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一加教学设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
2、、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5个字。在了解汉字构字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汉字的趣味。 2在写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本课的生字“旧、由、甲”的读音和字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动手做活动的生字卡片(一个“日”字,三个笔画)。教师:甲虫、甲板、甲鱼、电厂等词的图片。教学过程: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3、“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字形1 让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记字方法。2 教师相机导出儿歌。(课文最后两行)3 出示老朋友“日”字。4 点明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都是在“日”的基础上“加一加”。(板书课题)5 以“加什么呢”激趣。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摆一
4、摆,看能摆出哪些字。再抽生上台一边摆一边讲解自己的摆法。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二、质疑读文,掌握字音字义 1师:“孩子们真能干,只加一笔就变出这些字来,而且模样还真有点相象,那它们的读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以此问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 2分小组学习。(1)借助拼音读课文。(2)说说书上的组词,讨论交流词义。(3)口头组词。3检查交流。(1)通过请小老师、“
5、开火车”、邮递员阿姨送信等形式检查字音,注意强调区别“由”、“甲”、“旧”的读音。(2)指出小组里不太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3)学生口头组词。三、朗读短文,明确构字规律1小结方法:一个“日”加上一笔就变出了这么多个形不同、音不同、义不同的汉字,大家觉得汉字有趣吗?齐读书上短句。2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生字的构字规律。四、指导书写,把握汉字结构1在课后的田字格中书写这6个生字,注意“日”的位置和变形。2记忆组词中引出的生字的字形。学生先自己记忆,然后全班交流难字。3完成课后第二题的组词。五、自主实践,迁移识字方法运用本课学到的“加一加”的构字方法,进一步给学过的简单的汉字(如:大、土)进行添加笔画组成新字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