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73443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测试题专题一:以人为本与人类的和谐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勤政为民”是我党工作的重要基点,也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A“以人治国”的思想B“礼”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方针的地区有()吉林安徽山东四川ABCD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频繁的灾荒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3、频繁的灾荒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农民起义、王朝更替。下列农民战争与灾荒无直接联系的是()A隋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

2、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秦汉以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不仅有一套防灾减灾的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属于历代王朝的防灾减灾措施的有() 都江堰的修建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引进烟草 修建洛口仓、含嘉仓A B C D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四十八年, 康熙说:“本朝自统一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倶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针对有些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反问道“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藩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清圣

3、祖实录材料二: 乾隆三十七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用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也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请回答:(1) 材料一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清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6、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试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分)。为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粮食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分析这些

4、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7、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乙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摘自刘禹锡竹枝词)“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摘自温庭筠烧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你如何看待它?(4分)材料二:“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响起时,50多年前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火热场面仿佛又展现在人们眼前。50年后,南泥湾的群众依然用着当年当战士们用的那种镢头,但他们不再用它开荒,而是用它在山上种树植绿。 摘自200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50年前开荒

5、50年后种树(2)材料二中“50年前开荒”是指什么?(1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当时有何历史意义?(2分)8、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试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分)。为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粮食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14 D、B、D、B5、答案: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康熙时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相当尖锐。清调整政策将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官吏奖惩的标准。清初期的100多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反映了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人口大量增加,不少人无地可种

6、,于是出现盲目开荒,围湖或围河造田,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人口的过度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制定节制人口的政策;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注意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6、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繁荣;(2分)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大为减少。(2分)措施及影响:鼓励垦荒;(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分)引进和推广外国的高产农作物。(2分)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养活众多人口;(1分)同时可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1分)7、(1)(5分)反映了唐朝

7、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向山要田的现象。这一现象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耕地面积的增加,但它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2)(5分)“50年前开荒”是指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分)因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2分)意义是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8、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繁荣;(2分)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大为减少。(2分)措施及影响:鼓励垦荒;(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分)引进和推广外国的高产农作物。(2分)使

8、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养活众多人口;(1分)同时可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1分)专题二:中国现代化问题1、近代山东建有两家著名的酒水企业,一是1898年广东华侨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白兰地。一是1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家合资在青岛创办的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青岛啤酒厂。回答:(1)指出张裕酿酒公司和英德麦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建立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在山东可以创办大量酿酒企业的原因。(3)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有何本质不同。分析: 该题是一道文科综合

9、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是目前中国较大的酿酒企业,以这两家企业初创的历史切入,从时间、空间和意识三个维度去综合考查相关政、史、地知识,可谓匠心独运。 第(1)问要从这两家企业创办的时间入手去思考,张裕酿酒公司创办于1898年,青岛啤酒厂创办于1904年,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创办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变化?民族工业发展有何机遇? 第(2)问考查的是地理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地要建酿酒厂必须保证有原料(优质小麦、葡萄、水等)、有市场、交通条件好等,然后分析青岛、烟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第(3)问具有“古往今来一线牵”的特点,要

10、求学生把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的本质不同找出来,应从其设厂的目的、影响去分析思考。应该说该题学生解题用到的知识在课本中大多已学过,但由于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课本外的,是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必须对材料进行确认、解读,并根据设问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建,从而实现了由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向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转换。 参考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此外国在华设厂数量增多。同时,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华侨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2)山东位于黄河

11、中下游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土地比较肥沃,适于种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这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东一些地区靠海,如青岛、烟台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比较充足,如济南等,可以为酿酒业提供水源;山东交通便利,产品很容易运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财富,赚取超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侵略性。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二者有本质的区别。2、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

12、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

13、现代化的认识。参考答案:.(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文化运动。理解: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

14、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3、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

15、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2)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参考答案:.(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6、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

17、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3)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帝制,积极投身实业救国。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18、社会主义”。4、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人口的目标出发,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工业革命对人类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择业观念有何影响?(3)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当前我国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什么哲理?(5)发展小城镇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使人类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步转向工业文明时期。由传统的家长指挥型择业转向年轻人外出谋业。(3

19、)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区失业人口增多。(4)抓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5)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5、被称为“大革命”的历史事件不多,我们所熟悉的有法国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但是它们的差别很大。(1)法国大革命与中国国民大革命作为一场“大革命”来讲,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2)法国大革命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有哪些?(3)中国国民大革命能够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4)法国大革命有它破坏的一面,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的全是灾难。对中

