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6 ,大小:657KB ,
资源ID:169338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933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政治知识热点专题新编.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政治知识热点专题新编.doc

1、高考政治知识热点专题新编目前很多学校采用这样一种高考政治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按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系统复习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第二轮复习,确定年度间十五个左右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开展时事热点专题复习。笔者也曾经按照这种模式开展复习工作,但发现这种复习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简单地说,既不利于中等以下同学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中等以上同学成绩的拓展。中等以下同学,政治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到了第二轮复习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中等以上同学,对时事热点涉及教材的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好,但对于知识体系自身还缺乏深刻的提炼和再认识,往往成绩再向上走就不容易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从2003

2、年高考开始,笔者开始新的尝试,在推进时事热点专题复习之前,加了一轮知识热点专题复习,即把五本书的内容整合成10个专题: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市场主体与市场经济;三大产业与结构调整;财政金融与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这十个知识专题不求面面俱到,所涉及知识在高考中的价值相对大一些,同时,知识的提炼有笔者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以和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有所区别。从这两年高考实践来看,这一轮复习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加上这一轮复习似乎没有必要,再说时间也不允许。笔者认为,

3、一是必要,二是可能。近年来不管高考怎么考,始终考的是知识,“时政化”泛滥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对文科考生来说,记忆能力尤其不能忽视,很多知识如果不靠广泛的接触和反复的刺激,是很难巩固记忆的。从时间上来讲,关键在提高每一节课效益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安排。事实上,在时事热点专题复习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浪费时间的现象,如一个热点专题能讲好几课时,挖掘很多的角度,进行大量的练习,而当年高考竟然没有涉及或鲜有涉及这个专题。因此,走出时事热点专题复习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误区,完全可以为知识热点专题的复习提供宝贵的时间。以下即为这十个知识专题的整理(依据人教版2003年6月第2版教材编写),希望能

4、够对各地高考复习提供帮助,并欢迎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第一专题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提要: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历来高考政治科考核的重要内容。高考考核比较注重基础,整体难度不大,但对考生的记忆要求特别高。结合党的十六大以及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点拨】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按照“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1人民:我国是人民民主

5、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a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b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社

6、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a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特点。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才有可靠的保证。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的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2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选民行使选举

7、权和被选举权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作为人民代表,充分行使提案权、质询权等代表权利,自觉履行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代表义务,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3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由于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其选举产生,因而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任何国家机关都不得超越和凌驾于其之上,因而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8、意义重大。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国家其他有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表现在代表的产生、职权的行使及决议的执行三个方面体现着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西方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等政体主要采用三权分立制。三权分立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保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因而,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

9、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要通过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密切人大代表和群众的联系,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能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考例析】例1:(2004高考综合能力试题广西卷第16题,单项选择题)在我国民主发展进程中,一些省、市相继建立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在海内外应得良好评价。这一制度的建立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增加了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完善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监督机制使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方式转变为直接方式ABCD简析: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公民旁听人大

10、常委会会议,并没有改变这一特点。此题正确答案为B。例2:(2004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9题,单项选择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号召,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AB C D简析: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故说法错误。此题正确答案为C。例3:(2004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1题,单项选择题)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11、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 C最高监督权 D最高决定权简析: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最高决定权主要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最高监督权则是指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最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此题正确答案为D。例4:(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25题,不定项选择题)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由此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以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

12、中正确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的政体类型C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的一种形式简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议会制,D项说法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项说法错误。此题正确答案是AB。例5:(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4题,简答题)2003年1月,某网站推出“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您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截至2月25日,共有20余万名网友投票选出今年人大最受关注的十大问题。其中居第一位的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

13、监督。问题: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简析:此问取自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八小点“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际上就是问“为什么要加强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什么的解答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理论依据,二是现实意义。理论依据主要从教材知识点中寻找,现实意义则要求考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有一定的开放性。参考答案:(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明,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越大危害越大。(2)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有利于改善

14、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注:若考生回答第(2)问与参考答案不一致,只要能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例6:(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6题,辨析题)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简析:解答此题,一要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是否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的?如果不是,那是怎么行使的?二要分析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能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参考答案:(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是直接行使。(2)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

15、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由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是否由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识点拨】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围绕“为什么要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和“怎么样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两个问题对知识进行整合:1为什么要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从理论上讲,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的。从现实来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

16、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怎么样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离不开特定的机构,即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既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又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国家机关履行的国家职能是不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中共作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二者的亲密合作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样才能保证这一

17、政党制度充分发挥优越性。要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1题,不定项选择题)2003年,上海市政协共有160位委员参加了对本市26个职能部门政风、行风的测评工作,并提出了大量建议和意见。这体现了A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B人民政协是我国的政权机关C政府决策民主化的要求D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简析:政协委员参与政风、行风测评工作,是参政议政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但人民政协不是我国的政权机关,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而非政治协商,故此题正确答案是AC。例

18、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5题,不定项选择题)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赋予各民主党派以参政权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简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项说法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享有参政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此题正确答案是ABD。例3:(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5题,不定项选择题)200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

19、人士座谈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出席,听取他们对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我国的A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各民主党派也是执政党C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D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简析:在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故BD两项说法错误。此题正确答案是AC。例4:(2000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2题,不定项选择题)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职能有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制定法律 D参政议政简析:在我国,制定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其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

20、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此题正确答案是ABD。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围绕“我国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影响” 对知识进行整合: 1我国民族关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民族关系被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取代。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

21、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以及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22、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具体行使民族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和坚持中央的领导是统一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因

23、而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高考例析】例1:(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第34题,单项选择题)“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简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此题强调的是海峡两岸都有庆祝中秋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故正确答案是D。例2:(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9题,单项选择题)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24、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提出要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资金投入。这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就是发展民族经济B民族区域自治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前提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D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简析:根据题意以及有关民族理论知识,不能得出ABC三项的结论,A概括具有片面性,B说法明显错误,C说法不精确,故此题正确答案是D。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2题,不定项选择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3年5月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央政府

25、领导、支持新疆各族人民在过去50多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提高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了民族团结。这说明A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B我国消除了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C巩固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D支持少数民族的建设事业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简析: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还比较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各民族间还存在着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B项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是ACD。例4:(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26题,不定项选择题)“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

26、下,西藏自治区将按照“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网的设想,投资100多亿元,建设近100个工程项目。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B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C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充分条件D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简析: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但不等于说经济发展了,就一定会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故C项说法是错误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是ABD。例5:(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8题,简答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越性。简析:此题设问简洁,贴近书本,注

