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28350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专项循环练(九)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七年1(2012浙江高考)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汉工人”与“鞍山钢铁厂工人”进行艰难的生产,产品主要是军用物资。抗战前期这些地方已被日本控制,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由国民政府控制,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大跃进”时期,

2、国家工业化有了初步发展,所以不会太艰难,且主要产品并非军用物资,排除D项。抗美援朝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水平极低,且正在进行援朝战争,所以答案是C项。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答案A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一化三改造”(开始于1953年)和抗美援朝(19501953年)都在这一时期,A项表述正确。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因此排

3、除B、C两项;“三个面向”是1983年,因此排除D项。高频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20年3“1952年到1957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大约30%,但是政府征集到的粮食几乎没有任何增加。增加农业税收以发展工业的苏联模式走进了死胡同。”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反右倾”运动C开展“文化大革命”D作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策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因城市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压力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对策是发动“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4集市贸易在隋唐时期就已发展起来,但在建国后曾销声匿迹。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

4、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根本性变革的表述是错误的;B项经济体制的改革发生在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5(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5、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审题关键是把基本史实置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认识。题干时间信息: “1962年”,当时正是经过落实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初现成效时期,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频考点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探索6邓小平曾经说过:“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看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已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了。”下列哪一实践能够证明邓小平论述的正确性()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 D改革开放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有些同志”是

6、当时有着错误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对立的。邓小平的结论表明他是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大胆尝试,所以选D。7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79年中国经济最紧迫的问题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已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8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

7、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哪次会议的内容()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答案B解析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常考易错针对练易错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错因分析易错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自愿

8、相结合”“社和社、社和组”。由题眼可知,材料说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大炼钢铁,追求高速度,这违背了客观规律,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强制性,不符合“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排除D。易错点计划经济体制VS市场经济体制2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答案B错因分析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前30年即

9、是19491979年,后30年即19792009年。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合。易错点经济数据VS经济政策变化3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A错因分析1960年工业总产值达1 650亿元是由“大跃进”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易错点“左”VS“右

10、”4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答案D错因分析反右斗争扩大化发生于1957年,导致政治建设遭到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1960年,导致经济建设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导致政治、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故D项符合题意。大题冲关规范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

11、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

12、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答案(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

1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实施: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4)进程:“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与时代背景来分析

14、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第(2)题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肯定是错误的,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3)题要结合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作用来分析。2步入20世纪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材料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

15、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材料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

16、的中国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答案(1)政治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觉醒。经济方面: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答出具体政治制度也可给分)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答出工业体系也给分)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3)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4)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第(1)问要注意题干要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第(2)问同样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阐明。第(3)问则要紧紧围绕中国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回答。第(4)问则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