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4《水循环和洋流2》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45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水循环和洋流2》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4《水循环和洋流2》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4《水循环和洋流2》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

2、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

3、、用之不竭的等。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

4、流。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

5、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在教学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2)教学重点l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

6、意义l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3)教学目标l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水循环运动的产生原因。l 以河流地貌(分上、中、下游)为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l 收集家乡实际生活中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事例,讨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观点。l 能自己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l 能说出副热带环流、副极地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说出这样的环流系统各有几个。记住主要的洋流名称和分布。l 根据资料,分组讨论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行和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4)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启发

7、式二、知识结构(见上节目标检测后)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单元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板书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看书思考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运动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问、讲解、小结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作图讲解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巩固请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填出图中各箭头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活动完成P59页3道活动题。阅读阅读课本P60页阅读材料,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

8、影响。承转水循环不仅改变了地形而且对地球的能量转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阅读阅读课本了解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小结 “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学习洋流。板书二、洋流提问什么是洋流。讲述洋流又叫海流,

9、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作图讲解画洋流模式图,讲述洋流的形成情况。学生观察观察洋流模式图,归纳洋流分布的规律。复习巩固完成P62页课后活动题。阅读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结合洋流模式图,掌握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活动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课本P63页4道活动题。小结通过这4道活动题我们可以知道,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渔场的分布、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洋流的规律,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洋流为生产生活服务。知识链接:1一些科学家发现,每隔2600万年,地球上70%左右的生物就要遭到一次灭绝性的灾难,是什么原因使地球上的生物遭到如此厄

10、运呢? 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一种比较权威的假说认为,太阳与另一颗至今尚未发现的恒星组合在一起,形成双星系统,这颗伴星离太阳最近时只有0.5光年,是一颗很暗淡的白矮星,每2600万年与太阳相互绕行一周.当它与太阳最近的时候,就会从太阳系外引来无数彗星,有一些彗星的彗核将与地球相撞,使地球表面激起大量尘埃,遮天蔽日,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物链遭到破坏,地球变成了毫无生机的冰冷世界,生物大规模灭绝.。 现在科学家正在全力寻找这颗尚未发现,但已经命名的“复仇”星,如果它被找到,那么地球上生物大规模灭绝的谜底将被揭开。2生物对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哪些作用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

11、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现今大气以氮和氧为主,这主要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而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微生物分解各种氮化物释放出来的,另一部分氮是从原始大气中的氨分离出来的。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和改善陆地水文状况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吸取游离氧。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文状况。参与风化作用,改造地貌、建造岩石、促使土壤形成 沉积岩都是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

12、有机岩,如石灰岩、煤、石油等。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课本P68页活动题参考答案:(1)从教材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在中生代的地层内,铱元素的含量异常,比正常值高出30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造成大量生物灭绝。(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感兴趣的问题,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仍有各种不同的假设: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其密切制约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导致其最后灭绝。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