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 卷 (阅读题 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
2、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
3、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4、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
5、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
6、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
7、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热能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
8、,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
9、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
10、,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
11、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注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B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C以时视事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D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
12、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B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C 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D 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13、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8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9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
14、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胜。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他私下跟我说:“将来找不到工作,我就开个幼儿园,我一定带着孩子们好好玩。”我说:“太好了。”我是男孩母亲,特别希望男生投身教师行列,让男孩躲开点儿脂粉气。我正畅想未来的幼儿园园长如何改变男童面貌,他接着说,上学以后,该洗的衣物他一直打包寄家,母亲洗完再寄回来。我摇摇头,不好说什么。见我摇头,他龇
15、牙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大一是班长,大二是中文系学生会副主席,大三有望成为学生会主席。大二学期末有了新情况。绥化学院尝试实习支教,2007年秋季开学,第一批实习生进驻各县区乡村中小学。我在校园遇到他,他说已经报名,正在接受岗前培训,是去是留还有些犹豫。我说:“换了我,我会下去锻炼,得到的东西肯定更多。”他下去了,去的地方是乡中学。鼎盛时期,那所中学学生超千,现在不足五百。这些年教师队伍老化,有些孩子到城里读书,有的孩子辍学了。校方分派他当初一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走马上任第一天,他还在睡梦中,听见窗外叽叽喳喳,抬眼望去,窗户上挤了一群小脑瓜,他睡意全无。听说从城里来了新老师,天还没大亮
16、,学生就到齐了,近的几里路,远的几十里。从那以后,他每天五点起床,六点半准时进教室。两个班七十三个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他最先准备的授课计划全被打乱。课余时间,他教这些学生汉语拼音,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帮基础差的。一个月后,在五校联合模拟测试中,他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他还因此获得了校长颁发的三十元奖金。有一次,他正激情满怀讲流沙河的诗作理想,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我要出外头去。”他问:“为什么?”学生低下头,不做声。他接着讲课。学生再次举手:“老师,我要出外头去!”他问:“为什么?你怎么了?”学生还是不肯说。课堂被频频打断,他有些不快。正要批评学生几句,下课铃响,那个男生
17、冲出教室。回到办公室说起此事,同事哈哈大笑,跟他讲:“出外头”是方言,意思是上厕所,他耽误了人家孩子。他每天也要“出外头”,学校公厕离宿舍挺远。到了冬天,天黑得早,黑灯瞎火,寒风刺骨,这个过程很是艰辛。乡中学一共去了四个支教生,两男两女,他们得自己做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傻眼。好在用电饭锅焖饭他还会,凭这点功底他当起了厨子,一来二去学会炒菜,成为大厨。以前,公寓离图书馆只有几百米,他很少去。支教那段时间,乡下离学校百里之遥,每次回乡下,他都要背几本图书馆的藏书。学生以为他会一直陪着他们,课上读书课下踢球,离别想必艰难,很多实习生讲到这里就激动。他没说细节,只是嘱咐学生:“不论发生了什么
18、事,你们都要继续读书,一定要读下去。”实习归来,我没问他收获多少,那应该是一个大大的行囊。我也没问,该洗的衣物是不是还往家里寄,没必要问了。毕业后,他在长春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学校条件相当好。两年以后,在人人网上相遇,他跟我说:“想去吉林孤儿学校当老师。学校在郊区,条件也不好,但那里更需要我。”我问:“你父母的意见呢?”“他们不同意我的想法,后来尊重了我。他们有哥哥照顾,我现在无牵无挂,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个做法有点儿傻。”“母亲也这么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选择。”“我原来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几年不见,不知道他的计划是否如愿。有这个想法,已经让我刮目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
19、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他从班长到学生会副主席,前途无量,所以对去不去支教这个问题的犹豫,就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有血有肉。B小说中的“我”希望自己儿子的老师是男老师,“我”的自私和他的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从“包裹”到“行囊”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追求虚荣,乐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主义者的成长,积极向上,给人希望。D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他”的故事,一是因为“我”是他的老师,亲眼看到了他的变化;二是第一人称更让人觉得亲切。E正是支教的经历,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使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喜欢的事。(2)试分析小说中的“他”
20、这一人物形象。(6分) (3)“实习归来,我没问他收获多少,那应该是一个大大的行囊”,这个大大的行囊里都有什么?(6分) (4)文中的“他”说自己“我原来就是个理想主义者”,你同意吗?结合小说谈谈你对理想主义的看法。(8分) 四、 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5分)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
21、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
22、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
23、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
24、,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黄庭坚书法
25、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26、。“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
27、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E对于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是得益于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2) 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6分) (3) 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分)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卷 (表达题 共80分)四、
28、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懂的感恩,不知道维护正常健康的商业秩序和生态,还要“黑一行”“霸一方”,甚至在经营活动中 。这样的企业,令人心怵。“募投项目”向来被认为是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在因素,但在上市公司频繁变脸,募投项目也 ,投资者的利益就嗯难保障了。向别人学习或与国际接轨固然重要,但认识自己也同样重要,如果总是 ,看谁好就学谁,结果可能是邯郸学步,学别人没学会,连自己怎么走也忘了。A翻云覆雨 朝秦暮楚 朝令夕改 B、翻云覆雨 朝令夕改 朝秦暮楚 C朝秦暮楚 翻云覆雨 朝令夕改 D朝秦暮楚 朝令夕改 翻云覆雨14
