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84209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检测:3-12-3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12-33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1石家庄一模)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属于社会底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到各地去参与诸侯国的政治,如“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

2、起,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B项。【答案】 B2(2021广东四校联考)研读以下史料,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晋国内乱,有人建议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年)趁机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将消息告诉舅舅子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出自国语晋语(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出自左传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出自论语A.各国贵族将仁德修养作为任官标准B诸侯国普遍推行了仁政的治

3、国思想C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D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解析】 重耳的舅舅子犯不赞成重耳趁乱回国继承君位,认为“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肯定了仁的作用;臼季主张敬德,认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将德和仁结合起来;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显然是将德和仁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道德追求,而且范围明显扩大,反映了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C项正确;第一则史料并未涉及到任官标准,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未得到重视,排除。【答案】 C3(2021湖北四地六校联盟联考)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4、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B有利于奴隶制社会的稳定C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D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解析】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他认为“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故选D项;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孔子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思想,而非仁爱思想,排除C项。【答案】 D4(2021吉林一模)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哭,

5、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B“彼一时,此一时也”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D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解析】 材料反映了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孔孟二人皆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彼一时,此一时也”意即时势不同,情况发生变化,策略应随之调整,可知B项与此相符,故选B项;孔孟二人具有共同点,皆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可知与其本人的个性差异无关,排除A项;题干设问的是造成孔孟行为差异的共同原因,而C项只论及孟子个人,

6、排除C项;儒家秉持“君君、臣臣”,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B5(2021山东模拟)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A建立集权制度B实现富国强兵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解析】 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主张集权、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出任官员;而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选贤任能,即为“尚贤”,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主张是改变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就是打破原有的政治秩

7、序,故选D项;法家思想中有集权思想,但材料中墨家并未体现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家和墨家如何治国的主张,并未体现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家和墨家都涉及了如何选拔人才,但并未形成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排除C项。【答案】 D6(2021运城检测)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解析】 由材料“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可知荀子意在统一思

8、想,符合建立集权政治的发展潮流,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排除A项;法家思想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消弭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 C7(2021枣庄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强调仁义礼法 B成为主流思想C主张中央集权 D蕴含统一思想【解析】 孔孟的“礼仁”目标是建立“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荀子试图通过“礼法”“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

9、,两者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秩序稳定的国家,蕴含统一思想,D正确;孔孟强调礼仁,荀子强调礼法,A只是表象,排除;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儒家遭遇冷落,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排除B;孔孟并未主张中央集权,排除C。【答案】 D8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在劳动过程中探求“道”,练习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由此达到依乎天理、出神入化的劳动境界。这表明道家()A赋予了劳动的精神超越性B奠定了劳动观的基本框架C开启了劳动道德化的进程D凸显了劳动行为的重要性【解析】 庖丁通过在劳动过程中来对“道”的探究,由此达到依乎天理、出神入化的劳动境界,这说明道家赋予了劳动的精神超越性,故选A项;劳动观是人们

10、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劳动的看法和认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道德价值,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劳动的重要性,排除D项。【答案】 A9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解析】 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用礼乐制度

11、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答案】 B10(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一次联考)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春秋战国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D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解析】 根据兽面纹从在商代处于青

12、铜礼器纹饰的中心,到西周中晚期后仅为附饰等信息,结合商朝崇信鬼神,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朝以后逐渐认识到德政和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可知,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故选B项;材料中兽面纹纹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变化,不能反映其功能发生了质变,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主要使用者是奴隶主贵族,不能反映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青铜礼器兽面纹的变化,没有反映出青铜礼器实用功能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 B11(2021安庆模拟)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

13、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解析】 从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到“礼崩乐坏”和“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可得出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官僚政治”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D项表述中“式微”是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A12(2020合肥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轻徭薄赋”,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14、(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高度,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21广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

15、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材料二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戴维罗比森伦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6、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孔子周游列国是在春秋晚期,而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度的逐渐瓦解阶段。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逐步瓦解,公田转化为私田;周天子威势衰落,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孔子首倡私学,学在官府被打破;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恢复社会秩序,孔子周游列国,但其仁和礼的观念并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导致其仕途不顺。第(2)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象、内容、价值追求、手段等方面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传播中的差异。然而作为东西方的先哲,由于其生活时代的相

17、似性,两者在思想传播方面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社会道德建设,致力于建设新的道德;在其思想体系上都有弟子辑录成书;而其思想的体现形式上都是对话形式的语录体;而他们的思想都深刻的影响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源头。【答案】 (1)春秋晚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新兴生产力发展,公田转化为私田;诸侯兼并战乱不断;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崩溃的局面;孔子建立的儒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其仕途不顺。(2)异:对象不同:孔子游说诸侯国君,苏格拉底对民众演讲;内容差异:孔子传播儒家道德,苏格拉底传播理性美德;价值追求:孔子以济世致用为方向,苏格拉底

18、以真理美德激发人们思考;手段不同:孔子晚年专心文教,苏格拉底坚持真理演说。同:内容:关注社会道德变迁,致力于建设新道德;手段:弟子辑录成书;形式:简化成语录体;影响: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源头。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

19、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

20、,宣扬其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