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73046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铜梁一中 2022 届高二下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出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 190 起,其中最多的一次死亡人数为 2290 万,有 21 个年头发生旱灾,63 个年头发生水灾。旱灾多发生在河南、山东、山西、四川 4 省,水灾主要发生在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 5 省。而 1912年到 1949 年年年有灾,除 1920 年、1941 年仅发生旱灾外,其余各年均有水灾或水旱灾害发生。还有 10 年既有水灾,也有虫灾。中国历史上大的自

2、然灾害有很多,由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引发饥荒和死亡的情况也很多。但是饥荒灾难的发生次数要远少于自然灾害。也就是说,自然灾害不会必然导致粮食不安全,甚至形成饥荒灾难。(摘编自张成志反思历史上的饥荒事件 材料二: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一个矛盾的局面交织于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史中: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两极现象,使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挣扎在安全与危机之间。在专家看来,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业时代,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以前

3、,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在中国近 2000 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技术进展是宋代以后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础上确立的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但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其被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在此阶段,中国传统农业单产水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亩产量 90 多市斤,上升到仅江南地区稻谷亩产量就达 337 市斤的高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 1950-1951 年的粮食生产水平计算,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谷物

4、单产只有当时中国的 52%。因此,传统农业生产为古代社会提供的粮食数量在过去的 2000 年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然而,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相反,中华民族的持久性饥饿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纵观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饥荒,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大了饥荒的范围、加深了其程度。从气候条件上看,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我国粮食生产的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时期

5、是北方作物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秋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南方作物需要充裕的水分,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旱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口往往会随之增长。“人地矛盾”这个很现实的字眼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传统社会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着眼点。为了适应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形势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发垦植,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此前任何时期。

6、但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缓解饥荒的压力,相反,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汉代中后期,因为大量森林被垦辟为农田,政府再也无力像汉朝中前期那样给无地流民发放公有林地和皇家园林,此后的农业资源开发逐渐向边荒地带扩展。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高寒地区和山谷地区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据统计,公元 1 世纪至 9 世纪,每百年旱灾的发生频次都在 100 次以内徘徊,到了 17-19 世纪增加为 300-500 次。(摘编自

7、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材料三:2020 年,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非常之年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从生产方面看,农业的保障能力处于历史高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5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从库存方面看,粮食库存处于高位,2019 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 2.8 亿吨。以此计算,仅库存量就可以确保全国人民一年的口粮消费。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保险系数提得再高些。粮食产量大落

8、容易,起来很难。所以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一旦出了大问题,往后的许多年都会处于被动状态。(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 190 起,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B.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从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C.2020 年疫情和汛情叠加,农业依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的积极的制约作用。D.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垦可能与江南稻作农业

9、技术体系的确立有一定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公众不必因疫情而恐慌。B.饥荒和自然灾害频发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凸显了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C.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缓解饥荒,中华民族也没有因之摆脱长久的饥饿。D.要想不因粮食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已手里,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险系数,不松懈,不侥幸。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证粮食安全应具备的要素的一项是(3 分)A.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诗经)B.书曰:“居安思危。

10、”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春秋左传)C.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论衡)D.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4.为什么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制饥荒,甚至还会加大饥荒的范围、加深饥荒的程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红蚂蚁 赵淑萍 货卸完了,拉着空车明显轻松不少。他又经过那个小屋,但是,小屋门已上锁。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他感到惆怅。同时,暗暗怨恨起自己的父亲,明知道那么远,却要他去受那份罪,还不

11、如一个外人。学校危房改造,要重新装修。废弃的木板,由造房子的工程队收购,送货的钱则另算。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想不想赚钱买书?”父亲问他。他当然愿意。12 岁时,奶奶中风躺在了床上。父母都是老师,晚上经常要在学校办公。于是,父亲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奶奶,让他放学以后少出去玩,尽量陪在奶奶身边。“爷爷在爸爸 8 岁时就没了。长辈中,奶奶是爸爸唯一的亲人了。你能不能替我们尽一点儿孝心,做一点儿事?”于是,他听父亲的话,经常给奶奶翻身,还帮奶奶洗衣服。但是,酷爱看书的他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星期六可以进学校图书室去看书。秉公无私的父亲唯一一次破了例,每个星期六都拿来图书室

