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42112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48练)(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48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

2、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

3、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

4、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材料二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

5、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

6、以言创造。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

7、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

8、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

9、一项是( )(3分)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垃圾分类刘会然你看你,你看你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朝他嚷了起来。王大妈气愤道,这些天,小区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你大卫难道是木头人?王大妈眼睛直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大卫赶紧把手缩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

10、另一只手重重地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可要记住喽。大卫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站姿,再来个敬礼的手势。近段时间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宣传栏,纷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正确的分类方法。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地方都分发了崭新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投掷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投掷不可回收垃圾。市区每个居委会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劝导小组,由部分热心大妈担任组员,分区分块负责劝导工作。这不,大卫一出门扔垃圾,就被王大妈逮住了。一只垃圾袋?这显然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也不符合。绿色垃圾袋装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袋装不

11、可回收垃圾。这段时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何况大人?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是一只垃圾袋,必会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垃圾都放一个袋里,总不能重新倒出来再分类吧,再说,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不如大卫另找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把绿色垃圾袋的部分垃圾倒入黑色垃圾袋。就这样,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把绿色垃圾袋扔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一旁的王大妈朝大卫竖起了大拇指,说,大卫,今天好样的。大卫赶紧说,谢谢!谢谢!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又来了个敬礼的手势。吹着口哨,大卫回到楼上,心里

12、窃笑,垃圾分类,其实挺容易嘛,哈。那天傍晚,大卫故伎重演,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嚷了起来,你看你,你看你大卫故作惊讶状,说,王大妈,又怎么啦?王大妈接过大卫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呼啦啦敞开。王大妈眼睛直挺挺地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大卫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地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不要耍小聪明喽。大卫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忘记垃圾分类了,肯定要受到

13、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嗨,就算是为先前的恶习补过吧。大卫找来口罩和橡胶手套,把倒在一起的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在绿、黑两只垃圾袋里。这次总算合格了,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把绿色垃圾袋丢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丢进黑色垃圾桶里。这时,一辆运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开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一位穿黄衣服的清运工。只见清运工把一个个或绿或黑的袋子纷纷拆开,把所有垃圾袋里的垃圾,都倒进那个狭长的车斗里。大卫说,麻烦,垃圾都分类好了,干嘛不一袋袋分类倒入?清运工说,现在不是提倡垃圾分类嘛,这些袋子倒进去,多可惜,倒完垃圾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吗

14、?王大妈赶紧说,对,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循环利用,大卫,你可要好好学习这位清运工呢。很快,电动三轮车载着满车的垃圾,晃荡晃荡离开了。突然,大卫哈哈大笑起来。(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13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大妈批评大卫时,大卫不仅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还朝王大妈立正敬礼,这说明他并不是不支持垃圾分类,只是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B.居委会王大妈发现大卫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对他又是叫嚷,又是瞪眼,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可见她虽脾气暴躁但对工作却认真负责。C.清运工把一个个垃圾袋子拆开,把所有的垃圾又倒在了一起,原因是他认为装垃圾的

15、袋子可以循环利用,由此可见清运工对垃圾分类认识不清。D.小说通过对大卫四次扔垃圾的过程的叙写,表现了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人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将王大妈作为主要人物,让读者来认识其性格特征,而大卫则是次要人物,处于次要地位,使小说更显客观有序。B.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作者在塑造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C.小说第七自然段采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全市上下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情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既为

16、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小说在叙写大卫四次扔垃圾的场景时,重复描写人物的某些语言、神态和动作,画面感极强,既强化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8.小说三次写大卫“晃荡着来到楼下垃圾桶旁”,分别体现了大卫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6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就是将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这种方式对传统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不

17、断增强,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的日益提高,一些新的保护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古村落保护区”,一是“露天博物馆”。古村落保护区是指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古村落群)整体地保护起来的一种古村落保护方式。该区域内的村落有的已经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有的没有列入,但它们是一个家园化的历史群落,通常称为“古村落群”。非群落的传统村落适宜单体保护,“古村落群”则可采取保护区方式。虽然每个村落看上去都是个体,但实际上,村落之间的历史生命彼此相关。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

18、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当然,绝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设保护区。保护区所指的“古村落群”,必须包含两大元素:首先必须有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无论一个还是多个,这是重点;其次,周围尚有一些村落,虽然未列入名录,但与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人文上相互依存,文化生态保持较好。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的时代。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急剧变化,城市与乡村不断翻新,历史建筑被抛弃,民居更是首当其冲。这些“行

19、将灭亡”的老屋,是先人的人文见证与历史财富,一些有历史文化眼光的人开始搜集它们,辟地重建,集中保护,称之为“露天博物馆”。这种保护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就更加迫切和必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自2012年启动的传统村落名录认定,对各地农耕家园的保护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这项工作只是针对历史遗存整体保存较好的村落开展的,对于整体保存不好的村落,名录不收,也就不在保护之列。如果一个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却还残留着一座祠堂、一座戏台、两三座老民居,很经典又很有历史文化价值,怎么办?在一个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孤零零的一两个老民居很难保存,最适合的方式正是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

20、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地保护与展示。本世纪以来,这种尝试已经开始。比如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就是将散落四方、无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当然,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还必须强调的是,历史建筑只有在它的原址上才最有价值,不能为搜集它而搬走它。可是,如果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当然不能让它“坐以待毙”。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在加紧对传统

21、村落实施整体保护的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关注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摘编自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材料二:光明智库:有人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谓“春光正明媚”。当下保护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胡彬彬:要说成效的话,我们可以从两组数据中看出来。第一是国家分五批把近7000个村落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且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组数据来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自2008年开始,中

