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190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人教必修二5-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思维框图】【时空定位】第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主复习】考点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2.剪辫易服【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

2、)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经典例题】1. (2021全国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题干中太行山区的农民

3、所述的“新规矩”体现了在农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有了与男子地位趋向平等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由“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对方同意的米的开支数量看,男性的决定权还是高于女性,所以据此不能说男尊女卑的观念消亡,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而题干中“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没有在解放战争时期被颠覆,而且单纯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全被颠覆,排除D项。2(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

4、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二、【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2.交通工具变化的特点3.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4.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认知深化】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

5、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特点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3)影响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

6、影响。【经典例题】1.(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勒姆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

7、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2.(2020浙江卷10)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

8、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考点三、【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大众传媒的变迁2.(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3.网络的负面影响【认知深化

9、】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

10、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典例题】1. (2021浙江卷9)右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已摄制的第一部影片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A B C D【答案】C【解析】1929年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此时是无声电影,故错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故正确;据图结合所学可知,定军山为京剧短片,故正确;谭鑫培京剧服饰具有中国特色,无法体现近代中

11、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2020天津卷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解析】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

12、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无法体现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对疫情的专业研究的是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B项;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D项。【课时检测】1.(2021厦门模拟)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制烛的衰落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自然环境的破

13、坏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手工业中用蜡虫分泌物来制作蜡烛,运送蜡虫从需要上万的脚夫到1884年以后,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说明市场上照明有了替代品,蜡烛的需求量减少,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故选D;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自然经济的瓦解,故排除B;材料未提及蜡烛制作对环境的影响,故排除C。2.(2020贵州模拟)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列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

14、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答案】C【解析】从“剃发令”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说明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故C正确。清初的“剃发令”是清朝入关后针对明朝的措施,与欧风美雨无关,故A错误;“保辫会”反映的是守旧势力对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反对,不能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故B错误;“保辫会”不能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故D错误。3.(2021蚌埠模拟)如图数据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就B.中国入世冲击居民消费结构C.改革开放助推消费水平提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从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1978年以后中国

15、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联系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故选C;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但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就,故排除A;2001年中国入世主要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故排除B;到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但至今没有完全确立,故排除D。4.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基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千米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

16、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粤汉铁路通线之后,“潭埠势必永远成废”与“距其15千米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的对比可知,粤汉铁路通车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兴盛,据此可知,铁路的修建影响到了城市的衰落与兴盛,故选B。题干只是述及了湘潭和株洲的衰败与兴盛,不能扩大为铁路的开通就能改变经济格局,排除A;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粤汉铁路的路权控制,排除C;题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绅商对粤汉铁路不经过湘潭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其对路权的争夺问题,排除D。5.(2020武汉模拟)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道:“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

17、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西方科技的传入不会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破产,且中国民族工业借鉴和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以后,而中国出现铁路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故B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国内市场被迫对外开放,故D错误。6.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

18、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答案】D【解析】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排除A;“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B;邮政与外交近代化没有关联,试办邮政不能推动中国近代外交,排除C。7.(2021衡水模拟)民国初年,男女社交公开,打破了旧时男女不能杂坐看戏、乘车、游园以及同台演戏等陋习。这表明当时

19、()A.男女实现地位平等 B.女性社会地位提升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封建礼教已被废除【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以前对妇女社会活动各种限制的陋习在逐渐被打破,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B;民国时期,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故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的理念,故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8.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20、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A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B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9.(2021潍坊模拟)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A.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B.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

21、C.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D.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并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最后促成冤案的平反,由此可以看出申报发挥了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作用,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申报发挥了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是强调它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不是申报受到重视,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申报对清末司法近代化的影响,故排除D。10.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

22、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B.要紧跟时代步伐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D.要坚持行业自信【答案】A【解析】材料中陆费逵的话体现了出版业对教育和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的是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要紧跟时代步伐,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当时的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版业要坚持行业自信,排除D。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

23、种变化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D.使报纸杂志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材料中“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可以看出,大众传媒无法满足对不同文化的需求,故A错误;材料“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且“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结合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可知B正确;1956年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繁荣,故C错误;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不代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故D错误。12.(2020郑州模拟)抗战

24、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国家片名发行方式美国热血忠魂八百壮士赠送苏联精神总动员赠送热血忠魂赠送新加坡抗战特辑出售版权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答案】C【解析】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关系,排除B;据材料向美苏赠送抗

25、战电影,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法西斯势力冲击世界和平,挑战美苏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电影宣传来获得美苏对中国积极抗战的认可和支持,并非国民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排除D。13.(2020潍坊模拟)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

26、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经验(受西方影响);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推动;趋向制度化。(2)影响: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27、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导致中西医关系紧张。【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南京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陆城市较差”分别得出:由地方政府和民间推动、学习西方经验、趋向制度化、发展不平衡等。第(2)题“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上海华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由材料信息“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到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增强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由材料信息“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否定传统中医,导致中西医关系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