12、的钥匙。也就是那时,他染上了“书瘾”。一星期一次,总觉得看不够,他好想拥有自己的书。可那个年代,大家的家境都不怎么样。经常有乡亲来向父亲借钱。父亲或多或少,从不让他们空手回去。一个月的工资,没到月底就被借光了,常常捉襟见肘。天刚蒙蒙亮,他拉着一车的木板去送货。他读初二,个子已经很高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父亲说目的地是一个叫“红联”的地方,并告诉他,走了大路,看到山时,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出了山又是大路,在大路上问一下路人,就能到达目的地。路就这么一条,不会迷路的。他拉着手拉车,没走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他咬着牙一直往前拉。可是,这条山路好像无穷无尽,肚子咕咕作响,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时,来了一个看山

13、人,帮他推了上去。一问,知道他要去“红联”,说:“小阿弟,还有很远的路,你一定饿了吧?不如先在我这里吃点饭,吃饱后有了力气再上路。”于是,他跟着看山人来到一间小茅屋。屋子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自己做的椅子。看山人又是打水让他洗脸,又是忙着做饭,并拿出咸菜、咸肉和咸笋。这咸肉,看山人自己一块不吃,都夹给了他。他连吃了三碗。那顿饭真香啊,他从来没吃得这么香过。后来,看山人又帮他推车,翻过三个起伏的小山坡才回去。晚上 7 点,他终于到了目的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16 元。天黑的时候,他不敢进山,就在附近的野地里,搬了些稻草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路过看山人的小屋,门已上了

14、锁。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后来,一天夜晚,有个老师来叫父亲。原来,有个学生是孤儿,是父亲捐助了学费让他读书。这学生得了中耳炎,耳朵流脓,突发高烧,很危险。父亲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赶。父亲背着这学生,走了七八里路到镇里。镇里医生说医治不了,得送县城。当时没有公交车,父亲就租了一条船,和船老大一起,连夜摇船摇到县城学生转危为安。父亲回来了,眼睛布满血丝,一挨床就睡着了。看着父亲消瘦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看着看着,父亲和那个看山人的脸竟重叠在一起了。他原谅了父亲。那顿饭,香得他终生难忘。那位看山人,也一直印在他心里。他记得看山人放柴刀的套子上有个“何”字,成年后的他也曾去大山附近的何家村打

15、听,但都没打听到。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很可能是最穷的人,但是,那天看山人却拿出了他的所有来招待一个陌生人。现在,他是江城最大的一家书店的老总,而父亲也退休了,住在江城。父亲退休后的待遇很好,劳碌惯了的父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太闲适。一个周末,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他想,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如果大家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在社区里成立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互访互帮,情感互动。后来,加入互访团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青年志愿者。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想组建起一个志愿者团队。取什么名字呢?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

16、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叫红蚂蚁吧。”他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写“他”12 岁时就担负起照顾奶奶的重任,“他”因为替父亲尽孝,所以得到了周六去学校图书室看书的机会。B.“老年互访团”是父亲退休之后成立的,而很多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父亲身上正能量的感召。C.“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的结论不仅能从打听不到看山人的消息得出,还能从前文中的“只有一张小床”进行推断。D.“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原因是父亲明知道去“红联”那么远,却还要“他”去受那份罪,“他”觉得父亲还不如一个外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

17、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写“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意在与“他”的惆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父亲让“他”拉木板挣钱一事。B.文中类似“小屋门已上锁”这样的描述前后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旨在强调“他”想再次见到看山人,而又不得见的遗憾之情。C.前文写“他”喜欢读书以及为买书而拉木板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书店老总埋下伏笔,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D.文章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正直严格、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特点。8.“看山人”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9.小说中为什么以“红蚂蚁”作

18、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请简要分析。(6 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批教,决于俄顷。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赋丈尺筑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洲在南岸,数百家见水涨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

19、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稿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大小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

20、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节选自南史萧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B.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C.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D.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

