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时工”搞垮大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将军福康安尽收西藏失地,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厚加赏赐。福康安凯旋,一应军需费用交户部报销。福康安还在享受着建功立业的得意,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户部一名书吏的名帖。那名小吏以向他贺喜为名,要求赏赐万金。福康安当时已是一等公,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而小小一名胥吏,只是户部操办文书的职员,既无官衔,又不在编制之内,只算得“临时工”,居然敢向福康安索取贿赂。据说,那一天,福康安声色俱厉,而小吏镇定自若。他向暴怒的将军申述了自己索取贿赂的理由:“我不敢向大人索取贿赂,但是军需用款多至数千万,账册太多,必须多添人手,日夜加快办理,几个月内完成,全部上奏,皇上刚刚
2、赏赐了战功,必然高兴,马上就准了。倘若您不给钱,仅就我们户部本来的人手,分批陆续报销,没有三四年不能了事。今天报销一点,明天又报销一点,皇上看得烦了,肯定要责问,舆论攻讦也趁机而入,必兴大狱。这是为了中堂大人您考虑,不是为了我们这些小吏算计啊。”福康安听后不仅感激小吏的提醒,而且大为赞赏,马上命令“粮台以二百万予之”。胥吏,是官府中处理具体事务的职员。他们并无品级,不算官员,但是又代表官府行事。他们的工资甚至不是由国家开支,而是雇佣他们的官员自己掏腰包,或从项目经费中抽取。以今天的编制制度推之,应属政府的“临时工”。胥吏之害,自宋代就已有人指出,到清代更加变本加厉。嘉庆年间,工部书吏王书常随身携带假印,冒名支取国库钱财。皇帝下令修建工程,他便捏造高官姓名,重复向户部支取白银近千万两。按照规定,工部支领银钱,必须各司签押完毕,告知户部的相关部门,经过度支大员复核,才能发派。然而各部的小吏早已狼狈为奸,专门等候官员们谈笑会饮之时,将故意潦草书写的文书呈上,官员无心查看,便随手签画。至于官员升迁任命,也有“临时工”挑弄其中。吏部的书吏得利最多,因为官员补缺、晋升,都要经过吏部的审核。于是要得到任命,就要贿赂“临时工”,想要官员清廉,也不再可能。嘉庆皇帝曾经对这种局面怒不可遏,但是面对如此盘根错节的集团,他也毫无办法。胥吏之害,一直到清朝灭亡也没能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