27、重考察考生的基本功。第1问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第2问要求考生不够对教材中的重要观点准确记忆。 参考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2)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例6:(2000年春季高考政治试题北京、安徽卷第34题,简答题)材料一:在九届全国政协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政协委员;材料二:1994年中央和其它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 材料三: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

28、400多亿元,1997年与1991年相比,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6%,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32.6%。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基本原则哪些具体内容?简析:此题考核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个原则的记忆和理解,题目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材料二说明我国各民族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9、。四、基本经济制度【知识点拨】关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围绕“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对知识进行整合: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

30、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要以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为标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然具有多层次性。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考例析】例1:(

3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5题,单项选择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A市场经济的主体 B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C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由不同所有制形式通过合股方式融合而产生的简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不能简单将其划为公有制或非公有制的范畴,关键看谁控股。故C说法不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故A说法错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2、故B不选。此题准确答案是D。例2:(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24题,单项选择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里的股份制A必须由国家或集体控股 B是产品的分配方式C指混合所有制经济 D都具有公有制性质简析:股份制不一定非要由国家或集体控股,因而不能说都有公有制性质,更不能说是产品的分配方式。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0题,单项选择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

33、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简析: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哲学角度来看,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例4:(2000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8题,论述题)表1地区工业总产值构成单位:%1978年1998年国有工业城镇集体工业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城镇集体工业私营、个体工业其他613911324512注:1978年地区国有工业产值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占很大比重。1998年地区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只在重点行业中占较大比重,其中

34、在电力、通讯、自来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占80%;在化学、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占50%;在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40%。表2地区工业发展状况比较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亿元)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创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781998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产速度(%)1978年1998年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全国地区58.52348.8574311.818.1(1)上述两表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2)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这些经济现象与联系说明了什么问题?简析:此题以图表题的形式考核考生对我国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解答经济学图表论述题,

35、可以用“六看法”。简单说,“左看右看”,就是通过横向比较获得信息,“上看下看”就是通过纵向比较获得信息,“前看后看”,就是要能够看出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表述,要求能全面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如提高、减弱、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和相比还有差距等);对内在联系的分析一定要符合逻辑,切勿颠倒因果;对如何解决图表反映的有关问题,一定要从图表中找对策,切忌照抄照搬书本、泛泛而谈。参考答案:(1)表1反映:地区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非公有制工业有很大发展,国有工业的比重下降;单纯的国有企业变成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并存;此外,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也有很大变化,即国有工

36、业企业只在重点行业占较大比重。表2反映:地区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了很大发展,1998年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同时该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地区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也在日益壮大。(3)地区的事例说明: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地说,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实现,也要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实现。五、分配制度【知识点拨】在我国社

37、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围绕“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对知识进行整合:1是什么: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形式主要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2为什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是实行这一制度的最终原因。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有制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结构的多层次性。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8、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6题,单项选择题)据上海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中心统计,全市1300家认定转化项目企业中,科技人员持股总量逾5亿元,人均近50万元。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属于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经营成果分配简析:此题考核的是对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各种具有分配方式的判断。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技术要素分配,故此题正确答案是B。其他选项中的分配方式与此不符。例2:(2001年春季高考政治试题北京、内蒙古、安徽卷第12题,单项选择题

39、)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股息、利息、债券A B C D简析: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的补充方式,不能算非按劳分配。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3:(2000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21题,单项选择题)通过对若干国家经济史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由入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A经济经增长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B经济增长会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C市场经济使收入分配日益平均化D经济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径简析: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

40、改善、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故AB两项说法错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使得收入差距拉大,故C项说法也不正确。根据题意可推得D项为正确答案。六、劳动合同制度【知识点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关于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对知识进行整合:1是什么: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与每一个劳动者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都必须签订的协议。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专门规范劳动合

41、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2为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3怎么办:订立劳动合同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即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程序是,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签证(目的是证明劳动合同是否真实和合法)。经过签证的劳动合同生效以

42、后,具有法律约束力。【高考例析】例题:(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2题,不定项选择题)劳动者在就业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遵循A平等自愿原则B协商一致原则C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原则D不得违反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简析:CD两项实际上是把“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拆开来说,故此题正确答案是ABCD。 七、社会保障制度【知识点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关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对知识进行整合:1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4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性质、缴纳费用、回报大小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2为什么: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3怎么办: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坚持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上,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

44、低、人口众多而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坚持兼顾发展生产和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劳动者应在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天津卷第30题,单项选择题)“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致力于A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简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45、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指导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题根据题意选择A。例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8题,论述题)材料一、材料二略。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 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 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1)、(2)问略。(3)联系材料三,说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

46、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简析: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内容载入宪法。此题考察考生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知识。参考答案:材料三反映了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是保障民权、关注民生、解除民忧的制度保障。第二专题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复习提要:对我国的重大政策进行考核是高考政治科的鲜明特色。高考考核既注重基础,也讲究变化。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一

47、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重要对内对外政策。一、“一国两制” 【知识点拨】关于“一国两制”,可以围绕“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对知识进行整合: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外事权等高度自治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如保留军队)。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大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

48、和发展。2台湾问题:“台独”分子极力推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国际上某些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极力阻挠和破坏,使得台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必须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

49、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0题,不定项选择题)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的所谓“320公投”结束,因投票人数未达到总投票人数的一半,公投无效。这说明A台湾同胞是遏制台独势力的重要力量B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心所向C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注定都是要失败的D世界上只

50、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简析:此题以台独分子推行的所谓“320公投”以失败而收场的事实为背景,考核考生对此事的正确认识,ABCD均符合题意。例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36题,辨析题)“一国两制”是联邦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简析:此题主要考核“一国两制”和联邦制的比较,要求考生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否则会“心中有数,笔下无数”。 参考答案:(1)联邦制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联盟国家。除了联邦宪法和中央政府外,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政权机构,并拥有某些外交权。(2)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制定法律的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从对

51、外关系看,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享有行政管理权、地方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中央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尽管如此,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没有改变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单一制性质。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整合详见第一专题“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知识点拨】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以按照“宗教的一般理论我国的宗教概况我国的宗教政策”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1宗教的一般理论:宗教是一种

52、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候力量。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自然压迫的产物。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压迫的原因外,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作深刻的社会根源,是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当代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表现在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和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对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进步、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调整等方面。2我国的宗

53、教概况:我国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从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被称为我国的五大宗教。我国各种宗教都有较长的历史。宗教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例很小,但是绝对数字不少,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都信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宗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3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在宗教信仰方面,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54、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全面保护个尊重。b在宗教活动方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即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范围内进行的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等活动。同时,国家坚决打击任何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危害国家统一、干预行政、司法和教育等活动。c在宗教事务方面,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目的)。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体现),同时国家也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

