1、识字2姓氏歌知识与技能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并让学生熟读背诵儿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中国姓氏有很多,百家姓就是记录中国人姓氏的。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姓氏有很多。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以及含有该姓的名人。2学生学着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3板书课题,问课题中有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4这首姓氏歌会向我们介绍哪些姓氏呢?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注意读出疑问
2、句的语气。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2读课后生字表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句读一读。(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用指名认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意纠正错误读音。3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指名认读。五、识字写字教学。1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然后全班齐读3遍。2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3比较区分李和季张和章胡和吴王和三古和舌4指导写字。观察字形和笔画,说说书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姓:左边是女字
3、旁。王:先写两橫,再写一竖,最后封底。双:左边的“又”最后一笔变成了点。方:笔顺为点,横,撇,横弯钩。5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6展示、评价。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对话训练用“你姓什么?”提问,同桌之间互相问答。三、理解句子谈谈自己对“中国姓氏有很多”的理解。谁能为大家背一背百家姓或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姓氏还有哪些?你从朗读姓氏歌中还有什么新发现?哪些姓氏是复姓?四、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读法。读出疑问句和肯定句的语气点。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
4、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
5、”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指导背诵。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办法激发兴趣,帮助记忆。如:读第一节儿歌时,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读第二节儿歌时,师读奇数行,生读偶数行。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巩固练习找一找同学中有没有姓这些姓的。2姓氏歌李张胡吴徐许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上官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