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语文 编写人 杨霞 审稿人 程仁华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
2、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教师
3、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
4、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设计意图:以名著、名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三)知识介绍 见学案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自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正音:憔qio槁go父f闾l浊zhu滞zh淈g餔b歠chu汶mn皓ho莞wn枻y濯zhu 正句读:(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
5、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探究二: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具体内容: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
6、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7、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探究三: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具体内容: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
8、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
9、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探究四: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
10、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见学案)(六)布置作业。1
11、、 背诵文章 2、 课本剧写作: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九、板书设计渔父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宁不随与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为遇世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玉瓦而推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碎全安移水浊濯吾足十、教学反思首先,我设计了基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通过梳理课文知识点,翻译句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3、就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你有什么认识?让学生真正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伟大的爱国胸怀,并认识生的意义,死的价值。 其次,教学方法上遵循“学生霸占,立即落实” 的教学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热烈参与,收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