55、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国际宗教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属于中国民间对外交往的组成部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必须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必须反对邪教,坚决打击邪教组织。封建迷信活动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妖言惑众,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敌,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邪教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是一种假借宗教旗号,抄袭宗教某些内容,宣扬迷信邪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秘密结社、崇拜教主、宣扬末

56、世论、思想上控制教徒、聚敛钱财、反抗社会、残害教徒身心是一切邪教的共同特点,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和法律尊严,必须依法严惩邪教犯罪。【高考例析】例题:(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4题,简答题)据报道,当前在一些农村,“算命先生”生意兴隆,“巫婆神汉”收入丰厚,封建迷信活动有卷土重来之势。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有20的人行为倾向受算命结果支配。令人担忧的是,有些人还认为,“算命先生”、“巫婆神汉”的活动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当保护其自由。问题:针对这一错误观点,请你简述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简析:此题考核

57、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在高考中考核非常罕见,因而比较冷僻。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以书为本”。 参考答案:(1)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2)封建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筮、相术、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利用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必须依法惩处。 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识点拨】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围绕“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知识进行

58、整合: 1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近二百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联合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等原则,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权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

59、较量)、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国际关系的最主要内容是复杂多变的,这主要是由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对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引起国家间关系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此外,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要发挥国际法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主张的

60、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主要有:a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b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c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d安全上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

61、的态度和对策,也是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其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

62、国的基本国策。【高考例析】例1:(2004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3题,单项选择题)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斡旋下,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进行了两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六月底将如期举行第三轮会谈。这说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原则六方会谈是与会各国间的常设性议事机构简析: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A选项说法错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原则,故C选项说法错误。六方会谈并非与会各国间的常设性议事机构,故D说法也不正确。此题正确答案是B。例2:(2004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28题,单项选择题)面对西方某些国家的压力,我

63、国政府维持现行汇率制度不变。这是A我国自卫权的体现 B展示我国国力的主要方式C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巩固我国国家政权的根本措施简析:维持现行汇率制度不变是我国独立权的体现,不是展示国力的方式,也不是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其目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3:(2004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27题,不定项选择题)2004年3月24日,7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登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强行扣留。经中国政府严正交涉,日本政府释放了这7位中国公民。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A中日两国存在争议B日方以所谓国内法为由扣留中方人员,严重违反了国际法C中国政府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D

64、搁置争议,并不等于放弃主权简析:此题以七壮士保钓爱国壮举为背景,综合考察考生对此事的认识。此题正确答案是ABCD。例4:(2004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6题,不定项选择题)目前,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我国主张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A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B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C国际社会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D我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简析:国家间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A选项说法不正确。根据题意,可推得此题正确答案是BCD。例5:(2004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第38题,论述题)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

65、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材料一、材料二及问题(1)、(2)略。材料三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历来属于中国。鉴于南海周边国家对该领域提出不同领土要求,中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从尊重现实出发,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了共同开发南海石油资源的合作意向,这被看作是实施上述原则的良好开端。 (3)“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简析: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具体的外交事例,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在解题时要能够紧紧抓住关键词“主权

66、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发现其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3)“主权归我”表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搁置争议”体现我国实行和平外交,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共同开发”体现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未完待续)第三专题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复习提要:我国的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等知识可以说是高考考核的重头戏。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关于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组织和活动原则、与公民的关系、履行的国家职能等基础知识。【知识点拨】关于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知识进行整合:1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我

67、国的国家机构,按类别可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即人民政府)、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按其层级,又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颁布法

68、律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和决议的有关行政工作部分。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的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有关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务院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

69、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民兵组成的全国武装力量。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按一定的原则来组织,并按一定的原则来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些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a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的代表组成,代表人民行使国

70、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地位;b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其他国家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行使职权的同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有利于国家机构充分履行国家职能,捍卫和执行人民的利益;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

71、义,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因此,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

72、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才有可靠的保证。实现依法治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使国家管理权力,自觉遵循依法治国原则。具体来说,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治国,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还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3我国国家

73、机构与公民的关系: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上的保障。在政治方面,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权、监督权等权利: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b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c监督权的充分行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国家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根本使命,一方面,制定法律

74、、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一方面,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我国公民在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在政治上还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荣誉和利益。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就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此,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来说,任何公民都

75、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公民在法律上即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有利于义务的履行;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有利于更好地享有和行使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4我国国家机构履

76、行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载体,每一项国家职能都是通过国家机构实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有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我国的对内职能主要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四个方面。a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对人民实行民主两个方面。行使政治职能,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b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国家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

77、共服务。行使经济职能,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c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和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重要内容。行使文化职能,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民主程度,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

78、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内容。我国的对外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25题,单项选择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调整并设立了若干机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机构调

79、整主要依据国家职能的变化B国家实力的变化决定国家机构调整C国家机构设置取决于国家性质D国家行政机关决定国家机构设置简析:此题考核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国家职能等概念之间的关系。BCD说法都不对,此题正确答案是A。例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8题,单项选择题)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A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 B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C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D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简析:此题直接引用政治常识教材24页的楷体字内容为题干,考察对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认识。在我国,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

80、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并非单独设立的国家立法机关,其法律地位不能和全国人大平起平坐,也不能高于全国人大。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3:(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四川、重庆等地卷第24、25题,单项选择题)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回答2425题。24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有利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施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民权利的界定和保障 依法治国原则的贯彻落实A B C D25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

81、神是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B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简析:修宪是今年的大事,全国有多套试卷对这一热点进行了考核。第24题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第25题根据题意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例4:(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湖南、湖北等地卷第31题,单项选择题)2004年2月11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治禽流感工作,批准了关于应对禽流感疫情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可以被视为国务院履行经济管理职能 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 行使国家最高权力A B C D 简析:根据国家机构的具体活动判断其行使何种国家职能在高

82、考中较为常见。应该是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国家权力,说法不妥。根据国务院的地位极其职能,不能推断此题正确答案为A。例5:(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7题,不定项选择题)下列现象,属于国家对内职能中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是A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B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兴办公益事业C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D维护政治稳定简析:此题是一个基础题,直接考核考生对政治常识教材第1012页关于国家职能的共性知识的熟悉程度(这部分内容容易在复习中被忽略)。此题正确答案是AB。例6:(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34题,简答题)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行21年的城

