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使楚 教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
2、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
3、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知识与技能: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4、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过程与方法: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二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
6、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三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四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晏子。 (课件1)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课件2)简介
7、人物和时代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f”,是官职的称呼。) (课件3、4)(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5、6)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晏子的什么哪几件事?(二)整读课文,合作交流。1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思考问题:(1)楚王是怎
8、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2小组交流:你听出了什么话外音?怎么听出来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件提示:(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课件7) 3具体分析: 第一次: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8)(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第二次: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9、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最不中用,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 (课件9、10) 第三次:(1)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2)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3)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课件11)4 晏子出使楚国的结果是什么?你觉得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12)(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5 4个人一
10、组,分角色再次朗读看看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四)总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聪明善辩,心中有国。(课件13)(五)课堂练习(课件14、15)1比一比,再组词。赔(赔钱) 敝(敝国) 撒(撒谎) 淮(淮河)陪(陪伴) 敞(宽敞) 撤(撤退) 准(准备)2根据意思写成语。街上的行人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摩肩接踵 )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挥汗如雨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举袖成云 )(六)布置作业 1和小组内
11、的同学排练课本剧晏子使楚。 2相信这节课大家都被晏子那种机智、能言善辩所吸深深地吸引了,其实关于他小故事还有很多,后人把它写成了晏子春秋,课下我们可以读一读。(课件16)七板书设计(课件17) 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反击)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看八教学反思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