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评估检测(十)(第十单元)(40分钟 6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生产消费矛盾日益缓和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解析】选D。依据图表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分期付款高涨,特别在消费领域,如汽车、收音机、钢琴、留声机、家用电器的分期付款比例均达60%以上,钢琴甚至达到90%,而过度的分期付款会带来消费市场虚假繁荣但实际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故选D;大众消费结构应该是指大众消费中各类别商品的比例,而图表数据显示的是大众
2、消费中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无法显示大众消费结构,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过度的银行信贷会降低实际消费能力,所以从分期付款的使用比例得不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排除B;过度的银行信贷会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而降低实际消费能力,从而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而非缓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排除C。2.(2020南京模拟)1933年3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
3、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这体现了()A.美联储通过增发钞票恢复了银行信用B.总统行政权扩大干预了国会的立法权C.国家通过对银行的管控稳定金融秩序D.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扩大管制证券业【解析】选C。由材料“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可知,美国政府通过对银行的管控,有效稳定了美国混乱的金融秩序,故选C;恢复银行信用依靠的是国家的担保,增发钞票本身并不会起到相关的作用,A说法错误,排除;根据宪法,美国国会制定的法律原本就要经过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因此材料体现不出总统权力的扩大,无法得出B结论,排除;材料中联邦储备委员会管制的不仅是
4、证券业,还有银行业,D属于片面解读,排除。3.(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表2是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每人每年消费量)。1934-1937年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2A.失业人数的剧增B.提供居民农副产品补贴C.农产品价格提高D.市场零售食物供应过剩年份1925-19291930-19331934-1937谷物10093.386.7奶和奶制品100100.998.5瘦肉、鱼类10096.294.7蛋10010093.7【解析】选C。依据题干中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可知,19341937年食物消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
5、以来,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办法,以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也限制了人民的农产品消费能力,故C正确。针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人数剧增,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失业率已经逐渐下降,故A错误;罗斯福新政为农场主提供农副产品补贴,鼓励农场主减耕减产,以防止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故B、D错误。4.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解析】选C
6、。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是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排除B;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5.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5080200 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补贴50.130.1无纳税0-7.9-43.8 国民保险-4.5-7.2-18.0 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A.治
7、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差距很大,但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说明政府在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上成效显著,故选A;表格数据说明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但低收入家庭不完全是工人阶级家庭,排除B;表格中没有体现国家财政赤字,排除C;表格中没有体现福利规模的降低,排除D。6.自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使拥有企业股份的股民从1979年的300万增加到1997年的1 000万。由此可知,英国()A.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解决了国有企业资金困难C
8、.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D.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解析】选D。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缩小国有化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故答案为D。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放弃,排除A;这一措施的目的是缩小国有化规模,而不是解决资金困难,排除B;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国的这一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7.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
9、家的封锁【解析】选C。据所学,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缓解题干这一问题而实行的,排除A;据所学,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 B;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 D。8.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选A。1
10、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适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需要,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A正确;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B错误;国内战争时期一切为了打败敌人,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不合题意,故C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故D错误。9.苏俄1921年3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11、A.注重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经济B.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明显落后性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A;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虽然发展了私有成分,但是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符合国情的,不是落后,排除B;材料中的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排除D。【加固训练】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
12、%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小农经济的现实拖累了农业和社会的发展,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的农业问题,排除A;1928年,斯大林模式才逐渐开始形成,排除B;1927年底才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排除C。10.(2020南通模拟)有学者认为苏俄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13、为应对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B。由材料关键信息“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根据所学知识,为应对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正确,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1.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经济
14、体制的转型B.农业政策的调整C.垦荒运动的推行D.经济结构的重建【解析】选B。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19531964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改造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这说明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B;赫鲁晓夫的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但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此时的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垦荒运动的推行仅仅能够解释谷物总产量的增加而涵盖不了农业技术的改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但并未改变苏
15、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经济结构并未重建,排除D。12.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使经济发展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排除A;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二、非
16、选择题(共24分)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道“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
17、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4分)(2)据材料二,分
18、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4分)(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认识,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实现国共合作。第(2)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性的政策,据材料二“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
19、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有不同认识;第二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第(3)题第一问影响,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得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三“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模式,改革最终失败;第二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
20、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2分)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2分)(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2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2分)(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2分)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2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21、,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
22、的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影片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摩登时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及“工厂老板认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方式及对工人的压榨;材料“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体现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对
23、人性的摧残;材料“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体现了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从中任意选取一个情节,结合史实予以概述及评价即可。答案:示例一:情节: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1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方式实现批量化生产。(2分)概述和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逐渐实现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层出不穷的新发明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创新。汽车行业在机
24、械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流水线作业,使规模化大生产成为主导性生产方式。(5分)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出现适应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但这一进步却压榨摧残了人的人性,将人异化为机器,缺乏对人的人文关怀。(4分)示例二:情节: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中普遍出现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2分)概述和评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社会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而工人购买力低下,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突出。对此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之疯狂的信贷,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下,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5分)工人失业进一步降低了民众的购买力,抑制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剧了经济危机,并进一步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陷入混乱状态;社会的危机客观上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契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