83、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政府由强制的收容遣送改变为自愿救助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结果是“三证”不全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和居留取得了合法资格。(“三证”包括身份证、暂住证、进城务工证)问题: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管理说明了什么?简析:国务院废止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制定公布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把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此题以此为背景,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有关知识分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1)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一定的

84、弊端。过去大批“三证”不全的进城民工被当作流浪乞讨人员强制收容遣送,侵犯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合法权利。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维护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正当权利。(2)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而这种救助又以自愿为前提,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尊重。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注:如考生答“农民工”,“民工”,“进城打工人员”符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近的名称,可给分;答案中涉及收容遣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内容,可酌情给分。例7:(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7题,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

85、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简析: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26日印发的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和教育部2003年3月10日印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意见修订的政治常识教材第51页增加了“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这句话。围绕这一细节,高考命题专家设计了这一辨题,考核考生对教材掌握的透彻程度,以及对人民与司法机关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86、,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3)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在人民授权的法定范围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因此,认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是不准确的。例8:(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32题,分析说明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2003年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8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为引导农民按需有序流动就业,国家制定了2

87、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2)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突破1亿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伤事故多、超时加班、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请你就“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出三条建议。简析: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生活中热点和焦点问题。第1问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注:考试说明及修订教材已删除该考点)、国家职能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第2问则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比较有利于考生得分。参考答案:(1)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

88、,体现了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到底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政府采取措施解决就业问题,表明国家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表明国家行使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团结,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可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等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第四专题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复习提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

89、在党。对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有关知识的考核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关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拨】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方式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对知识进行整合: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以保证执政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

90、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方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

91、主要指确立党的纲领、路线,按法定程序使之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并依靠国家权力保证贯彻执行。思想领导主要指向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使其能够为党员和人民群众准确把握。组织领导主要指为党的纲领、路线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干部组织人事上的领导和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就组织领导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3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1)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

92、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对党的历史方位做出科学判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

93、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

94、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

95、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2)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

9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组织建设方面,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在作风建设方面,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

97、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二是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我

98、国的强国之路,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第26题,单项选择题)中共中央建议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入宪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 经济立法的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 B C D简析: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99、,故排除。此题正确答案是D。例2:(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河南、河北等地卷第34题,单项选择题)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简析:两个条例的颁布是全面加强和改进的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与处理政党之间的关系、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是两回事。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9题,不定项选择题)2004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说

100、明我们党A有权提出立法建议B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C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D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党成熟和有力量的表现简析:我们党的确有权提出立法建议,但两个条例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A项要予以排除。此题正确答案是BCD。例4:(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4题,简答题)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80华诞。 80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更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

101、导思想? 简析: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宣言。此题迎着这一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命题,正面设问,是考核学生对重大知识快的记忆、再现能力的基础题。参考答案:(1)在思想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定不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2)在组织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

102、进模范作用,把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3)在作风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当时教材对于党的建设具体措施的阐述只有上述三个方面。例5:(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4题,简答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请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解决党的作风问题?(2)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简析:2001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

103、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是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2002年高考政治命题直接引用决定中有关阐述,设计了两个非常常规的问题,即要求考生能够答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途径,可谓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回归书本的重要表现。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当前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

104、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要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注:如果考生回答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和“八个反对”,也可给分。)例6:(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天津卷第38题,论述题)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这次修宪不预先提出修改方案,而是直接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两下两上的方式,经中央政治局极其常委会反复讨论研究,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

105、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建议的基础上,拟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共14条,其中包括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回答:(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宪法修改的过程是如何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的?(2)宪法修改的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3)宪法

106、修改的相关内容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重要意义?简析:修宪是国家的大事,2004年高考多套试卷对此进行了深入考核。此题命题角度独特、渗透学科综合,可谓高考试题中的精品。其中第1问是一个连环设问,将修宪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考生如果不能掌握新教材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新增框题的重要知识,是难以解答好第1问的。此外,对于如何体现类设问的解答一定要围绕关键词(如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进行拓展。第2问的解答要求能够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提炼哲学观点。第3问精彩绝伦,将修宪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巧妙地结合起来,很能考核出考生随机应变

107、、活学活用的能力。参考答案:(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及在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对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确立它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宪法修改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明智,体现了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政治文明载入宪法,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

108、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内容,均体现了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办事情要从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宪法修正案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有利于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五专题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复习提要: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于学好经济常识意义重大。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一些重要的经

109、济学原理。【知识点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超前或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和应用。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拥有,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向消费者成功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110、必须能够付给生产者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纳,关系着商品价值的实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对使用价值能否成功让渡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生产者,既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又要重视商品的价值,针对具有不同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开发多层次的商品。作为消费者,既要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要关注商品的价值,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凝结在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增加),因而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降低(提高),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

111、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不变),因而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就会增加(减少),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生产者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5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

112、手段是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的基本职能。可以说,货币的产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有其自身的规律。当货币的供给量超过货币的需求量时,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当货币的供给量少于货币的需求量时,会引起货币增值、物价下跌,即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保持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大体一致,对国民经济经济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用公式表示就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的商品量和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速度。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流

113、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即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取代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并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持续、发展的血脉,其发行必须尊重货币流通规律,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6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

114、动(在这一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得以贯彻)。其作用是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对国家来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价值规律,同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自觉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和经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7价格与供求辩证关系:一方面,价格的涨落能够有效的调节供求关系。价格上涨,容易带动供给的增加,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价格跌落,容易抑制供给的增加,解决供过于求的矛盾。另

115、一方面,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供不应求,往往会带动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往往会引起价格下跌。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必须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落保持高度的敏感,既要增强主动性,又要避免盲目性。8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谈不上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强劲,生产扩大;消费低迷,生产萎缩。对国家来说,既要重视发展生产,又要重视引导需求。如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创造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内需,有利于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对生产者来说,生产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种产品

116、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因此,生产者高度重视对消费的研究,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 【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30题,单项选择题)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是因为A食品的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B食品的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简析: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全国有多套试卷对此进行了考核。此题B说法错误,没有价值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质量);C说法错误,应该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使用价值决定价值;D说法明显

117、有误;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A为正确答案。例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18题,单项选择题)据上海市药品食品局的不完全统计,自国家放开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以来,本市已有620家药店的上千种药品先后降价,平均降幅达到20。这说明A遵循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B国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C药品的使用价值随价格降低而降低D药品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简析:药品价格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高考命题及时捕捉了这一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此题B说法错误,应该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C说法错误,使用价值降低与价格降低没有直接关系;D说法错误,药品价格受市场供

