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八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
2、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经典国学再现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西山精卫,东海麻姑。 楚英信佛,秦政坑儒。曹公多智,颜子非愚。 伍员覆楚,
3、勾践灭吴。我是小助手精卫:古神话中的鸟名。麻姑:古神话中的女神仙名。楚英:即刘英,东汉光武帝刘秀第六子,封楚王。秦政:即秦始皇,姓嬴,名政。曹公:曹操。颜子: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伍员:字子胥,春秋时代楚国人,吴国宰相。覆:颠覆、毁灭。我是小翻译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楚王刘英信奉佛教;秦始皇坑杀儒生。曹操足智多谋,颜回大智若愚。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勾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考考你的智慧1.“精卫”这个是我国的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这个故事是( )A.水
4、漫金山 B.精卫填海 C.宋均2.颜子指的是颜回,他是 的弟子。3.越王勾践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二十二年,他坚忍不拔,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弘扬传统文化 刘英信佛中国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是东汉时的楚王刘英。刘英年少时喜好结交朋友,豪爽侠义,年老的时候却喜欢上拜佛斋戒祭祀之事。东汉明帝年间,刘英在其封地彭城举行盛大的祭祀黄老、浮屠的活动,寄居在其门下参与活动的佛教徒、方士有千人之多,可见其对佛教的喜欢程度。(二)经典国学再现善讴王豹,直笔董狐。赵鼎倔强,朱穆专愚。张侯化石,孟守还珠。毛遂脱颖,终军堡垒。我是小助手讴:唱歌。张侯:即张颢,字智明,东汉常山(今属河北)人。孟守
5、:即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豹、董狐、赵鼎、朱穆、都是人名。直笔:根据事实书写史事,不作假隐瞒。毛遂:战国人,为赵平原君门下食客。脱颖:显露出众的才能。颖,物体尖锐的末端,比喻聪慧出众。垒:彩色的丝织品。古代以分割的垒,作为进出关隘时的凭证。我是小翻译王豹善于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响,也擅长唱歌。董狐据实书写史事,不隐瞒作假。赵鼎刚强不屈,保国忠心九死不移;朱穆专心攻读,状似痴愚。太尉张颢敲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尝改革弊政,离去的珠蚌又自动返回了。毛遂才能出众,就像放在囊中的锥,尖端刺透囊袋,显露出来。终军志向远大,丢弃出入关隘的信符,表示出关后不再回来。考
6、考你的智慧1.“善讴王豹”中的“善”的意思是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董狐根据事实书写史书,不隐瞒作假。( )(2)赵鼎是一个刚强不屈,非常忠心的人。( )(3)终军是一个人的名字。( )3.赵鼎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请说一说。弘扬传统文化 孟尝爱民孟尝是会稽郡上虞县人,有一颗爱民之心。孟尝曾任职合浦郡的太守,郡内不产谷物,而海中出产珍珠。和相邻的交址郡,经常通商贩卖珍珠,买进粮食。先前的地方官大多贪污,过度责求采珠,产珍珠的蚌就逐渐迁移到交址郡边界。于是商旅都不来了,百姓换不到粮食,许多穷人饿死在路上。孟尝到任后,改革之前的弊端,为民兴利。不到一年,离去的珠蚌又回来了,百姓都重操旧业,货物流通,称孟尝有如神般的圣明。孟尝告病还乡时,合浦郡的官吏和人民攀爬他的座车恳求他留下。孟尝走不了,就暗中坐乡民的船连夜离去。隐居偏僻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百姓仰慕他的美德,搬到他这里住的有一百多家。孟尝因为爱民,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参考答案(一)1.B 2.孔子 3.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1.擅长、善于 2.(1) (2) (3) 3.值得。他的爱国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