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 商夏周B. 夏商周C. 商周夏D. 夏周商【答案】B【解析】【详解】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商朝约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因此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夏商周,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
2、手中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借助这种手段主宰国政,这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答案为B;血缘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民主色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错误。3.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A. 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B. 重视诸侯的态度C. 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D. 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可知材料是强调
3、要维护统治秩序,树立周王权威,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以此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视天子而非诸侯的态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A. 信仰B. 财产C. 血缘D. 地域【答案】C【解析】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宗,尊祖庙也”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纽带就是血缘,故选C;ABD与血缘没有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
4、要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其中得以维系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它对当时的影响: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等级政治结构。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5.“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 嫡长子继承制B. 神权色彩浓厚C. 政治等级森严D. 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搞清大小宗关系)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和贵族的特权,故BD项不选;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政治等级制度,故C项不选。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
6、森严等级。6.“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 规范宗教仪式B. 传承中华传统C. 禁锢人们思想D. 阻碍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7.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A. 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 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答案】B【解
7、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最突出的相同点”, 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最突出的相同点是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正确;C项从属于B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削弱了天子的权威,故AC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8.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 分封制度B. 皇帝制度C. 宗法制度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
8、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了皇帝制度,故B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由秦始皇创立的,故A、C项错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因而世袭制不是由秦始皇创立的,故D项错误。9.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B. 树立专制权威C. 寻求暴政依据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指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采用皇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实行皇权至上,树立专制权
9、威,B正确;炫耀文治武功不是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的目的,A错误;寻求暴政依据显然不符合皇帝制度设立的主观目的,C错误;宣扬君权神授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思想依据,D错误。10.“(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皇帝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郡县制属于中央的垂直领导从而使人人直属于国,宗法制、 分封制、皇帝制均不能使人人直属于国,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故本题选D。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A. 大禹B. 成汤C. 周武王D. 秦王嬴政【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建立了中国
10、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12.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 三公九卿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
11、上”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即可。1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4.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
12、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A. 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 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 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 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15.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答案
13、】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 C项正确。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加强了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6.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 频繁换相B. 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C. 设立中朝D. 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答案】D【解析】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是隋唐时期政治举措
14、,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做法。17.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 实现三权分立D. 利于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故B正确;AD选项属于三省六部制设置带来的客观影响,排除;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不是三权分立,C选项排除。18.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专制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
15、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 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知州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故答案为A项。北宋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受到削弱,而不是互相制衡,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9.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
16、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 选拔有才德者官B.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答案】A【解析】“有德充才盛者为之”足以证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者为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的人而非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豪门望族子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官宦子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有德充才盛者为之”。20.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
17、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的皇帝是A. 汉高祖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的皇帝是明太祖,故D项正确;汉高祖时丞相位高权重,故A项错误;唐太宗时的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宋太祖时的中枢机构是二府三司,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正副宰相,故C项错误。21.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大学士们被安排在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由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下列对“大学士”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其职责
18、具有临时性B. 具有一定的决策权C.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D. 属于皇帝的侍从、顾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大学时没有决策权,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材料“随时召见”来看,大学时的职责具有临时性,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依据材料“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来看,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时属于皇帝的侍从、顾问,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22.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地方
19、职能的健全B. 思想控制的加强C. 中国社会的进步D. 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内阁制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D正确;内阁属于中央,与地方职能的健全无关,故A排除;内阁属于政治方面,与思想控制的加强无关,故B排除;内阁制度的创立不能说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C排除。23.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
20、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4.如果你到过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一见面(请皇帝旨)一述旨(拟皇帝旨意)一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一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21、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一过朱一交发”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使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只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自身毫无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通过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的叙述,说明了它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陪皇帝读诗作画方面的活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是反映了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说明它只是一个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而已,不
22、能反映它“纵论军机,谋划战事”方面的职能。故D项错误。2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设立内阁废丞相设置军机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清朝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故正确的顺序是,故排除ACD,选B。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
23、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3)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原因:
24、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无力再控制诸侯。【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直接找出答案;(2)本问题其实就是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3)材料三中文字说明诸侯王敢公然反抗周天子的命令,甚至直接对周天子进行人身攻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以找出其原因所在。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
25、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详解】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
26、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
27、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可知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材料中还提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可知汉初采取了三公九卿制;从材料中“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这些制度都是在秦朝就已经确立和实行的制度,故渊源是“汉承秦制”。(2)此问考查
28、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从材料的第一句话“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自置吏、得赋敛”,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3)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推恩令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可知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中对谋反
29、的诸侯王实行“国除为郡”的措施,即将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从材料的最后一句,可知采取了颁布律令限制诸侯王的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在于消除地方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8.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
30、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
31、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试题分析:
32、(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