118、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仍然是其决定因素;在国家放开价格、引入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长期虚高的药品价格得以降低,是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因此A为正确答案。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9题,单项选择题)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_的职能。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简析:此题考核关于货币有关职能的基础知识,命题非常常规。不难看出A为正确答案。例4:(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16题,单项选择题)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是看货币发行量是否过多物价是否持续攀升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食品的价值是否变大ABCD简析:今年考试大纲新增

119、加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考点。根据通货膨胀的定义,判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主要看货币是否供过于求、物价是否不断上涨。A为正确答案。例5:(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西卷第10题,单项选择题)在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次数与A待售商品数量成反比 B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D货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简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核对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的理解。假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不变,显然货币流通次数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及其乘积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C为正确答案。例6:(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18题,单项选择题)

120、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而商品的价值总量 。A越大 越大 B越小 越大 C越小 不变 D越大 不变简析:我们可以把劳动生产率理解为“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件数”,把单位商品价值量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单件商品的价值量”,把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的价值总量”,必然能推导出这样一个公式: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当把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上述公式可演变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由于社会劳动生

121、产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从而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说,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7:(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浙江、江苏卷第30题,单项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A消费促进生产 B消费决定生产 C生产创造消费 D生产决定消费简析:此题易误选D项或B项。选择D项,没能正确领会题干“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说

122、城乡居民对家电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我国家电工业的迅猛发展,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当中的促进作用。选择B项,颠倒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夸大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进而误认为消费决定生产。此题正确答案是A。例8:(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6题,不定项选择题)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出台了十大举措,落实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等十类食品必须经过安全认证后方能上市。这说明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B国家保护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C政府宏观调控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D市场准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简析:此题根据题意,可以选出ABC为正确答案。D说法错误,平

123、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例9:(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35题,简答题)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生产资料(如钢铁等)价格上涨,但是,今年国内空调生产企业仍然出现了新一轮的降价大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有关机构预计,现有30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可能倒闭。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回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简析:夏季高考近十年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这部分内容一直没有考核过主观题,而今年的广东卷则让人耳目一新。此题的问题设计非常巧妙,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供求与价格关系等知识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空调价格却下

124、跌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市场价格的涨跌是由市场的供求决定的。(2)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反映出该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这与前些年的投资过热有关。(3)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会引起空调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可能会推动空调价格的上升,但是,商品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商品交换价格的涨跌,因此,空调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在该消费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注:如考生回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竞争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并实现优胜劣汰,200余家空调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面临倒闭,这本身是市场调整供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过程”的要点,可酌情加2分,但本题

125、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第六专题市场主体与市场经济复习提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本专题主要复习回顾有关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尤其突出对市场主体的研究。【知识点拨】本专题可以按照“市场市场主体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1市场: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包括有形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和无形市场(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如根据网络上的信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传真联系,进行异地交易)。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从交换的内容来看,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

126、资料市场、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中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属于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是生产、生活所需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因此,促进商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题中之义。为此,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等问题入手,按照“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把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约束和规范

127、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从交换的地域来看,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即世界市场)。国际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2市场主体: (1)政府:各级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各级政府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快政企分开,进

128、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监管。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并适应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这一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其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9、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快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是其和一般企业的不同之除。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二者在股东人数、出资形式、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是否发行股票、适合企业类型等方面有所不同。企业经济效益(即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在市场经济中,

130、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对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3)经营者:经营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指挥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有的责任,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作为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要尊重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正确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即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

131、拓进取精神,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者应通过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等手段开展正当竞争,坚决反对和抵制欺诈性交易、不公平交易(如倾销、搭售商品)、地区封锁、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4)劳动者: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卫生安全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基本权利。享有这些基本权利是保障和

132、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劳动者在依法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还应依法履行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基本义务。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对劳动者来说,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如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合同。当合

133、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依法到有关部门申诉,把损失找回来。同时,要增强义务意识,自觉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生产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5)消费者: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获得消费方面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等权利,其中安全权(包括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同时,消费者也应依法履行遵守社会公德、不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等义务。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主导地位。消费者权利行使得越充分,生产经营者

134、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就越能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越能合理地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和生产单位,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商品服务市场的运行就越有规范,越有秩序。因此,必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同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仲裁机关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应积极介入协调,报刊、

135、广播、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应进行舆论监督,共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与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自觉抵制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行为。作为纳税人,也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款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即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特征,从而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

136、营,对商品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一些领域,如国防等公共消费,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书刊等不利公民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产品,不能依靠市场调节,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是因为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a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使得依靠单纯的市场调节并不能杜绝市场上一些不正当经济行为(如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的产生;b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使得依靠单纯的市场调节并不能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造成经

137、济波动和资源浪费;c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得依靠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及时、快捷地实现供求平衡,使得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总要表现为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和一定的时间差,这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克服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除具备市场经济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

138、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13题,单项选择题)随着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短信市场迅速发展。短信市场属于A消费品市场 B生产资料市场 C技术市场 D服务市场简析:此题考核考生对基础市场即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的具体判断和区分。依据题意可推断正确答案是D。例2:(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24题,单项选择题)李某在某服装店看到“西装原价1888元,现价688元,全市最低价”的广告,当即买了一套。当天,他在某大商城发现同样的西装只要500元,顿觉上当,并向消协投诉。该服装店的做法违背了市场交易的A等价原则 B诚信原则 C

139、平等原则 D自愿原则简析:此题要求考生根据背景材料中商家的行为判断其违背的市场交易原则。结此类单项选择题要注意反复揣摩题意,选出最佳选项。此题正确答案是B。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9题,单项选择题)某股票的上市流通盘为2000万股,当预期股息为0.4元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为20元。如果银行利息率提高2,当预期股息为0.6元时,该股票的市场价格是A15元 B20元 C30元 D40元简析:此题考核考生对“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这一公式的记忆和运用。解题先算股票市场价格为20元时的银行利率,用0.4的预期股息除以20,算得2。现在银行利率提高2,即为4,预期股息为0.6元,可根据

140、公式用0.6除以4,算得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15元。此题正确答案是A。例4:(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西卷第9题,单项选择题)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购买股票后,股东成为A公司的债主 B企业的法人C公司的所有者 D企业的经营者简析:此题考核对股票、股东、股东大会、债券等基本经济概念的理解,属于基本题。正确答案是C。例5:(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12题,单项选择题)有人提出,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结果,将更多的体现为“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说明,企业必须A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第一位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建立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D提高创新速度简析:此题