2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B由于20世纪社会现实的极短冷酷荒诞,使现代西方人丧失了对社会未来的最后信念,他们开始凝视自己的内心深处。C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进而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D2014年9月27日,我国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去世,他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而他创办的影城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影视基地之一。15根据题目要求变换句式。不识字的奶奶患高血压病,下面是给奶奶买的新药“拉西地平片”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从中选
30、出必要内容转告奶奶。(不超过15字)(4分)【药品名称】拉西地平片【性状】本品为白色片,无臭无味。【规格】4mg/片【用法用量】成人起始剂量4mg,每日1次,在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老年人初始剂量为2mg,每日1次。可以长期连续用药。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羡慕嫉妒恨”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它正好揭示了嫉妒的生长轨迹迹: 。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 ,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或多或少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忌恨优者、能者和强者,既反映了自己人格的卑污,也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
31、。因此, 。 1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请写出图画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4分)(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2分)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2分) 五、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楚国有位钓鱼的高手叫詹何,他凭着一套简单的钓具,用小米作饵,短短时间就能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能装满一辆大车的鱼!楚王询问其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
32、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或泡沫,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吞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10月月考参考答案1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2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3B(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33、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B 系:抓捕5C 本句话的意思为: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6D 根据文本叙述,李通没有为刘韵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韵做事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8 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
34、,“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3分)9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6分。一个要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
35、析1分)10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1 (1)选项为AC 选A 3分,选C 2分,选D 1分 B 项中没有将“我”的自私与他的无私进行对比,应该是反映了小学男教师的缺失。 D项 表现力不足,以“我”的口吻写更亲切,而不是因为“我”是老师。 E项 他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支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 (2 )有理想,渴望献身教育事业;能吃苦,能专研;从一个寄包裹回家洗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每点2分) (3) 教育教学能力;实际生活能力,做饭洗衣等;坚定的教育理想。 (4)观点一:同意。想开个幼儿园们,陪孩子好好玩;放弃学
36、生会主席的荣誉前途,下乡支教;在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更加坚定教育理想。 观点二:不同意。他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在经历放弃学生会主席,下乡支教后。乡下的艰苦,使他由一个爱幻想,没长大的孩子快速成长,使他开始坚定理想,最终他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12 (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 A项 中不应该是“直接”反映,而是间接反映。 C项 中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成为助推剂,反倒成了他仕途发展的阻碍。 E 项 中钱勰只是说当他见到真正的自叙帖时,他就会明白他的草书为什么这么俗了,而没有说他能成为名家。(2)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
37、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每点2分)(3)聪颖早慧,少年得志。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过目不忘。早年便投师问学,科举得意。尊师感恩,一身正气。仰幕苏轼,以砚为礼,老师贬谪时不怕牵连,是非分明。爱民如子,执政为民。做官时和作品中一直贯穿着强烈的国运民生精神。勤奋好学,成就卓越。与苏轼不断讲道论艺,切磋诗歌技艺。书法师从周越,一练就是二十年,不断汲取名家营养。文学与书法均为宋代名家。(任选三点作答,每点2分)(4)同意。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
38、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高兴。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分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
39、富。 (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13 B 朝秦暮楚: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指人反复无常。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朝令夕改:早晨发布了命令,晚上又改变了。形容主张,办法经常改变,一会儿一个样儿。 14 DA项:“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不合逻辑。B项:滥用介词或动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或“使”。C项:“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帮助同学们”和“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同学们”两种句式杂糅,删去“以”或“能够”。15 (示例)每天早上吃一次,每次吃半片。( 必要内容是初始剂量2mg、每日1次、早晨服用,共4分;转化为口语,2分。)16 始于羡慕而终于嫉
40、恨。 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 “羡慕嫉妒恨”是一种有害心理。 17 答案:(1)“年年有鱼,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2分。应体现“餐桌”“节约”两个关键词) (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1)“年年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况;“餐餐无余”包含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主张。(2)宣传标语应体现“餐桌”“节约”的主题,且运用对偶句表述,做到文字简洁,意思清楚。)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时可以以“专注”为切入点,以“专注,成功的秘籍”为主旨,广为联想,内容丰赡,充分彰显形散神聚的特点。参考立意:(1)专注才能成功(成功的诀窍在于专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2)做事要排除干扰(做事要一丝不苟;排除外扰,得以成功)-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