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的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二、说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1、口算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2、看图写算式,复习用一幅图片写出四道算式
2、。3、填空复习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二)、新授1、教学例5(1)出示十三根小棒图,看图片写算式,并说一说各个算式求的是什么。(2)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理。2、教学例6(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在计数器上演示11+2=13的过程。强调2要加到个位上去,强调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一个一。(3)演示从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请学生上台演示13-2=11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5)学习加法和减法算式各
3、部分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巩固练习。1、老师任意指算式,学生说出该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看图片列算式。3、做练习十五的第15题。(四)、全课总结。副标题#e#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用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方法,使学生探索发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2、示范法教授例5时,教师起示范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明白2要和单根的一根小棒合并到一起。那么在教授例6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了。3、实际操作法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
4、算理,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更好的直观的理解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8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15题.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例5和例6的小棒图和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这样安排突出重点,简单大方.五、本课自评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5、并得到了数学教研组长贾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其他老师也反应和上节公开课相比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三大部分。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恰当。在教授例5:10+3=13、3+10=13、13-10=3、13-3=10时,特别将算式后面的答案擦去,并提问:10+3,10、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3+10,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13-3,13、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13-10,1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使学生明白一幅图片能列四道算式的算理。在教授例6时,特别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
6、拨,使学生明白2要加到个位上去,和原来的一个一合起来一共是3个一。使学生明白算理。在巩固练习时,出示8个写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式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小动物找朋友。寓教于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安排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本节课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先不要拿笔,听老师讲完注意事项之后,再让学生拿出笔来动手练习更合理。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拿出笔来,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听讲的现象。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动作不够干脆利索,应改进。“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
7、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8、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9、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在讲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时,应适当的讲解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的区别。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点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