141、主要考核企业如何与时俱进提高经济效益。抓住“快鱼吃慢鱼”的本意以及题干的限定语“主要”二字,即可推得此题正确答案为D。例6:(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16题,单项选择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人们对企业性质、特点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它集中表现于A企业的徽标B产品的品牌 C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D广告宣传 简析:此题考核考生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虽然比较基础,但是教材如果不熟悉,即便是简单的题目,也容易照错不误,因此此类知识点要加强记忆。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7:(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11题,单项选择题)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的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权利和义务

142、简析: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说,受教育权(当然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此题正确答案是D。例8:(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18题,单项选择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召回已经售出的有缺陷的产品,加强售后服务,提高企业信誉。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誉是企业的一种A价值符号 B有形资产 C无形资产 D投资回报简析:信誉好的企业及其产品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反之则会遭到消费者的排斥。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树立良好的信誉,这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此题正确答案是C。例9:(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21题,单项选择题)位

143、于某江上下游的A、B两市水资源的拥有量差别很大。2000年,缺水的B市出资2亿元向A市买下了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用以解决本市水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也使A市获得了相应的收益。水资源的市场调节有利于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B调整区域经济结构C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D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简析:两个城市一个水资源丰富,一个水资源匮乏。通过市场调节,缺水城市获得水资源的使用权,有效解决了丰水城市水资源闲置的问题。根据题意,选得正确答案为A。例10:(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3题,不定项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商家为自己的产品打出“运动会专用”、“会议指定产品”的广告。商家这样做A增加了商品的价值

144、量 B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C可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吸引消费者 D是为了更多地获取利润简析:商家的做法属于产品的推广和促销活动,而且价值量的增加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因此A项说法是错误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科技和管理,故B不能选。此题正确答案是CD。例11:(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2题,不定项选择题)某地果农在龙眼价格较高时,盲目抢种,导致龙眼价格不断下降,果农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当地政府经过市场调查,积极引导果农调整生产,使龙眼的产销达到平衡,价格回稳。这一事例说明A市场调节有滞后性B市场调节有超前性C市场机制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D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简

145、析:果农盲目抢种龙眼,丰产却不丰收,表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滞后性的缺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推出正确答案是AC。例12:(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3题,不定项选择题)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国家税收流失高达百亿元。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政府应该A整顿经济秩序 B加大执法力度C消除地方保护 D提高消费档次简析:我国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因此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必然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AB可以选择。地方保护是一些地方假冒伪劣商品肆虐的重要原因,因此,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有着重要意义,故

146、C也可以选择。假冒伪劣商品与消费档次高低没有必然履行,故D项应当舍去。此题正确答案是ABC。例1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31题,简答题) “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不是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从奉献中来。”这是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人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1)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哪些要求?(2)李斌事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反映,假设你所在学校邀请李斌以“树立正确人才观”为题举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请你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李斌提一个问题。简析:2003年12月26日

147、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此题渗透了中央的这一精神,选取专家型工人李斌为典型来命题。两个设问在看懂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还是比较容易解答的。参考答案:(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劳动技能。加强道德修养,确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确立竞争创新观念,富有开拓进取精神。(2)一般性问题给2分,问题有一定深度给3分。一般性问题如: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德与才孰重孰轻?如何看待全才与专才?如何看待个人

148、价值与个人收入的关系?注:如果考生回答出: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权势、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即五个简答题2731题的总分,编者注)。例14:(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湖南卷第39题第6问,论述题)材料三: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

149、措施。简析: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考直面“电荒”这一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材料体现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低。参考答案: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并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性。电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是缓解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15:(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5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毒火腿”、“注水肉”、“劣质奶粉”、“有毒

150、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简析:此题选题和设问均在情理之中,体现了高考命题迎着热点上的特点。解题要紧紧抓住设问,围绕“法”字做文章,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涉及国家立法、执法,消费者学法、护法等方面。参考答案:(1)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行。(2)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国家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3)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1

151、6:(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30题,简答题)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要求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请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简析: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这种成就却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可消耗的水泥却占全球消耗量的40,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

152、本的11.5倍。而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相当富有的国家,如我国的矿产能源资源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需矛盾相当紧张,现在全国有2/3的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电现象,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生活生产的“瓶颈”。显然,要保持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节约能源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此题选取了节约资源这一热点话题为命题素材,设问注重基础,也更关注现实,有利于考核考生对基本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考生加深对新发展观的认识和思考。参考答案:(1)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

153、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2)靠资源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会造成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力求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切实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如果考生回答出:绿色GDP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的资源环境成本,可予以加分;节约资源反映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即五个简答题2731题的总分,编者注)。(未完待续)第七专题三大产业与结构调整复习提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点拨】本专题可以按

154、照“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 1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a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b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c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低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a稳定

155、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如近年来推行的税费改革政策,2004年年初下发的一号文件关于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b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c增加农业投入是基础;d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重要保证。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工业: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

156、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我国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反过来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

157、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我国不到40),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约40)。加快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国经济增长中,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都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注:高新技术

158、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5题,不定项选择题)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上海市政府做了大量实事,今年又决定投资1.6亿元新建和改造10所专业博物馆。发展博物馆等文化事业A属于发展第三产业B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C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 D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简析:此题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属于三大产业中的哪一产业以及发展的意义。C项不符合题意,如果题干提及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倒还贴近题意。此题正确答案

159、为ABD。例2:(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湖南卷第38题,论述题)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材料一:材料二:(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2)运用国家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简析:以经济图表为背景,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科角度设问,自2000年高考设立文科综合考试以来,还是第一次。而在去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也首次出现了辨析题

160、。这意味着实行文科综合考试省份的师生仍然要重视对政治传统题型的研究。此题以“一号文件”锁定农民增收这一热点话题为背景,第1问意在提出问题,即农民收入现状如何;第2、3问在前面“是什么”的基础上,分别从政治学和哲学的角度考核“为什么”。在设问上直接把考生要用的考点点明,因而已经降低了难度,故解答要容易得多。参考答案:(1)材料一说明最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七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2)

161、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国家具有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3)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例3:(20014年高考文科

162、综合试题江苏、浙江卷第38题第3问,论述题)材料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简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问题,要求考生能够读图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要能够根据图表用合适的语言表述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的变化,第二小问要抓住提示语“改革开放以来”思考,第三小问要能够准确记忆并再现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木原因是社会

163、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八专题财政金融与宏观调控复习提要: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本专题有关财政金融基本常识的复习,要能深刻理解财政和金融对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性。【知识点拨】本专题可以按照“宏观调控财政金融”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 1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

164、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a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b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c稳定物价。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即国际间的外汇收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同其他国家在

165、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a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利用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b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这是市场经济法制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c行

166、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使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2财政: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称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其中,扩大再生产,如兴修水利、修建铁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非

