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毽子变乖了(教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3、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知识与技能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
4、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认识课文中“变”、“候”、“教”等14个生字, 正确、规范地书写“久”、“们”、“你”、“师”、“话”、“先”、“看”、“老”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5、了解“我们”学会踢毽子的过程,感受踢毽子的乐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们”学会踢毽子的过程。【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毽子图片谈话交流: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毽子)你会踢毽子吗?师拿出准备好的毽子,请几名同学到板前踢毽子表演。毽子在他们脚上乖吗?怎样才能让毽子变乖呢?老师请来了一名踢毽子的高手,毽子在她的脚上特别听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毽子变乖
6、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变”的读音“bin”,组词:变化、改变。二、新课讲解 (一)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序号,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 (3)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生字认知 (1)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课件出示识字游戏,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bin hu jio jio w jin sh lin lun gn sh x ji cu变 候 教 脚 舞 肩 始 练 乱 跟 熟 悉 久 错 (2)学习多音字你知道“教”有几个读音吗?怎么区分?课件出示,指名
7、完成:背 jio 教学 教书 jio 教师 教室 (3)认读词语:把会认的生字去掉拼音放在词语里,指名认读,集体交流,巩固识字。变化 时候 教我们 脚上 飞舞 肩上 开始 乱飞 练习 跟着 熟悉 不久 不错3.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会写的生字“ 久、们、你、师、话、先、看、老”,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再临摹书写。 师指导:提示“久、先”独体字的书写要注意生字不能写偏,找到压线笔即可。4.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填空:课文讲的是(老师)教我们(踢毽子),刚开始练习时,毽子(一点儿也不听我们的话),后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练习,毽子就(变得听话了)。 (二)精读领悟1
8、.学习课文1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老师在课间教我们踢毽子。)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讨论交流:老师踢得怎么样?(老师的毽子听话极了。)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出示课文插图:你看看,老师在踢踺子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惊讶地看,赞叹地欣赏)如果是你看见老师踢得这么好,你会怎么想?(我要好好地跟老师学习,也要像老师踢这么好。)3.学习第3自然段 (1)思考:我们的毽子踢得怎么样?(我们的毽子一点也不听话,到处乱飞。)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脚一踢,它就到处乱飞
9、。) (2)照样子,说一说: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天气一点儿也不暖和。 (3)毽子为什么不听话?指名读一读老师的话:“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如果你们经常和它玩儿,熟悉了,它就会变得听话了。”请在这句话里找到一对反义词。(陌生熟悉)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让我们多练习踢毽子,熟能生巧。)4.齐读第4自然段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我们每天都抽时间练习踢毽子。结果毽子变乖了,我们也能踢好毽子了。)当毽子也能在“我”的脚上飞舞时,“我”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5.拓展延伸通过“毽子变乖了”这件事,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生活中你遇到过“毽子
10、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和大家说一说。预设一:以前扫地笤帚总是不听话,经过多次练习,“笤帚变乖了”。预设二:开始在黑板写字时,粉笔总是不听话,写的字歪歪扭扭,经过不断地练习,现在“粉笔变乖了”写的粉笔字漂亮了。三、巩固提升读一读,说一说。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衣服一点儿也不干净。空气一点儿也不新鲜。四、课堂小结小朋友们,其实我们在做事情、学东西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毽子变乖了”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做不好、学不好,可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找到其中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好、学好。 五、作业布置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毽子变乖了掌握技巧 经常练习不乖 变乖【教学反思】毽子变乖了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它是通过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渗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情、学东西,只要我们不断练习,反复练习,就能学会。上完课,我觉得这几点做得比较好。为了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故将会认生字称为“朋友”。介绍朋友是为了掌握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交流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同时利用全班交流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识记生字的方法。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识记会认生字。朗读训练有实效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有感情朗读,特意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一点儿也不”“到处乱飞”,充分帮助学生体会任务的心情。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