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95993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与代沟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

2、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

3、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4、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

5、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

6、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B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十分缓慢,排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C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D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1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的最具说服力的阐释。B第2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C第3-5段论述与第2段论述

7、内容是总分关系,第6段承接上文第5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D第5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B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使得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C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新老两代的对立冲

8、突具有全球性。D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忠说,“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孙宪忠认为,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

9、摘编自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 材料二: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是本次全国“两会”最受瞩目的事情之一。法国谚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神。这部法典被誉为“半部宪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少年磨一剑。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2014年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2017年,总则颁行,随后又分别编纂成六个分编,最终整合为民法典草案。作为权利法,民法典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作为社会

10、的基本法,民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亮点不少。比如,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编,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展现了中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侵权责任编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自助免责”,追小偷,小偷发心脏病死了或摔伤了,再也不用担心赔医药费、丧葬费了;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或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担责。这些规定回应“痛点”,体现进步,符合民情秩序,符合普通人朴素的民法感情,彰显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11、。(摘编自民法典,你的法典,南方周束2020年5月21日)材料三:中国依然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合具有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可比肩德国的民法典。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这部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法律研究的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42万中国人的100多万条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保护个人信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贷和保护环境的条款里。备受习近平主席重视的“绿色原则”也首次被写进了民事法律。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民事立法中运

12、用了一个实际上很简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精确的观察力、常识、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建议。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对外国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中国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还要以灵活开放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发展。所以,这部民法典不是终结。它将与时俱进,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当一些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逆潮流而动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开放向前。这部突破性的民法典说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兼容性与日俱增。(摘编自尼尔斯贝尔格曼民法典与改革中国的兼容性与日俱增,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年5月26日)4下列对材料中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3、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创新性的体现,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大陆法系惯例,尊重个人权利,落实宪法要求,是中国对世界立法事业的重要贡献。B“自甘风险”“自助免责”等规定,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法制实践中的“痛点”,彰显社会进步与时代精神,体现了民法典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C人民性是民法典的核心,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合平民情,体现了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立法精神。D中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兼容性的法典,是法律专业成果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并以灵活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助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4、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原有的民事法律诸如物权法、合同法等,数量庞大、内容杂乱,为消除法条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编纂民法典势在必行。B从制定民事单行法入手,既而制定总则,然后从分编到整合,最后形成法典,民法典审慎而漫长的立法过程,体现了立法者对人民负责的态度。C尊重事实与常识、尊重科学和专业,尊重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民法典能够顺利立法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法宝。 D民法典的颁布,表明在充满挑战的当下,中国依然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民法典也将不断修订完善。6“典”是指具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制度、准则。民法典为什么称为“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5、(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执着者张丽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

16、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

17、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

18、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

19、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

20、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

21、和“沉重、疑虑”。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5分)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叶向高,字进卿,

22、福清人。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

23、间怨声愤盈。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向高既罢去,韩嬷、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10下列对

2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

25、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刚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26、。 D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5分)(2)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浪淘沙秋夜感怀宋刘辰翁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14.下列对本词

27、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B. “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C. “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D. “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1)在诗经氓中,“ , ”两句运用对比和比兴,反衬氓的变

28、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3)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对后文对人事的关注。(4)登高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5)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

29、9题。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小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体重镇。如果从鲁迅乡土小说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之_的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有百年的发展历史。百年来,伴随着中国乡土小说的萌生、发展、繁盛、蜕变、断裂、复归到再度新变的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进,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的复杂而曲折的_过程。在百年沧桑岁月中,中国乡土小说得到了几代批评家和学者的长期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关研究论文和著作,真可谓_。但遗憾的是;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

30、区域。开垦这片学术荒地,( ),正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的中心任务与目的。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亦即要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 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在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中,先后出现了“乡土文学”“农民文学”“乡土小说”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乡土文学”成为批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影不离 递嬗 汗牛充栋 从而 B寸步不离 交替 恒河沙数 进而 C形影不离 交替 恒河沙数 从而 D寸步不离 递嬗 汗牛

31、充栋 进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B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C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D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总结其经验得失 B梳理中国

32、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辨识其学术价值 C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辨识其学术价值,总结其经验得失,推进其发展 D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孔子儒学作为一种文明,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 ?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可不可以这样来设想: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

33、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 。春秋战国时期之于中华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涨期。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我们便艰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西部有座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岗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李克强总理材料二:7月2

34、2日,大庆油化路(化名)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的情况,23日该夜市被停业整顿。材料三: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梁思成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你是大庆油化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就“夜市被要求停业整顿”一事发表看法,并以“地摊生活,文明有我”为主题对广大摊主和前来消费的市民提出倡议。如今大多数城市都为“地摊经济”松绑,对民生有利也有弊,你认为复活“地摊经济”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请确定立场,写一篇辩论词。要求:综合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35、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C (A项,选项“主要”表述有误,原文是“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B项,“代沟现象很少存在”表述有误,原文第3段有“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原文表述是“不存在”,不是很少存在。D项,“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不是“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的原因。原因表述错误。)2. D (“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表述有误,从原文中“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可知,仅仅是“描述”, 没有与前喻文化的比较,只有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一些现象的比较,曲解原文。)3. B (A项,偷换作者的观

36、点,不是作者认为,而是米德的观点,且“无关”的表述也不准确。C项,“在生活方式上的只有局部矛盾冲突”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D项,“开始具有普遍性”,表述有误,原文是“开始在出现”。)7.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8.执着,有信念;有担当,不怕苦;善良,有爱心;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每点1分,共5分)9.“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

37、点2分,共6分)14. B 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15.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16.(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1.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