167、生产性基本建设,如修建学校、医院、体育馆,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社会物资储备是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断的重要保证。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其中,国防、行政管理、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两部分。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应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为实现国家的职能,国家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

168、入,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作为国家基本财政计划的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包括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形式)和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两个方面。决算是预算执行的结果,是对预算的检验。在预算和决算中,应努力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即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或略大于支出。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巩固国家政权,有着巨大的作用。要让这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努力发展经济

169、,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此外,完善国家的分配政策也很重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分。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扩大政府采购、兴办公共工程、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绝大多数来自税收,因此,财政巨大作用的发挥是离不开税收的贡献的。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我国的税收种类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

170、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b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c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3金融:金融即资金融通,对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事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金融机构。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可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具有依法制定货币政策、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等重要职能。货币政策指的是国家通过金融

171、系统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稳定货币措施的总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指的是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下,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采取的增发货币、降息等措施,同时又要有效防止通货膨胀的政策。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法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其基本业务。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目的是建立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我国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a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b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

172、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这一作用使得银行被誉为观测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气象站”、“寒暑表”);c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12题,单项选择题)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_基金。A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费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个人消费简析: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公共消费基金中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正确答案是B。例2:(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23题,不定项选择题)国务院决定注资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对两家国有独

173、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现代金融企业。这说明A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B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C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 D商业银行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机构简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是落实这一方针的重要举措,故A当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起主导作用,故B不选。我国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C、D两项曲解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地位,也不选。此题正确答案是A。例3:(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湖南卷第39题第6问,论述题)材料

174、三: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简析: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考直面“电荒”这一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材料体现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低。参考答案: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并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性。电

175、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是缓解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3:(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北京卷第41题第5问,论述题)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拨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176、简析:2004年全国各地十多套高考政治命题(含综合类)对“三农”问题的考核可谓精彩纷呈、角度各异。从经济常识税收和财政政策的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条文,思维敏捷,角度独特。此题实质上是考核考生对“我国税收的作用”、“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两个重要知识点的准确再现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参考答案: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调节农村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稳定。第九专题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复习提要: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把扩大内需作为

177、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的同时,要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知识点拨】本专题可以按照“扩大内需对外贸易”这样一个模式对知识进行整合: 1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即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偏低(2000年14.1%,2001年14.4%,2002年14.5%,2003年13.7%),需要进一步

178、提高。城乡居民要把握存款储蓄、股票、债券(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手段的特点,努力做到科学理财。比如在银行保留适当储蓄资金的同时,可以将部分储蓄资金用来购买股票、债权,以期带来更多的收益,购买商业保险用来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这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因此,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扩大消费需求,国家要高度关注影响居民消费的有关因素: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居民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就会逐步增加,从而使家庭消费水

179、平由低级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发展。因此,要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收入水平。这对居民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c物价水平。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越高,家庭消费水平越低。因此,控制物价上涨,是维持家庭正常消费的有效途径。d人口数量。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因此,抑制人口增长,对于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

180、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消费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因此,居民消费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如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消费需求,防止消费滞后的现象。2对外贸易:二战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呈现出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等新的特点。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方兴未艾,表现为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等典型特征。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通过不等价交换(即提高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降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而形成的

181、剪刀差)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要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必须反对发达国家利用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在世界市场上,由于没有统一的货币,国际贸易需要用外汇支付。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使用外汇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这就必然要有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

182、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外汇储备是外汇的积累,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特别需要能够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就是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中国应充分行使权利,勇于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的制定,努

183、力维护国家利益。1980年5月15日,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并多次获得其帮助,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引进来”,通过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更好的“走出去”;“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184、,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通过海关征收的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征收关税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关税税率的调整还能够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调节作用。根据自由贸易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5%,我国的关税税率也在逐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

185、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贸易、来讲装配贸易、来样加工贸易,具有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补偿贸易(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等。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要能够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强调对外开放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和基础,强调自力更生不能排除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自力更生能力

186、的重要途径。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在对外贸易中要自觉维护我国的主权,坚决反对不等价交换。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高考例析】例1:(2000年高考政治试题天津、江西卷第36题,辨析题)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简析:此题探讨的是物价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常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等重要知识点。在解题时,可以将辨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价降低在什么情况下会使消费水平提高。应该说这一层次是很容易被考生避而不谈的;二是物价降低在

187、什么情况下又会对消费水平提高带来危害。三是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推出物价不是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从而进一步引申出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1)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2)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和积极性,并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3)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是取决于物价水平。例2:(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9题,论述题)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东部某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总体情况材料二:该城市居民收入的结构变化情况材料三:我国股票、国债市场近年来的规模增长

188、情况:(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结合材料一、二,解释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当中国人民银行调低存款利率后,该市居民可能全有什么反应,并说明理由。简析:近几年,高考对经济常识下册的内容考核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对现代投资理财手段的考核开始频频关注。此题以我国东部某城市的经济数据为例,通过该市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三组数据,生动地反映出我国经济生活发生的生活变化。解答此类试题,准确提取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是解答第1问的关键。第2问的解答则有一定的难度,要通过图表涉及到的多种分配方式(如利息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益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

189、本要素分配)事实,推出个人收入的多元化源于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第3问意图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的投资、创业、消费等现代经济意识和理财素质,迎合了国家扩大内需的热点,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导向性。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出该市在20世纪90年代,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材料二反映出该市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所占比例下降,非工薪收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提高。材料三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2)在该市居民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来自于国债、股票和利息的收人。该市居民收入的这种变化,

190、是由我国经济生活中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决定的。(3)降低利率会影响储蓄收益。当利率下降时,该市的居民可能的选择是:第一,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规模;第二,将部分储蓄资金转移到股票和国债的投资,根据股票和国债之间的风险差异与收益来决定投资的比例。例3:(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9题,论述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表l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指标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018.54.2200213.44.8表2我国消费与投资单位:亿元指标2001年2002年指标2001年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其中: 城市消费零

191、售总额 县及县以下消费零售总额37 59523 54314 05240 91125 89815 0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 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6 89826 4015 1895 30843 2023l 0205 9016 280注: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6 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表3我国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拉动2002年GDP增长率的因素2001年2002年投资贡献()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7.784.33.40.3 (1)表l、表2和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和有关

192、知识,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简析:本题依然持续考核扩大内需这一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表l考核了考生的数字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看出收入均有增长情况下城乡差距的依然存在。表2由两组数字和一个注解构成。从消费组数字看,反映了农民消费水平不如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从投资组数字看,反映了个人投资和集体经济投资不如国有及其他国定资产投资的经济现象。而注解则进一步说明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拉动。表3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投资消费)的事实。应该说,第1问是比较好解答的。第2问的解答稍有难度。但是如国能把握此类高考政治试题“答案生成化”的特点,则不难解答了。要找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

