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11MB ,
资源ID:16761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76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四章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四章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四章检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章末检测卷第14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完成第12题。1.地典型植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以下能体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是()A.从地到地B.从地到地C.从地到地D.从地到地答案:1.B2.A解析:第1题,地7月高温少雨,1月降水较多,气温也在0 以上,应为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2题,据图判断,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为温带大陆性

2、气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地到地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下面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该图可以说明()A.自然界的碳循环只能在有机界进行B.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独立而存在D.人类目前还不能影响自然界的碳循环4.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类对环节M施加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环节N水量的变化C.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P和Q的水量D.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L的水量季节变化答案:3.B4.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可以在无机界循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类目前通过破坏植

3、被,大量使用矿物燃料,能影响自然界的碳循环;地理环境中碳循环跨越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第4题,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不会减少海洋蒸发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大林地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读图,完成第56题。安第斯山东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5.图中()A.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增多B. 35S的西坡垂直景观比东坡丰富C. 25S海拔1 000米处均为针叶林D.荒漠半荒漠景观东坡面积大于西坡6.雨林景观纬度跨度东坡远大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山地坡向盛行西风低纬信风海拔A.B.C.D.答案:5.B6.C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西

4、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先减少再增多,A项错;25S海拔1 000米处都不是针叶林,C项错;东坡没有荒漠半荒漠景观,D项错;35S的西坡垂直景观比东坡丰富,B项正确。第6题,低纬信风从大西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遇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形成地形雨,使降水增加,雨林景观范围扩大。故选C项。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7.甲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A.气温高B.气温低C.坡度小D.靠近河流8.甲山坡出现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植被是()A.常绿林B.干旱灌木C.针叶林D.高山草甸答案:7.C8.B解析:第7题,根据甲坡的剖面线的变化可知,在2 0

5、003 000米的高度,坡最缓,适合聚落的建设与分布。第8题,由于水热条件的变化,垂直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植被类型应该依次呈现出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亚寒带植被、高山草原草甸带、冰雪冰川带,该河谷地带形成常绿林,再向海拔较高处却形成干旱灌木,之后又变化为常绿林与针叶林,可见干旱灌木是由于该河谷甲山坡在海拔1 4002 000米处,降水异常减少,水分条件较差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图1)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

6、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完成第910题。9.“绿桥”上面一般会种植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为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B.削弱过往车辆的光线和噪声C.绿化美化“绿桥”景观D.为了保持“绿桥”的水土10.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针叶林D.落叶阔叶林答案:9.B10.C解析:第9题,“绿桥”的功能是野生动物走廊,其上种植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是为了削弱桥下公路上过往车辆的光线和噪声,故选B项。第10题,根据班夫国家森林公园所处的位置判断,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项。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

7、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山灌丛、草甸。下面图1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图2是该河流上游河谷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据此完成第1113题。图1图211.该地水分条件最好的坡向是()A.东南坡B.东北坡C.西南坡D.西北坡12.该地林树下线的海拔()A.随坡度增加而降低B.随坡度增加而升高C.聚落区较低D.非聚落区较低13.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樵采B.毁林开荒C.修建梯田D.人工育林答案:

8、11.D12.C13.D解析:第11题,林树下线指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一般情况下,树木分布海拔越低,水分条件越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北部林树下线最低,即树木分布海拔低,水分条件好。故选D项。第1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林树下线并不是简单地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或者升高的,在25以下随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在25以上则随坡度增大而降低。总体上,聚落区的林树下线比非聚落区的要低。故选C项。第13题,据图可知,2009年比1999年林树下线整体上下降。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修建梯田会导致树木减少,林树下线上升;但人工育林会导致树木增加,林树下线下降,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故选C项。自然地理环境是一

9、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14.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15.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B.C.D.答案:14.C15.B解析:第14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

10、15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读某时段国内红叶观赏区域图,完成第1617题。16.某旅行社沿图示最佳观赏区开发红叶游精品线路,其设计的旅行时段应该是()A.9月下旬B.10月下旬C.11月下旬D.12月下旬17.为丰富红叶景观,图示最佳观赏区内欲栽培更多的红叶树种,选择的树种多为()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针叶林答案:16.B17.B解析:第16题,根据图示最佳观赏区的位置及出现红叶的先后顺序判断,10月下旬图示区域气温下降迅速,阳光强烈,易形成红叶。第17题,根据图示最佳观赏区的位置及出现红叶的先后顺序判断,图示最佳观赏区的地带性树

11、种应为落叶阔叶林。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宜兰全年多雨,台湾俗谚“竹风兰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风而宜兰多雨的现象。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沙丘,台湾俗谚“龟蛇把海口”中的“蛇”就是指海岸连绵的沙丘。下图为台湾省局部地图。据此完成第1820题。18.宜兰多雨的原因是()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多地形雨秋冬之际,东北季风影响大春季气温回升快,以对流雨为主6月中旬到秋末多台风雨A.B.C.D.19.下列关于图中四地的说法,可信的是()A.甲处瀑布是该地重要景点B.乙处坡度大且易发生滑坡C.丙处两县以河流为界D.丁处河流少因为沟谷少20.沿海的沙丘对兰阳

