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1.“孝武(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这说明“河西四郡”的设立()A.削弱了匈奴的势力B.是为了开通丝绸之路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是为了控制羌族等少数民族2.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3.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
2、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这表明我国()A.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4.有同学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格中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1954年194
3、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5196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B.表明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C.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5.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6.下面是宋朝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奖励及殊荣杨克让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萧汝谐被荐升台谏华中师、陈颖列名县志和府志这体现出宋朝()A.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B.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C.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D.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7.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5、他们的这些做法()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9.马丁路德把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对德国来说,马丁路德最大
6、的贡献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独立10.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级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该制度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可见()A.维也纳会议杜绝了国际争端B.近代外交日益规范化C.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亚洲均势D.近代外交日益等级化1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不扩
7、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1972年)等。这些协定的出台表明()A.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动B.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停止C.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局势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二、非选择题12.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民族主义发展历程阶段时间主要涉及地区主要表现第一阶段:形成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欧洲到北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逐渐波及世界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地区和欧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
8、同体的形成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摘编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等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隆会议的酝酿和召开,适应了中国内政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迫切需要,获知印尼、印度、缅甸等国有意发起亚非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适当的外交渠道支持和促成此事。外交部于1955年1月完成了参加亚非会议初步工作计划草案,提出参加会议的几项任务。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外交部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该方案对于中国代表团亚非会议中
9、的各项问题制定了预案。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代表团在正式议程之外,抓住一切时机在会场之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例如周恩来利用晚餐等时机和尼赫鲁、吴努、范文同等人会面,举行长时间的会谈。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陌生和误解走向友好合作。摘编自陈长伟、牛大勇中国开创亚非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材料二在大洋彼岸,尼克松自毛泽东发动“乒乓攻势”以来,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外交的宏大气魄,所以一直在密切地注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错过每一个“回球”的机会。摘编自宫力“尼克松冲击”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
10、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的地位,并概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成功经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乒乓外交”这一事件,并指出尼克松“回球”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考点规范练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A“河西四郡”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四郡”的设立遏
11、制了匈奴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的控制,削弱了匈奴的势力,故A项正确。2.A宋朝通过茶马贸易获得马匹等,少数民族通过茶马贸易获得茶叶、丝绸等,各取所需,缓和双方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农业和商业,故排除C项。3.B题干材料表明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由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4.A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
12、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故A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故D项错误。5.B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相关规定,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故B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全面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故D项错误。6.C根据题干材料中宋朝政府对有贡献的广州市
13、舶使进行奖励,而市舶使专管海上对外贸易,可知宋朝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朝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市舶司管理职能的补充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列举之前市舶使的具体升迁途径,无法体现出“拓展”,排除D项。7.D题干材料反映了朝贡贸易和闭关自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边患危机的加深和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故A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优势,故C项错误。8.B减少无偿援助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
14、支,合作援助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形势并未恶化,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基本方针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环境不断改善,援助方式变化不会导致中国与受援国关系恶化,排除D项。9.C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将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德文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这说明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C项正确。10.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体现了近代外交的规范化,故选B项;“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力图维系的是欧洲均势,不是亚洲均势,排
15、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11.C“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形成”表明,军备竞赛回归理性,以国际法的形式防止核战争爆发,维护和平,故选C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两极格局时期,排除A项;当时美苏军备竞赛依然在进行,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美苏争霸中的劣势方,排除D项。12.参考答案:示例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加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
16、大利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任选两个阶段,言之有理即可)13.参考答案:(1)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主要成功经验:捕捉机遇,未雨绸缪(预先周密策划);求同存异;会外交往。(2)阐释: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毛泽东决策,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表现: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访华。(3)变化:从革命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角。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