193、发展的措施,显然必须找出三幅图表揭示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第1问已经为第2问的解答做好了铺垫。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解答此类试题最忌讳的是脱离材料、泛泛而谈、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参考答案:(1)表l显示:从2001到2002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表2显示:从2001到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增长。我国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农村消费量不如城市消费量,且增长也慢;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远远落在后面。(注:如果考生回答“2002年固定资产

194、增长率超过了消费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可酌情加1分。但该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19分) 表3显示:从2001到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从2002年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净出口即为外需。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内需贡献了7.7,外需贡献了0.3,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 (2)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

195、费对经济的拉动。 (注:如果考生回答第(2)问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只要能够运用有关经济常识知识,并相应联系材料,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回答到“我国应该积极扩大产品出口”的要点,可酌情加1分;如果回答到“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或不确定,扩大外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以扩大内需为主”的要点,可酌情加2分。但该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19分) 例4:(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第33题,论述题)图一 近年来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图二 2003年不同性质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所占比重(1)图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对图一、二所反

196、映的现象加以分析说明。(3)请谈谈我国应如何合理利用外资。简析:这是一个学科内综合的试题,将所有制的调整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外资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第1问比较基础,第2问要注意两幅图表的内在联系,第3问要围绕“如何合理利用”作答。 参考答案:(1)图一表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初级产品等其它产品所占比重逐年减小,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图二表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所占比得远远在于国有企业和其它性质的企业。(2)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有助于引进选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197、;有助于学习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3)利用外资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确保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加强对外资的引导,鼓励其投向高新技术等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高效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注:如果考生回答出: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予以加分;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30分(即两个分析说明题32、33题的总分,编者注)。第十专题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复习提要:学好哲学常识,一定要深刻理解哲学基本概念、原理内容(世界观)及其方法论要求,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实际联系理论。本专题主要就高考考核的哲学

198、热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知识点拨】1(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对谁是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a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是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其严重缺陷是缺少辩证法思想,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唯

199、心主义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况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地存在着。对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回答,构成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对世界“是什么”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世界“怎么样”的回答则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能把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法,也不能把唯心主义等同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

200、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二是经验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

201、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取得胜利。因此,认识和利用规律又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要反对否定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论和否定主观能动性、夸大规律客观性的宿命论思想和行为。5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

202、点看问题。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着重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和全局思想。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握因果联系,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其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也是可以转化的,因此,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

203、大发挥。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a要把事物如实地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又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b要正确弄清事物出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c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坚决反对一切静止的观点和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

204、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a要坚持程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b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就要不失时机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否则会贻误时机。c要重视

205、量的积累。既要重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的、但却有着重要作用量变,还要学会“优化结构”,通过调整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

206、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双方均各不相同。这一原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反对一刀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点,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各不相同,矛盾既有普遍性(共性),又有特殊性(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

207、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在认识事物时,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208、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安排,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单打一”。1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

209、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善于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和次要方面(支流) ,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1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要求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主要矛盾,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1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

210、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 。脱离本质的现象和脱离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要自觉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

211、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创造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关系的教条主义(唯理论)和经验主义(经验论)。1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把认识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对待科学理论,就要学习、掌握真理和科学理论,将真理和科学理论用来指导实

212、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真理和科学理论。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17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13、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坚持集体主义,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1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是指人自身的存在、活动及成果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正确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价值观。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

214、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尤其要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19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进步;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

215、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只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解放,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 20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

216、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高考例析】例1:(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28题,不定项选择题)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简析:通过漫画来考核哲学常识是高考政治命题比较常见且稳定的一种命题方式。此题实质上是把哲学常

217、识上册教材38页的漫画“物质在先,还是意识在先”、“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改变而来。高考命题就地取材的这种特点希望能够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此题考核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对世界“是什么”的回答)和分歧。同时也考核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划分标准(对世界“怎么样”的回答)和分歧。考生如果基础不牢,很容易误选B项。此题准确答案是ACD。例2:(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2830题)28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此材

218、料用于第28、29、30题)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29强调当干部要“洗手”,是因为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30强调当干部要“洗脚”,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简析:2001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

219、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组试题借助当前国家、社会、学生普遍关心的党风政风建设问题,围绕干部作风建设要有“三盆水”的形象比喻,从政治和哲学的角度对为什么要有“三盆水”巧妙设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有效考查了考生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做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和谐统一。第28题C项“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终极的、不变的事物,因而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对事物乃至世界做到完全的最终的正确把握的“终极真理”。第

220、29题B项“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的说法割裂了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说法错误。第30题D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谈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与设问干部为什么要“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没有什么关系,不选。正确答案依次为ABD、ACD、ABC。例3:(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第37题,辨析题)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简析:此题涉及到“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实践的物质性、

221、能动性特征”等知识点,实质上就是要探讨主客观的关系问题。在辨析时,可以围绕“既要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又不能随意夸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思路进行阐述。参考答案:(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例4:(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江苏卷第36题,辨析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简析:此题用一句人们耳熟能详

222、的俗语“实践出真知”设计辨题,构思巧妙,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对教材相当的洞悉力。哲学常识下册17页在讲实现认识根本任务的第一个条件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这句话与第八课所讲的实践前后呼应。而这恰恰是命题的绝好切合点。此题围绕“实践能够出真知实践未必出真知实践怎么出真知”层层分析,即可以组织出高质量的答案。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

223、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5:(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7题,辨析题)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节省下来的数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收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从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简析:此题取材于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一期“实话实说”节目,主要涉及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可以把辨题分解为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究竟有没有意义、如何正确看待老人的道德活动和一些受助学生的

224、“心安理得”这样两个层次去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2)道德活动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道德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例6:(2002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第38题,论述题)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

225、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简析:该题集中反映了近年来高考政治热点问题考核上出现的隐性考核并注重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和趋势。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是2002年高考的重大热点问题。从表面上看,该题似乎没有涉及任何时事热点,实际上却隐性考核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迎接挑战的问题。试题从经济常识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角度切入,从哲学常识角度对企业家取得成功的原因巧妙设问,命题构思新颖,注重知识整合。在审题的过程中,如能牢牢抓住“最初、后来、最后”等关键词进行思考,不难做出正确的解答。参考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注:本文在2004年第30期、第37期、2005年第11期试题与研究高中政史地连载。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