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读一读,再把拼音认真地写在拼音格里。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
2、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二、找样子,写音节。“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
3、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三、把衣服上的错误拼音找出来,再改正确。四、拼音小游戏。五、看图读一读,对的画“”,错的画“”。六、按声母表的顺序连一连,你会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七、看图,把错乱的卡片整理成通顺的一句话。八、读儿歌,回答问题。房子池塘是青蛙的房子,草地是虫儿的房子,大树是小鸟的房子,山峰是雄鹰的房子。1.用“”画出儿歌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画学过的,相同的字只画一次)2.找出儿歌中的一对反义词。3.模仿儿歌填一填。(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是()的房子。九、看图写话。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参考答案一、提示:认真抄写,注意书写规则。二、juquhuosuoruo三、luj四、1.olzb2.ntw五、m ylu boj hul h六、q ch七、tzihuhu t.八、1.子池是2.大小3.天空白云九、提示: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打蓝球、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