20、国“文化大革命”应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认识?答案:(1)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革命激荡全国,形势发展迅猛。(2)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推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积极领导与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反抗外国干涉军的成功。(3)国共合作;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参与;国民革命军将士奋勇杀敌;工农群众的广泛支持;北伐方针的正确;共产国际与苏联的支持;冯玉祥国民军的配合;封建军阀的内部矛盾;革命力量的联合。(4)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党和人民最终战胜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6

21、、200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前往河北省西柏坡学习考察。他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1)西柏坡位于_东麓、津沱河北岸,这里的气候特征是_。(2)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对中共的工作作了怎样的具体要求?(3)中共党史上另外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4)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答案(1)太行山 暖温带(2)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

22、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4)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7、中共十六大对党章作了一些修改,为我国迈进小康社会制定了奋斗目标。(1)中国共产党的定义在原有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请用1935年到1941年中共的重大政治决策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继承与发展的关

23、系。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分别是在党的哪次代表大会上写进党章的?(3)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哪次大会上确立的?它的内容是什么?(4)中共八大是如何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它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答案:(1)1935年“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召开,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在东北创建抗日联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7年,发表抗日通电,改编红军;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一直积极抗日;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以斗争求团结,很好地处理了皖南事变。(2)五四运动前后;七大;十五大

24、;十六大。(3)中共二大。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8、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中美两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2)20世纪中

25、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4)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调整: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或垄断组织)的产生;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给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推动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只要能与上面措施相对应,即可给分,但不得超出该小题总分)(2)调整:三大改造;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实现了生产资料向公有制转变,社会

26、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3)相同: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成份中都有国营经济存在。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变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全是政府干预。(4)原因:两国国情不同。9、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四个重大事件。据此概括分析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原因。(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

27、到北方的原因。(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东南沿海为什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我国政府正在实行什么政策?答案:(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革命根据地。原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

28、侵略华北地区。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3)原因: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产生早,商品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较广。政策:西部大开发。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

29、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30、”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摘自朱镕基在“新加坡讲座”的演讲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观点?(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西部开发的着眼点上有哪些不同?(3)结合史实分析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历史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和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2)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

31、展经济全局的需要。(3)历史原因:A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到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瓦解,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B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C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兴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D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经济特区等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的局面。11、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简述其形成过程,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毛泽

32、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使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并逐步形成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认识:A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

33、能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B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C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重大成功,是一个伟大的党。12、过去100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出现并扩大、核武器的威胁等等。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课题。根据以上材料和已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30分)(1)认读图24,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的纺织工业

34、中心是。在新的原料、燃料基地形成的新工业中心是。(填上字母)(4分)(2)材料中提及的“臭氧层空洞”对人类有害的主要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际上正在采取一些共同的行动,旨在 的使用。(6分)(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有何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8分)(4)上述材料中对科技作用的分析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6分)(5)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意义。(6分)答案:(1)C A(4分)(2)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3分)大幅度减少含氯氟烃的使用量。(3分)(3)工业革命后,为拓展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

35、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这对中国资产义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部分工业革命的成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起到诱导作用。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前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近代自然科学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自然也就更遑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了。(8分)(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革命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矛盾双方又有主次方面,必须看到科技对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问题的本质和

36、主流,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克服的。(6分)(5)首先,科技进步与创新能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再次,有利于降低商品的国别价值,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材料1 300年前,17世纪,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向洋教士学证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俄国改革的成效却远远超过了中国。材料2 “如前所

37、述,300年前,我们曾经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产物坚船利炮彻底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产物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分居世界工业总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和第二位。”(1)“康熙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盛世的繁荣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10分)(2)1719世纪中西封建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及历史影响有何异同?(12分)(3)中国、印度等亚洲东方国家落后挨打,并“从属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答案:(1)封建经济恢复发展;(3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3分)基础:封

38、建自然经济。(4分)(2)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或消除封建割据,国力均有所增强。异:经济上,西方: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出口。中国: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政策。政治上,西方:大力整顿军队,发展军事力量,建立扩大海军。历史影响:西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12分)(3)从表面上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和印度的“大刀长矛”,是武器的胜利,实质上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封建制度。(8分)14、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

