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80333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宝清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宝清一高高二学年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惊奇是学问之父。”也有人说过:你只要一直惊奇下去,你就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素养是逐

2、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A B C D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A B C D4.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于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智慧的书。这说明(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

3、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A B C D5.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互荣。这说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D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6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A朴素唯物主义

4、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7.随着一些影视剧的热播,一些景区作为影视剧的外景基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前往参观。旅游业搭着影视作品快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材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是与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但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这表明( )A文化不一定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文化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D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9.外国人见面

5、打招呼是互道“你好”;中国人见面则是问“吃饭了没有”,朋友、老乡、同事碰在一起,往往是请客吃饭。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B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C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D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10.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 )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A B C D11.“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

6、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12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13. 某市已连续举办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2015年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艺术

7、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14红色经典白毛女经久不衰,在让老观众回首旧日岁月、往昔之情的同时,也给年轻观众带来了一段历史、一份新景。这表明 ( )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感召力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A B C D15.A省积极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培养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村优秀文化团队和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积极培养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的依

8、据是( )A社会发展是农村人才发展的前提B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C先进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D人的发展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吸收国外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根据是(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具有共性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不一样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 B C D17.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 )中国的长城九寨沟自然风景区埃及的金字塔司马迁写的史记A B C D18. 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

9、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如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麦加神庙等。它们的不同风格体现了( )A建筑文化的多样性B.建筑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C.建筑文化的趋同化倾向D.建筑文化的积极作用19.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B C D20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D“

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1.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A传统思想的继承B传统习俗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建筑的继承2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23. 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虽然时代和环境变了,孝敬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

11、同,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永远都不会变。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传统道德完全适应现代社生活C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恒古不变24.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25. 相对于印刷媒体的单向传播,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交流更便捷、更充分。互联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话题的多种观点、多种链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 )A网络技术加速了新旧传媒的

12、更替B文化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进步C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播方式变革D大众传媒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26. 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因为( )A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B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只要继承了传统文化,文化必定能发展D先继承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27.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D艺术创作必须是亲身实践所得28.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

13、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这是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A源泉B动力C目的D标准29. 范曾是我国当代国画画家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范曾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振兴,首先要继承中华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使之充分发展,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振兴。这说明文化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社会实践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A B C D3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文化创新需要汲取一

14、切人类文化成果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32.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某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5、。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瑞典某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10分)33.“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结合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6分)(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处理不同文化

16、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4分)3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为人民提供广阔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应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8分)2016-2017宝清一高高二学年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ACBADB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DABCAACC题号212223

17、24252627282930答案BDABBACBCA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0分)31(12分) (每点3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2(10分)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建筑的保护,继承传统文化。(2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

18、的民族性。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唤起人们强烈的认同感。(3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分)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在城镇化过程中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3分)33(10分)(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1分)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分)(2)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分)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34(8分)(答出4点即可给满分)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的主体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