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73150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贵族竞相追逐利禄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由血缘因素变为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故A项正确。2.(2021湖北黄冈检测)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

2、。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有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答案B解析东汉察举制改革后,边境州郡在选官上得到优待,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巩固统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

3、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考虑到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人士流徙的现状;材料“其始造也,

4、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又兼顾旧的传统,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九品中正制对士族贵族特权的保护,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未涉及其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中“消除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5.(2021河南名校质检)曹魏初设九品中正制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A.有利于中央对选任权的掌控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D.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乡品,无论

5、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通过中央委任的中正官才能决定地方推荐的人才能否做官,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选任权的掌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曹魏时期官员的任命权,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下虽然设有中正官,但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排除D项。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在全国各郡

6、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监御史是监察官员,不具有地方行政权,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监御史并没有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故C项错误。7.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

7、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8.(2021浙江浙南联考)有学者认为,它意味着帝国政府在最大限度上开放门户,门第身

8、份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的欢迎。同时,也意味着读书人有了自我推荐的可能性。材料中的“它”指()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门第身份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的欢迎。同时,也意味着读书人有了自我推荐的可能性”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项;世官制是世袭的,讲究血缘门第,排除A项;察举制是地方和中央根据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或征召,不是读书人自我推荐,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把持,门第身份相当重要,排除C项。9.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9、”。据此推断,唐朝()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督,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督,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的中枢机构,排除C项。10.(2021山西十月测试)开元十七年(729年),国子监祭酒杨玚上言“数年以

10、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终唐一朝大体在此数上下浮动,而通过门荫入仕者每岁达千人以上。据此可知,科举制()A.无法满足选官需要B.成为官员入仕正途C.不被时人所看重D.尤其重视才学考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荫入仕是一种变相的官僚世袭方式,虽然门荫入仕人数较多,但在封建官僚体制下,它只是官僚特权的反映,并不是唐朝主要的选官制度,由“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终唐一朝大体在此数上下浮动”可知,是由于“省司定限”,选官保持比较固定的人数,导致科举考试难度相当大,选出来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因而成为官员入仕的正途,故选B项。11.宋初,地方

11、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终岁而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作出规定,“以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续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材料“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续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等现象,但“防

12、止了”和“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12.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A.冗官现象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出冗官现象长期存在,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除科举制以外,宋代有推荐、恩荫入仕,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获得入仕资格,这说明科举制受到了现实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

13、有体现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故排除C项。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13.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吏治的腐败不可能消除,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根据题干“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诉讼回避制度发展

14、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项;诉讼回避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14.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明朝监察御史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可知,明朝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的素质,故C项正确。A

15、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朝监察御史的文化综合素质较高,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监察机构日益膨胀,故D项错误。15.(2021吉林测试)清中叶以后,官吏数量早已超过定员,但是,进士人数仍然不断增加。考生过多,带来了阅卷的困难,造成有实力者落榜,才疏学浅者侥幸当选。考场上甚至出现替考等歪风,朝廷屡屡发布训诫,但都没能取得预期效果。材料反映出清中叶后的科举制度()A.朝廷优待读书人B.难以维系的窘境C.科举阅卷误差大D.官员的坚决反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官吏数量早已超过定员”“进士人数仍然不断增加”“考场上甚至出现替考等歪风”“但都没能取得预

16、期效果”可知,科举制日益僵化,面临难以维系的窘境,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朝廷优待读书人,排除A项;阅卷有困难并不等同于阅卷误差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中叶以后科举选官的窘境,无法推知官员对此的态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1广东珠海期中)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

17、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之宪法,以期遵奉于永远,不许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

18、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参考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

19、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3)认识:监察制度建设要注意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监察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民众的监督意识;注意法制建设与宣传;注重道德教育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

20、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

21、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士阶层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示例”仅作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首先,按题目要求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可从选官制度产生的原因、作用等角度进行选择。其次,紧扣论题,结合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对其进行论证阐述,可供参考的史实主要有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等。最后,回应论题,总结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