22、心团队连续四次对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的长江黄河流域、西南地区207个县,进行大规模的跟踪式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村落在2004年至2010年间每年递减73,而在2017年下降到了14。可见,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些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案中,大都侧重于对传统村落建筑原有样式的保护,而对与传统村落休戚与共的山林、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交通等设施,尤其是当地群众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活态文化的保护,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萧放: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

23、,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是近年来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村落环境、结构、布局与村落房屋造型、装饰等方面的价值内涵。传统村落建筑的雕刻、绘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得传统村落成为一座座珍贵的民间艺术博物馆,给生活其间的居民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正是因为有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村落才没有变成空洞的建筑。今后对于这方面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摘编自潘鲁生、萧放、胡彬彬等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乡土文化之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名

24、录制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村落保护的形势。B.古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两种方式相互补充,能较好地实现对古村落群与零散经典历史民居的保护。C.材料一中的“整体地保护”与材料二中的“整体性保护”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二者表达的内涵相同。D.制定传统村落名录、构建四级联动保护体系和开展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是传统村落保护已取得的成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某一村落虽未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却处于古村落保护区中,说明该村落文化生态保护较好。B.如果我们想了解某地农耕社会的建筑样式及生活形态等情况,可以去参观相关的露天博物馆。C.无论古村落保护区还是露天博物馆都以保护文

25、物为最终目的,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其旅游价值。D.要想深入发掘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就要依托传统村落建造有感染力的民间艺术博物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B.传统村落的美,不仅仅是原式原样原材料的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那股子浓浓的农耕社会人情味和乡土礼俗的原野气。C.某传统村落依托当地文化优势,邀请众多自媒体宣传代言,一时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D.传统村落时刻都在遭受文化消亡的威胁,一位老人的离去可能就永

26、远带走了一份珍贵的知识,一处老屋的倒塌可能就让一点传统消逝在废墟之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下面是某县传统村落基本情况,请结合全文内容,为该县传统村落保护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某县地处太行西麓,依山建村,叠石为屋,民风质朴,人文醇厚,上世纪中期又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该县已有5个古村列入国家保护名录,还有一些村落虽未列入名录,却是这个农耕群落的重要成员,村落之间的环境、历史文化互相映衬。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祖巷(节选)王剑冰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况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

27、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剝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墻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龈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酔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貼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

28、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墻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単,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巩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机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巩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

29、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巩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巩巷人?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聊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

30、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巩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

31、机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机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

32、邀请我去她家做客。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祖巷的历史悠久,文中用八百多年前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悠长的古巷和明清时期的老宅子现在还挺立着来体现。B.祖巷的老房子虽然很拥挤,但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屋头大都贴了

33、祠堂的名牌,既具有生活功能,也有团结功能。C.“珠巩巷的人渐渐迁出去”,作者借县史办李君祥的陈述委婉地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D.文中“我说是来看看”“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等信息都表明了“我”的游客身份。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巩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B.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C.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D.文章总体上以

34、“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8.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6分)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48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B B. “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理解错误。2C A.“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理解错误。B. 绝对化。D.强加因果。3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

35、,却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是源于生活,对生活又进行虚构和加工,就高于生活了,符合材料一观点。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4材料二整体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5根据朱光潜观点,艺术家需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绘画作作为一种艺术,通过模仿人绘画技巧,有

36、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一味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只有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现代文阅读II6.B(“可见她虽脾气暴躁但对工作却认真负责”分析错误,此处不能看出王大妈脾气暴躁。)7.A(A项,“而大卫是次要人物,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大卫”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大卫”同时也参与其中,和王大妈、清运工等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大卫并不是次要人物,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8.第一次:大卫依然没有按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此时既紧张又心存侥幸;第二次:大卫为自己投机取巧的做法没被发现而窃喜、得意;

37、第三次:大卫因为按要求进行了垃圾分类而感到十分放松和坦然。(每点1分,答满三点给4分,酌情给分)9.清运工把本来已经严格分类好的垃圾都混到一起拉走,还美其名曰“循环利用”,使得垃圾分类徒有其表;(1分)王大妈前面的严格要求和现在对清运工所谓“循环利用”说法的附和形成鲜明对比,“突然”强化了对比效果;(2分)反映了人们对垃圾分类问题还没有认识到位的现象,暗示了要人们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还需假以时日;(2分)大卫“哈哈大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1分)(酌情给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B(A“已不适应新时代村落保护的形势”错;C“二者表达的内涵相同”错;D“开展传统村落田野调查”不属于传统村落

38、保护取得的成效)2.D(“发掘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与“建造有感染力的民间艺术博物馆”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3.C(材料二的观点是要加强对传统村落整体性、活态化保护,C项强调的是借助古村落文化发展经济)4.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两种新的传统村落保护方式,然后从古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呼吁与倡议;在阐述“古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两部分时都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都是先阐释概念,再明确必要性,最后阐述具体做法。(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依托5个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古村,构建古村落保护区;树立整体性保护理念,加强对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注重活态文化

39、特别是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6分。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现代文阅读II6.C(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分析错误,珠玑巷的户数和人数变化的信息是客观陈述)7.B(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分析错误,并无对比之意,并不是为了突出祖巷的发展变化,而是传承)8.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通过老人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主题。引起下文寻找刘氏祠堂,与下文碰到小女孩的情节相照应。(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9.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热爱故乡。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玑烟和腊巷品牌的腊鸭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爱护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者,体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每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