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五1通过“趣味识字”,认识五个汉字,掌握书写规则:从左到右、先撇后捺。2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边音l、鼻音n的词语。3会发现汉字的特点,通过相同的偏旁识字。4积累古诗,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辛苦,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5会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并展开想象,联想故事的结尾。1通过“趣味识字”,认识五个汉字。2区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边音l和鼻音n。3了解汉字的结构和偏旁。4会为故事添上合理的结尾。第一课时一、趣味识字1出示已经学过的生字:上、下、明、去,引导学生读,组词。2从组词中挑选“趣味识字”中的词语予以板书。3借助拼音读一读不认识的字。4读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都
2、是表示什么意思?用其中的两到三个练习说话。来源:学|科|网5开火车读词语。6检查认识五个生字的情况。二、读准字音1读一读每组词语,说一说,发现了什么。2全班交流。3指导学生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边音l和鼻音n。来源:ZXXK4男女生比赛读。5学生展示读,评选出读得标准的同学,掌声鼓励。三、我的发现1观察生字,发现共同特征。(偏旁相同)了解汉字的偏旁代表一定的意义,树木有关的都带“木”字旁,跟草木有关的都带草字头。2读一读。3还能为这些偏旁写些字吗?第二课时来源:学,科,网一、听写导入随堂抽取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学过的生字:儿、林、本、天。二、指导书写,掌握规则1让全班学生共同检查
3、听写情况。2说一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3教师示范书写,总结规则:从左到右,先撇后捺。4学生临摹书写,巩固练习。5拓展练习:举例说说其他的笔顺规则及含有此规则的字。来源:学_科_网三、日积月累1导入:亲爱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你们所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播放农民辛勤耕作画面,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叫悯农。2初读古诗,圈圈点点。3结合图画说说诗的意思。再说说读了这首诗的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4教师范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
4、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提示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6学生表演读,边读边做动作。7尝试背诵。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
5、(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作业布置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请回家后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并说说故事后来怎么样了。来校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2背诵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