39、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2) 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3) 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欧洲的变化:经济上: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追求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盛行。政治思想上:人文主义出现,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启蒙思想产生和发展, 批判、否定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自然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相信了地圆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创立了日

40、心说。(2)中国的变化:经济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观念意识-工商皆本思想)思想上: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化上:产生了批判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观念。(3)主要原因:经济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广泛;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欧洲君主权力相对弱小,支持工商业发展,以此增强统治实力;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得到解放,竞争意识强,追逐社会财富成为潮流,并进而要求政治权力。中国自古以“重农抑商”为经济

41、思想核心,人们追逐八股,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大西部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源地,由于“人化自然”的破坏,“沙逼人退”几乎淹没了古代灿烂的文化圣迹,导致了历史上经济、政治中心向南迁移。这种结果,既有古代人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盲目开发的原因,也有历代战争人为的破坏,还有东南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材料2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口、土地资源状况如下:人口占全国比例土地占全国比例资源东部中西部东部中西部东部中西部41.1%58.9%13.85%86.15%少丰富材料3 据1998年统计,我国东部和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万亿元)生产总值时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

42、区1994年约4.7约2.611995年约5.5311996年约6.8约3.811997年约7.2约4.31请回答:(40分)(1)列举古代在大西北的灿烂文化圣迹(至少三例)。(6分)(2)结合材料1及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导致历史上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6分)(3)结合有关地理知识,你对大西北、西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改造与利用有什么建议?(8分)(4)材料2和材料3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6分)(5)东西部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14分)答案:(1)中华文明的源头;汉、唐等朝代的都城长安;古老的丝绸之路;万里长城(6分)(2)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北

43、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南方土地肥沃,雨水充足,自然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6分)(3)建议:加强绿化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造沙漠,建设绿洲,固沙植树;保护草原,禁止破坏性开采;确立法规,依法护土。(8分)(4)共同问题: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经济增长的不均衡,东西地区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6分)(5)形成差距的原因:地理因素:西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交通落后;历史因素;近代以来,通商口岸、外资企业、民族企业、民族资本及官僚资本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加之交通闭塞,人

44、才缺乏。政治因素:改革开放后,在东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设立经济特区等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6分)建议:要解决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问题,必须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首先,中央政府仍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财力支持和给予优惠政策,更要进一步改革支持的方式和机制,要加速传统的资源开发战略。其次,东部地区要发扬“先富帮后富”的精神,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直辖市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力更生,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优势

45、企业,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样,才能缩小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8分)专题三:中部地区崛起材料:二00四年三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十二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表明,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为中部崛起勾勒了美丽画卷。据此回答15题:1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了A.中共中央国务院行使国家职能 B.中共中央国务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C.党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 D.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经济会议召开时,以下

46、地理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地中海沿岸的海滨城市迎来了旅游的旺季 B.北印度洋的洋流是顺时针方向C.东非高原上植物郁郁葱葱 D.南极上空的臭氧含量处于一年的较高水平3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使中部经济地带的地域范围发生了变化,现在明确中部崛起的区域为六省,以下属于此区域的是A.内蒙古 B.陕西 C.江西 D.重庆4中部崛起可以形成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它所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B.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D.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5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解决三大产业的关系,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

47、比重太小,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好做强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国家对中部地区的直接干预A. B. C. D.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中部崛起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据此回答610题:6中部地区农业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农业区地跨中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 有我国多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等 本区域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A. B. C. D.7连续几年粮价低迷,种粮难保本,弄不好就赔钱,成了大多数农民的心病。可是在洞庭湖区,却有几个种粮大户承包数千亩粮田,生产、加工一体化获得了极可

48、观的经济效应。这些种粮大户在粮价低迷的情况下种粮食之所以能获得极可观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生产活动能降低生产成本 .粮食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他们生产的粮食价格低廉很容易销售 .他们生产的粮食品质优良因此价格比其他农户高A. B. C. D.8专家指出,为数不多的种粮大户只能出现在一些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且能连片耕种、粮食流通市场活跃的地方,现阶段种粮大户的出现并不具备普遍性。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除了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加快土地流转外,更要考虑对广大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补贴,这种看法主要体现了A.人们获得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与生产实践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的

49、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变D.看问题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9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一些农户将土地转让他人耕种,这就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A.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B.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C.促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 D.扩大农村的劳动力的就业渠道10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A.政府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贴 B.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D. 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家对中部地区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要在年内取消农业税,实实在在地减轻

