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检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福建莆田二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A.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B.未能对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C.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2.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A.主张与外国人平等相待B.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C.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D.仍然固守“天
2、朝上国”尊严3.(2020山东济宁一模)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A.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B.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C.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D.与农民的关系日趋紧张4.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
3、义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5.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在北京刑部任职)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的记载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6.(2020福建莆
4、田质检)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D.使
5、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8.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让陈独秀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取消这蔑视公理的强权不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A.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B.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C.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D.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9.(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有助于()A.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B.缓和广东农村的阶
6、级矛盾C.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根本改变中国革命的性质10.(2020山东聊城二模)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这一现象推动了()A.工人运动走向新高潮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C.南方革命根据地巩固D.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11.(2020广东汕头冲刺)下图是近代某时期华北晋察冀根据地普选时的场景,此举的目的是()A.响应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思潮B.开启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C.调动各阶层的参政热情一致抗战D.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12.(2020山东淄博一模)194
7、9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地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B.为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C.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D.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福建厦门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
8、被劾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桓帝时,太学生积极参与反宦官势力的斗争。北宋年间,经过多次改革,吸纳德才优秀者就读,太学生人数剧增,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北宋末年,曾发生过数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当时金兵南下,给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太学生陈东多次愤慨上书揭发时弊、力主抗战,要求皇帝斩杀朝中“六贼”;后又发起请愿运动,使主战派官复原职。当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去,自发组织起来的太学生积极营救,徐睽只身赴金营,大义凛然,后被金人杖死。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中国的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时期,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北京学生纷纷罢课
9、,组织演讲宣传和游行请愿,随后津、沪、穗等地的学生也给予了广泛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在内战爆发前,学生运动的高潮是发生在昆明的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自由民主”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一运动。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前,国统区的爱国学生掀起了遍布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基本口号的“五二零”运动;随后,国统区学生还掀起了一次次的斗争浪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步学生从各方面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在斗争实践中,一些进步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据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时期太学生投身爱国运动的共同
10、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1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14.(2020广东江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
11、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摘编自王建朗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从材料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单元质检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B从材料中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政策和观念,没有给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只是少数先进中国人的行为,排除A项;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2、与材料中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表现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一致,都是西方列强企图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2.D材料中“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万不能允”表明清政府为了所谓的“脸面”不惜进一步放弃关税主权,反映清王朝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故选D项;清朝统治者多次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清朝统治者放弃了关税主权,排除B项;自鸦片战争以来已经开放多处通商口岸,排除C项。3.B太平天国在常熟的两则告示表明要收租完粮及对抗粮、抗租行为采取严厉的刑罚,而田赋、地租、杂税均是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指标
13、,故选B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而不是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太平天国筹集粮饷,没有涉及削弱地主的实力,排除C项;“与农民的关系日趋紧张”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D项。4.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在GDP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却在屡次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在19世纪,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而西方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排除A项;GDP的排名不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仅是一个具体的指标,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中国在GDP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
14、,却在屡次战争中失败,而没有论及其国际地位,排除C项。5.B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评价者的角度不同,其对义和团的评价也不同,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B项;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与历史事实之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排除A项;可以通过多种史料的对比来确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C项;“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6.A据材料“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然受制于中央,故选A项;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排除B项;清末新政此时还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15、,排除D项。7.A据材料“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而非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8.D“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来维护国家的尊严,故选D项;材料说明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和国力衰弱,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的政治欺凌,排除B项;陈独秀
16、并没有明确抨击军阀,只是希望大众起来反抗而已,排除C项。9.C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开办四期农民讲习所,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C项;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革命运动,排除A项;农民讲习所指导农民开展农民运动,维护农民利益,不会缓和广东农村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一直都是反帝反封建,排除D项。10.C材料反映了政治教育提高了红军士兵的阶级觉悟,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故选C项;材料是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没有涉及工人运动,排除A项;1928年5月,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而此时国共合作已破裂,对红军的政治教育不能推动
17、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排除B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11.C晋察冀根据地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进行普选,能够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晋察冀根据地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D两项;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B项。12.B1949年3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面临由革命战争向恢复重建经济转变,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即是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前作准备,故选B项;1949年3月,国民党主力部队已基本上被消灭,排除A项;1947年土地改革已在解放区开展,据“将要使
18、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可知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安排,排除C项;1949年3月国共北平和谈还未达成共识,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3.参考答案:(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时弊丛生;朝廷重视教育,太学不断发展,太学生群体壮大;儒学忠君爱国和救世情怀的影响。(2)特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诉求;运动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大,形成呼应效应;与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紧密配合;有组织的(自觉的)斗争增多,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斗争的阶段性明显。意义:打击了反动政府的统治;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3)精
19、神品质:关注现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家国情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进取。14.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选择革命而非改良的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论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他们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阶级调和、社会改良的方案,只能让位于革命手段。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然而最终失败了,时代呼唤新的
20、革命道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找到了光明大道。结论:虽然改良比革命的代价小,但未必就能行得通。中国近代化转型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示例二论题:不能因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惨重就否定革命,也不能因为改良的代价小就一味肯定改良。论证:19世纪末,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推行变法,由于损害了势力强大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其强烈反对,变法很快失败,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由于改革十分不彻底,最终失去民心,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说明改良
21、虽然代价小,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根深蒂固,又与列强勾结,千方百计地阻挠改良,导致改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失败。从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洗雪了百年耻辱,中国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见,革命虽然代价惨重,却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命运。结论:综上所述,革命对社会的破坏性确实很大,但不能因此否定革命;改良虽然是变革社会的好办法,但也要因时而变。革命和改良都是变革社会的手段,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手段。解析:本题考查改良与革命之争,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可见要坚持历史评价的原则评价历史事件,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的失败,决定了革命的必要性,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动了民族复兴,从背景角度论证选择革命道路的必然性;也可对比革命和改良的影响,论证选择革命道路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