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六(展示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月亮的神奇、美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古诗古朗月行。2、在认识各种招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教学重点:1、展示生活识字的成果,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2、诵读古朗月行,积累古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招牌卡片学生准备:在街上识记招牌字,制成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在语文园地六中积累了不少的语文知识,收获可大了!这节课,智慧星将继续陪伴我们畅游语文乐园,看看我们还会有哪些奇遇和收获呢?二、日积月累(课件出示月亮的图片)晴朗的夜空里,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多美的夜晚啊!看到
2、这样美丽的夜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古朗月行,想听听这首诗吗?(播放录音)(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古诗。2、指名读古诗,教师相机纠正字音。重点关注“青、镜、端”。同桌互读、学生齐读。(二)、读中想象,领悟意境1、李白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叫做什么?(白玉盘)指名读前两行诗。圆圆的月亮好像一个白玉做的盘子,多美的想象啊!让我们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读读这句诗。2、小李白真有趣,把月亮当做了白玉盘,他还把月亮想象成了什么? (瑶台镜)指名读后两行诗。你们猜猜瑶台镜是什么东西?瑶台是神话故事中王母娘娘住的地方,瑶台镜就是王母娘娘梳妆用的镜子。这面镜子飞到蓝蓝
3、的云上了,多么神奇啊!你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吗?指名读,指导读出惊叹的语气。(三)、反复吟咏,熟读成诵1、给古诗划分节奏。读出诗的韵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2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加动作读、配乐诵读。3、练习背诵古诗。比比看,谁是背诗小能手?同桌合作背一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三、展示台(一)、创设情境认招牌告别了诗人李白,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街上,(课件出示活动三的情境图)大家看,街道两旁的建筑真多呀!这些建筑都是做什么用的?你们想不想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呢?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招牌上的汉字,不会读的可以问一问同桌,也可以问老师。2、小导游读招牌上
4、的汉字,并介绍用途。3、指名领读招牌上的汉字。(二)、招牌荟萃乐分享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随处可见招牌,你在招牌上认识了什么字?1、把你认识的招牌字卡拿出来在小组内和同学分享交流吧。2、全班展示。(三)、招牌识字大比拼同学们个个都是识字小能手,下面咱们来个招牌识字大比拼,看看哪一组是冠军组?(师出示招牌图片,会认的同学举手抢答,认对一个为小组加一分,得分最高的一组为冠军组。)(四)、我帮图图辨招牌同学们,这个可爱的小朋友名叫图图,图图听说咱们班的同学认识了许多招牌字,他也想和我们一样在大街上一边游玩一边认字,可是,街上好多的招牌他都不认识,让我们帮帮图图,把这些招牌送回它们应该在的地方吧。1、
5、每个小组有一个招牌,小组长领着读一读。2、小组长把招牌送回来,同学们帮图图认招牌字。(五)、生活识字广拓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
6、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今天,我们从招牌里认识了许多汉字,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学习识字呢?和大家说说吧。预设:我在教室里认识了课程表,同学的名字;我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识字;我从电视里、电脑里识字;我在学习用品中识字;我在食品包装袋上识字;我在读课外书时认字四、总结提升生活中处处有汉字,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一定会认识更多汉字,学到很多语文知识。这节课即将结束,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希望你们能做一个细
7、心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