50、农民负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据此回答1114题:11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A.党和政府必须行使经济职能,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必须首先解决主要矛盾C.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D.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2全国年内取消农业税,这是因为免征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有利于遏制粮食种植面积下滑的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A. B. C. D.13下列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是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以赋代役A. B. C. D.14.解决三农

51、问题必须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这主要体现了A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B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的方法C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方法D注重量的积累促成事物飞跃的工作方法实现中部崛起,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突出城市群和县域经济这两个层面,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据此回答1519题:15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A B C D16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城市带的是 A.6

52、00N以南的欧洲 B.美国的东北部 C.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近海和平原 D.巴西、阿根廷东南部的城市带1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下列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温和湿润 B.矿产资源丰富 C.河网密集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18.依据政策、地缘的差异,以下可能形成中部地区小城市群的是郑州洛阳开封、芜湖合肥安庆长沙株洲湘潭、杭州九江景德镇常德荆州宜昌、大同临汾晋城宁波嘉兴绍兴、常州无锡苏州A B C D 19.下列关于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53、城市群的出现,使城市过分集中,会出现争地、争水、争空间的现象城市群的形成,会加重周边地区的经济负担A B C D建国之初曾经作为中南局总部的武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武汉与广州人口规模相差无几,但GDP、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项指标,武汉只有广州的一半左右。据此回答2021题:20.请写出近代历史中,发生在武汉的五个重要事件。(5分)21.请用地理学上影响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武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的原因。(10分)22.读我国中部地区略图,回答:材料一 中部地区曾经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54、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中部省区有哪些大的革命活动发生?(14分)(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建设工程?(6分)2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河南古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有国家的历史是从河南开始的。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可以说,“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障力量。” 因此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最符合中央倡导协调发展的时代精神的产业,无疑应成为河南一个发展思路和方向选择。(1)历史上,河南曾演过历史话剧有哪些?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它的经济从何时开始衰

55、退了?结合史实分析衰退的原因。(13分)(2)如果你到河南去发展文化旅游行业,你会选择哪座城市?试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5分)24. (60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2005年月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而在今年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材料一:如下图(1)R湖近年来蓄洪能力大大加强,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2)下表是A城、B城的气候资料。地点一月均温七月均温年降水量A城7.928.91028mmB城4.729.31

56、396mm A、B两城市纬度相差不大,但气候却有一定的差异,分析两地气候的差异及原因。(8分)(3)图中虚线是正在建设中的连接A城和C城的渝怀铁路,决定该铁路线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从自然条件分析,修建该铁路线会遇到哪些主要的困难?(8分)材料二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的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近四百年湖湘文化的道统脉络非常清楚,前后大家相望,从王船山的旁证博引、评述宏论,到魏源的洋为中用,到曾国藩的“中体西用”,到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前后相继的。(4)王船山又名王夫之,是明清时期的四大早期民主

57、启蒙思想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另外三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政治思想主张的共性。(5分)(5)魏源,湖南邵阳人,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倡导者。其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有何积极意义?(3分)(6)曾国藩,湖南双峰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并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军事工业 (2分)。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四大思想理论成果(8分)25(60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部崛起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材料一 包括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在内的众多与会学者指出,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

58、城市之首,张之洞功不可没,他督鄂18年间,创办汉阳铁厂,督办粤汉铁路,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从工商业、军事、文教乃至市镇建设等诸多方面,全面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关系研讨会材料二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张之洞为此心力交困,只得于1896年“招商承办”,委“亦官亦商”的盛宣怀督办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由译员出身的李维格任总稽查。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西洋报刊1901年评论道:“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1908年,盛宣怀奏准

59、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为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至辛亥革命前,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吨。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回答:(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督鄂创办近代企业的目的、结局以及造成该结局的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一谈谈张之洞督鄂对湖北近代化造成的客观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以及给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0分)材料三

60、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在向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材料四 中部六省位置与范围材料五“1+8”城市经济圈:以武汉为圆心,以1 200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围成一圈。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构成两个城市经济圈。材料六近两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排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东部地区速度最高,西部地区位居其次,中部地区速度最低。

61、中部塌陷导致全国经济被撕裂成三块,东中西的自然经济梯度被人为中断。要遏制中部塌陷,走出中部困境,实现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必须超越传统战略的思维惯性,进行战略理念创新。材料七随着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要使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重点建设,不仅要从局部入手,更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协调规划,要加速推进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等各项生态工程的建设,实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区域联动和协调。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关停、取缔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只有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保护和创造生产力,为中部经济带建设提

