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南极的主人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2、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
3、”“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朗读文中的四字词语,积累词汇。3.读懂课文,了解企鹅名字的来历,能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企鹅形态。教学重难点: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能正确、美观书写田字格里的生字。认识1个新的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4、过程:一、切入重点,游戏激趣1.出示企鹅图,出示并请学生读准生字词:企鹅。2.师引导:企鹅向我们走来,谁来当解说员说说它的样子?请一两位同学说说即可,关注学生是否说出了企鹅的主要特征胖、黑、白。3.出示文中词语: 胖胖的 黑黑的羽毛 白白的肚子一摇一摆 派头十足读词语后,教师范读课文相关语句,请学生学着企鹅做一做,教师相机出示“挺、披、一摇一摆、派头十足”等词语,指导学生读熟。4.师导读:“有人靠近时,它会怎样呢?”出示第二句。并请学生试着自读。5.请两位同学上台,教师出示“羞羞答答、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下面同学读,上面的同学做动作。(再采取多种形式,边读第二句边做动作;如,老师读,同学学着
5、企鹅做一做。还可以一、二组读,三、四组做动作,反复练习,读好句子,积累词语)6.教师出示第三句请学生读:“那憨厚又带着几分傻劲儿的样子?真惹人发笑。”二、听读全文,梳理信息1.教师提出听读要求:可爱的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那里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企鹅呢?请同学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谁听完以后能明白。2.教师读完一遍后,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可爱的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那里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评价学生听的情况,再出示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3.教师第二遍读全文,请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企鹅?教师评价学生听说的情况,依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出示“昂首挺胸、眺望远方、企望”等,并请学生做一做相应动作。4.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生字词“因此”,请同学们用上“因此”一词,说一说企鹅名称的来历。5.请同学们把课文前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教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故意漏掉“成群结队”和“寂寞”,让学生发现并指出。教师出示这两个词,让学生读好,并请学生说说“寂寞的南极”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生机”一词,让学生说说充满生机的南极又是什么样子的。想象成群结队的企鹅在南极生活的场景,读好最后一句话。三、巩固字词,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