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物理试题考生注意:l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11 卷(非选择是)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息第 I 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小砸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在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浒多物理学家描述不芷确的自A.月 一地检验“将天体间的力和地球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统一起来且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时利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牛锁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三定律D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出引力常最,被誉为第一个”称责“地球质量的人2很多智能手机都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能通过图像显示加速度情况。用手掌托机,打开加速度传感器,手掌从静止开始迅速上下运动,得到如图所示的手机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图像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lO m/s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机始终与手掌存在作用力B手机在t1时刻处千平衡状态,月手机在i2时刻改变运动方向D手机在t3时刻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如团所示,表面光滑的物块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
3、倾角为8的 10.0+-tlt1t,斜面B上,斜面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A受到的重力大小为FtaneB.物块A受到的支持力大小为 F sin(JC斜面B受到物块A的压力大小为 F cos(JD斜面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tan(J4.t=O时刻起,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与位讥m书一)移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物体A的图线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物体B的图线为顶点在原点0开口向右的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A做匀减速宜线运动B物体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0 4 想勇于质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F 工m1高三物理第l页共6页)t=4 s时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4、D.t=2 s时两物体相遇5如图所示,倾角为0的传送带始终以5 m/s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运动,一质为1 kg的物块以10 m/s的速度从底端冲上传送带,恰好能到达传送带顶端。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5,取重力加速度=10 m/s.z,sin 8=0.6,物块从传送带底端运动到顶端的时间为BA.1.0B.1.5,2.5:SD.3.o6.2023年3月3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T运载火箭,成功将“宏阳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的极地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它是由“一颗主星十三颗辅星”构成的卫星组,犹如在太空中飞行的车轮。已知宏图一号“卫星组的运行轨道距离地面
5、的高度为儿环绕周期为九地球可看作半径为R的均质球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宏图一号“卫星组的环绕速度为红gT B.“宏团 一号“卫星组的环绕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宏图一号“卫星组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2 亢(R+li下D.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结J还亏互了7如图所示,高为0.45 m、斜面长为0.75 m的斜面体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将小球A从斜面体顶点释放的同时,给斜面体施加一水平拉力,使其沿水平面加速运动,小球A恰好竖直下落。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扎则当小球A落地时,斜面体的速度大小为A.4 m/sB.5 m/s 6 misD.7 m/8如图甲所示,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5 kg
6、的物体,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运动了4m时撤去推力F,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开始速。已知推力F随位移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物体与地面间的动加速度大小g=lO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A推力F做的功为120 J fFIN B物体的最大位移为8m9三百言已记的汽车通过跨过定滑轮言匀速提起巳A汽车做加速运动B汽车做减速运动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减,jDl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增大二0.4Sm高三物理第2页(共6页ll10如图所示书水平面上有一点光源,在点光源和墙壁的正中间有一小球,将小球自水平面以初速度u4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小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7、,关于小球的影子在竖直墙壁上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影子的最大速度为2伪且影子的加速度方向向上C.影子的加速度大小为2gD影子上升的最大高度为笠2g点光瀛小璋11一辆汽车在水平平直公路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启动,汽车的输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冯当汽车的速度达到环后功率保持不变,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2伪昏 已知汽车的质为m,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恒为 I,下列说法正确的八汽车的最大功率为J功B汽车匀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上m 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呾但2f D汽车的速度从忱增加到2“0的过程中,其加速度逐渐减1j12某升降电梯的原理图如图所示,轿厢A与对重B跨过轻质定滑轮通过轻质缆绳连