62、供生态屏障,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崛起能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证。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有(3分) 试分析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9分)(4)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8分)(5)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促进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0分)(6)结合材料七,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说明促进中部崛起为什么要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10分)三、参考答案:1-5CCCDA 6-10CADCC 11-15DBACD 16-19DBCD20.张之洞在湖北建立汉阳铁厂;1919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

63、得成功;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成为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北伐胜利后,汉口人民收复英租界;1927年月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革命军举行武昌起义;1927年月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只要答对五个即可21.历史上武汉的崛起得益于它同时拥有了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南北大动脉。如今,十几座长江大桥的修建、京九铁路的贯通、公铁运输网的加密、长江黄金水道的退化,已使武汉渐渐失去了华中交通枢纽的功能,原有资源的垄断性价值已经缩水,区位优势及腹地资源优势被摊匀。22. (1)八七会议在武汉召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爆发;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4

64、分)(2)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修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文化大革命时期修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6分)23. (1)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惨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5分,每个1分,只要写出其中5个即可) 唐朝后期(2分)。 战乱破坏;政治中心变动;经济中心南移;南北大运河改道。(6分)(2)答案一:洛阳,(2分)白马寺和龙门石窟,反映了我国佛教的文化。隋炀帝时营建东都洛阳,它是古运河的中心,是隋和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反映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3分)。

65、答案二:安阳,殷墟。(2分)盘庚迁殷,甲骨文。反映了商朝时期的历史。(3分)(如果选择其它城市,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4. (1)退耕还湖,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4分)(2)B城全年降水量比A城多。因为B城离海洋较近,降水量较多。A城更靠近内陆,降水量较少。(4分)B城一月均温(冬季气温)比A城要低。A城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北部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对A城影响较小,气候比较温暖。B城位于平原,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对B城影响较大,气温要低一些。(4分)(3)社会经济因素;(2分)经过喀斯特地形区,地面崎岖不平,多溶洞、地下河,易造成塌方、渗漏;(3分)多高崇山峻岭,河谷,需开挖隧

66、道、架设桥梁,工程难度大。(3分)(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3分)。反对君主专制(2分)(5)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分),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3分)(6)安庆内军械所(2分)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分)25. 【解题思路】本题历史部分所要考查的,既包括了学生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了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来进行回答;第(2)问,不仅需要分析材料,而且还要运用历史思维来进行联想回答。【试题解析】(1)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结

67、局:随着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走向失败。根本原因:在不推翻腐朽、封建的清王朝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6分)客观影响: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企业,奠定了湖北地区的近代化的基础,使“晚清武汉的现代化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内陆城市之首”。(4分)(2)根本原因: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具体原因: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抗日战争对它的毁灭性的破坏。(8分)启示:只有在推翻封建统治和赢得民族独立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才有出路。(2分)【试题评析】该题借历史上的张之洞督鄂,折射今天的中部崛起,

68、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洋务运动的掌握,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更为难得的是,该题对汉阳铁厂衰落的剖析和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有启发。【解题思路】中部崛起的中心是湖北武汉,中部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说到粮食安全,必然会联想到商品粮基地,要注意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和发展条件。【试题解析】(3)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每答对一个得1分) 有利条件: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易受寒潮影响。(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4)武汉位于我国中部,“九省通衢”,交通便利

69、;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水运便利;连接中国南北之京广铁路,连接东西之沪蓉铁路在武汉交汇,同全国铁路网接轨;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农业发达,有商品粮基地;位于长江沿江工业地带的中部和京广铁路沿线工业地带的中部(8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试题评析】考查内容比较基础,难度应该不大。但是本题与当前热点问题之一的中部崛起相关联。要求学生答题时能够做到有条有理,答题全面。【解题思路】第(5)、(6)题围绕中部崛起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促进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题时要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6)题是从哲学的角

70、度设问,答题时所用哲学原理要准确。答案要点中包含“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与2005年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相吻合。【试题解析】(5)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4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

71、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赖一定的人口,而人口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乃至枯竭,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4分)因此,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否则,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2分)【试题评析】本大题是文综试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从政、史、地三科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后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形成。这一热点问题与2005年考试大纲相符合,是一道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能力的具有新意的好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