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认识“金”字旁。2、用“认真”说一句话。3、理解燕子妈妈笑了的原因,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课文训练;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认真”说话。教学难点:理解燕子妈妈笑了的原因,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齐读课题。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教师范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1)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2)读后在书上标出自然段序号。2、反馈生字词及自然段。三、细读课文(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后思考:第一段告诉我
2、们什么?(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2、理解“躺”、“挂”。(1)提问:冬瓜是怎么“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怎么“挂”在枝上的?(2)学生演示。(突破“躺”、“挂”)3、指导朗读。(二)讲读第二自然段。1、问: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问:他们在说什么呢? 3、读燕子妈妈的话。4、问: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干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讲读第三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过渡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1、请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2、回答去了几次。(板书)3、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看到了什么?(1)请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他
3、学生思考。教师板书:大 小。(2)燕子妈妈先是怎样说的?读妈妈的话,回答。理解“不错”这个词语。(3)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4)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看到什么-说了什么。4、学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1)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2)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第二次看到了什么?(板书:青、紫)(2)妈妈是怎样说的?理解“很好”。(3)指导朗读。6、第三次看到什么?(1)问: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板书:皮上细毛、柄上小刺)(2)小燕子是怎样看到的?理解“发现”。 (3)指导朗读。(四)讲读
4、第六自然段。1、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联系前面,看着板书想一想。 来源:学。科。网Z。X。X。K2、小组讨论。3、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菜园观察了三次?4、对比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两种方法:(1)对比说。(2)分类说。第二课时一、导入1、还记得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吗?2、这节课,我们要像小燕子一样认真观察,好吗?来源:3、检查生字读音并组词。4、多种形式读字音。二、识字、写字教学“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5、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6、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重点指导“屋、错、细”三个字。屋:尸字旁,第三笔要写成竖撇。错:重点知道金字旁写法。细:两个撇折方向要相同。来源:ZXXK三、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书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