12、平原的影响是()A.多沙尘暴B.增加洪灾C.减少降水D.加剧盐碱化答案:18.C19.B20.B解析:第18题,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明显,东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宜兰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处在东北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再加上夏秋多台风,带来充沛的降水。第19题,甲地位于平原地区,落差小,不可能形成较大瀑布,A项错;乙处的公路呈“之”字形迂回前进,当地的坡度较大,在暴雨的作用下易发生滑坡,B项正确;丙处县界两侧分别属于不同水系,故县界为山脉(分水岭),C项错;丁处河流少主要因为当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偏少,D项错。第20题,兰阳平原降水充沛,而沿海分布着高约10

13、米的沙丘。这些位于沿海高高的沙丘,会阻挡洪水入海,从而导致兰阳平原洪灾增加。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完成第2122题。2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2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对其形成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纬度位置B.山体坡度C.大气环流D.海拔导学号38380055答案:21.C22.B解析:第21题,根据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以及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甲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第22题,纬度位置和山体的相对高度影响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组合;受西风(大气环流)影响,博格

14、达峰北坡形成山地针叶林带;山体坡度对其自然带的影响较小。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完成第2324题。2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C.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 300米2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热带雨林带答案:23.D24.C解析:第2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中降水最多的是丙地,则丙地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的山麓地区最冷月

15、平均气温为913 ,该山地应位于亚热带地区;该地最冷月是7月,说明其位于南半球,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应为寒流;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东坡最热月平均气温为0 的海拔约为5 300米,即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 300米。第2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年降水量为350毫米,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二、综合题(共52分)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为特有种。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

16、。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世界的关注。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1)说出岛屿东、西两侧的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2)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的原因。(3)分析该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答案:(1)自然植被:岛东为热带雨林,岛西为热带草原。原因:岛东处东南信风迎风地带,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而终年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岛西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2)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大。(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

17、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栖息地)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某些种类动植物,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解析:第(1)题,从地形、大气环流、洋流入手分析该岛屿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第(2)题,根据该岛位置分析动植物独特的原因,从面积、地形、地域差异等角度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的原因。第(3)题,从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综合分析该岛屿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26.(12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甲岛面积约3 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

18、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材料二龙血树(图1)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材料三图2所示洋流流向为甲岛附近海域49月洋流流向,图3为甲岛气候资料图。图1图2图3(1)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2)描述甲岛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答案:(1)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附近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丰富。(2)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

19、稀少。成因: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都从陆地吹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夏半年时寒流流经,降温减湿。(3)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上升流的角度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第(2)题,结合图文信息判断甲岛的气候特征,从纬度位置、洋流等角度分析成因。第(3)题,从气候、植被、土壤、地貌、水文等方面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27.(14分)阅读图文

20、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图2)。图1漠大线加格达奇观测站地温变化图图2季节性冻胀丘形成剖面示意图(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2)简述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4)以“治

21、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答案:(1)6米。多年冻土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6米以下的多年冻层全年地温小于0 ,全年处于冻结状态。(2)该地地势低洼,夏季有沼泽分布,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冬季过湿土壤冻结,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3)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4)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第(1)题,多年冻土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6米以下的多年冻层全年地温小于0 ,全年处于冻

22、结状态。第(2)题,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地形、降水等方面回答。第(3)题,夏季冻土融化,管道因地基下沉可能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影响输油安全。第(4)题,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可以从地表开挖沟渠、在冻胀丘上钻孔等方面回答。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经我国科学家初步测算,历史上罗布泊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左右,公元450年以后,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积逐渐缩小,后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20世纪70年代末罗布泊湖水完全干涸,湖面露出坚硬的钾盐壳。科学家们经多年考察发现,罗布泊入湖泥沙很少,区域内分

23、布有大量的遗址。(1)概括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的分布特征。(2)分析罗布泊入湖泥沙少的自然原因。(3)说明罗布泊地区钾盐壳的形成过程。(4)国家提出逐步恢复罗布泊及周边生态。你认为近期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分布在(历史时期)罗布泊的四周及入湖河流的两岸。(2)降水少,河水下渗、蒸发,流量小;入湖周边地势低平,流速慢,河流搬运力弱;泥沙沿途沉积,入湖河段河流含沙量小。(3)地壳中的钾盐易溶解,随径流注入湖泊;罗布泊为广阔的内陆湖,湖面蒸发旺盛,加之河水断流,钾盐日渐沉积并出露地表。(4)河流上中游退耕育林;实施农业科技节水;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罗布泊周边营造绿化带。(任意3点即可)解析:第(1)题,据图归纳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的分布特征。第(2)题,从地形地势、河流流量、含沙量等角度分析罗布泊入湖泥沙少的自然原因。第(3)题,按先后顺序从钾盐的来源、蒸发、沉积等方面说明罗布泊地区钾盐壳的形成过程。第(4)题,以水为核心,从退耕、节水、流域水资源调配、湖泊周边生态建设等角度提出恢复罗布泊及周边生态的可行性措施。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