8、接,电机通过轻质缆绳拉动对重,使轿厢A由静止开始向做匀加速宜线运动,到达一定高度后关闭电机,轿厢A和对重B靠惯性向上减速到0时卡死缆绳”已知轿厢A与对重B的质蜇之比为3;趴轿厢A加速和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运动过程中轿厢A未接触滑轮、对重B未落地,不考虑空气阻力与摩擦阻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lOm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轿厢A减速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为lm尸,.轿厢A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 m/,.ZC轿厢A加速上升与减速上升时受到缆绳的拉力大小之比为3 z 2 D轿厢A加速上升时,连接电机的缆绳中的拉力与对重B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第 Il 卷(非选择题共52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1
9、3.(6分)如图所示,这是探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大小F与质蠹m、角速度o和半径r之间关系的实验装置 心 图中A,、B、C到转轴的距离之比为1:加1.(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微元法B.放大法控制变量法D等效替代法(2)在探究向心力的大小F与m的关系时,将质不同的两小球分别放在长槽的A处和短槽的处,与皮带连接的变速塔轮相对应的半径(填“相同勹戈“不同“)。实验中观察到高三物理第3页共6页)I左右标尺上黑白相间的等分格显示出两小球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之比为1=2。(3)现仅将长槽上A处的小球移动到B处噜重复实验观察到左、右标尺上黑白相间的等分格显示出两小球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之比为14.(9
10、分)某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并测某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如图甲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A处系上两根细绳及绳套,弹簧测力计P、Q通过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动轻质弹簧在实验过程中,保持轻质弹簧的仲长”“”呼5IN单位 1妞甲、。乙主5丙(1)当弹簧测力计P的轴线与轻质弹簧垂直时,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丙所示,则弹簧测力计P的示数为N,弹簧测力计Q的示数为N。(2)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3)保持图甲中结点0及弹簧测力计Q的拉伸方向不变,使弹簧测力计P逆时针缓慢转动至示数最小,其最小示数为八 o1s.oo 分)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B,其上叠
11、放一木块A在木板 B作用一水平拉力F当F逐渐增大时,A、B的加速度与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小g=lOm/,立求:(l)A、B间的动摩擦因数,(2)木块A的质量m”F,,l,甲已0乙1高三物理第4页(共6页lI16.(12分)人类首次发现了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的事件,引力波开启宇宙研究新时代。如图甲所示,这是一对相互环绕旋转的质盘不等的双中子星系统,其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双中A、B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绕其连线上的0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中子A-B的质鼠分别为mA、ms,它们之间的距离为L,引力常量为G,求:(l)中子星A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2)中子星A、B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
12、小之和 II拿甲乙(高三物理第5页(共6页)17.(15分)如图所示,斜面与平台平滑连接,右下侧有一沿竖直方向固定的轨道,其中MNP为5 半径R=m、圆心角8=143D的圆弧轨道,PQ为半径未知的一 圆轨道。质拭m=l kg、日6 视为质点的小球从斜面上距平台高h=O.45 m处由静止释放,之后从平台右端0点沿水平方向飞出,恰好从M点无碰撞地进入轨道,沿轨道运动到Q点水平飞出后,又恰好无碰撩经过M点,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lO的s2噜 sin 53=0.8,不计一切阻力,求:(l)小球进人轨道时的速度大小vm2)0.Q两点的高度(3)小球对轨道的二Q,/M 体三物理第6页(共6页)高三物理参考答
13、案第 页共页高 三 物 理 考 试 参 考 答 案分 相 同 分 分 分 分 分 或 分 解 由 题 图 可 知 当 拉 力 时 两 者 即 将 相 对 滑 动 此 后 的 加 速 度 大 小 有分 解 得 分 当 拉 力 时 的 加 速 度 大 小 有分 分 解 得 分 解 根 据 万 有 引 力 提 供 向 心 力 有分 分 分 解 得 分 设 中 子 星 做 圆 周 运 动 的 线 速 度 大 小 分 别 为 则 有分 分 解 得 槡分 解 设 小 球 离 开 平 台 时 的 速 度 大 小 为 两 点 间 的 竖 直 高 度 差 为 根 据 几 何 关 系 有分 分 分 分 解 得 分 高三物理参考答案第页共页设 圆 轨 道 的 半 径 为 小 球 经 过 点 时 的 速 度 大 小 为 则 有分 分 分 解 得 根 据 几 何 关 系 有 分 当 时 解 得 当 时 解 得 分 设 小 球 经 过 点 时 的 速 度 大 小 为 经 过 点 时 的 速 度 大 小 为 则 有分 分 分 分 当 时 解 得 当 时 解 得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