21、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留守,古代帝王离开京城时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平时在陪都也有大臣留守。B.屯田,汉代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饷或税粮由政府或个人组织经营的集体耕作制度。C.席稿,坐卧在稿席上,是古人居丧的一种礼节。稿,用禾秆编成的席。D.舆驾,帝后乘坐的车,亦借指帝后。驾,古代车乘总称,亦指帝王的车,也借指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萧憺精心为政,百姓安定。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十分安定。B.萧憺积极

22、防汛,毫不惧怕。州中发大水,大堤多处损毁,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修筑大堤,因雨大水多,有人请求退避,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C.萧憺关心民生,注重教化。担任益州刺史时,萧憺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积极兴办学校,有好多人向正直的人学习。D.萧憺孝悌双全,居丧过礼。母亲陈太妃去世时,萧憺六天没喝一口水;兄长萧秀去世时,萧憺好几天不饮不食,倾尽财产帮助办理丧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批教,决于俄顷。(4 分)(2)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4 分)14.始兴王萧憺在积极防汛时,

23、为受灾百姓做了什么?请简要回答。(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注】傅说: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奴隶出身,因在(今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梁甫吟:古代用作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也是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后的作品。此诗借用古题,袭用

24、立意,通过、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欻(x):忽然,迅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C.“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D.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16.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庄子逍遥游

25、中,作者直接点明宋荣子和列子分别存在“”和“”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2)李白蜀道难中借助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之困难的两句是:“,。”(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通过描写又冷又硬的被子以及小孩子蹬破被子表现了诗人生活条件的艰苦。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到了峄城,才知晓这里的石榴树不是以株来论的,。【甲】十二万亩石榴园,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株石榴树?【乙】你看,前边、后边、左边、右边、近处、远方、路旁、山坡上、沟涧里,全是繁茂的石榴树。那古朴苍劲的树干上,枝条纵横交错,树枝或围拢一起,或旁逸斜出。碧绿的树叶中,红艳剔透的

26、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丙】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丁】古人曾绘写过石榴花胜景:“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我顿时感到,这些诗词,描绘的正是眼前这壮美景象。文人们 。有的细致描摹石榴形象,大写特写其仪容。诗人透过石榴外表,挖掘其内涵,赞扬其精神,“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不求结果,但求过程。“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不与桃李争艳,独自盛开在另一个季节,不争不抢,不卑不亢。朵朵石榴花,开在历代文人的笔尖之上。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四句,标点符号使用有

27、误的一项是(3 分)A.甲 B.乙 C.丙 D.丁 19.文中第二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A.设问 比喻 引用 B.顶真 反复 排比 C.拟人 比喻 排比 D.排比 顶真 比喻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即使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汛情的不利影响,8 月份国民经济仍旧保持稳定复苏,需求端出现积极改善,特别是供需两端加速回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消费和投资继续好转。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使

28、居民外出消费活动增加,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的投资力度,资金保障和相关要素保障得到了有效加强。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近年来,我国网剧发展迅速,成就喜人。不少作品口碑热度双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在不同媒介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手机用户数量快速增长,视频网站弹幕、话题等互动方式迭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网剧成为最受益的网络文化产品之一。网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市场的推动。从完善申报备案公示、制止创作“跑马圈地”,到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再到落实“限薪令”、严防天价片酬反弹.国家广播电

29、视总局坚持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的导向管理,实施一系列举措推动网剧行业良性发展。从市场趋势来看,观众更青睐具有内容创新与价值表达的精良之作。同时,创作者的创新、努力与坚持,也让网剧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展现更多亮色。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一个世纪斗转星移,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

30、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也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或许你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请用尽量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纪念活动中发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铜梁一中 2022 届高二下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 190 起,其

31、中最多的一次死亡人数为 2290 万,有 21 个年头发生旱灾,63 个年头发生水灾。旱灾多发生在河南、山东、山西、四川 4 省,水灾主要发生在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 5 省。而 1912年到 1949 年年年有灾,除 1920 年、1941 年仅发生旱灾外,其余各年均有水灾或水旱灾害发生。还有 10 年既有水灾,也有虫灾。中国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由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引发饥荒和死亡的情况也很多。但是饥荒灾难的发生次数要远少于自然灾害。也就是说,自然灾害不会必然导致粮食不安全,甚至形成饥荒灾难。(摘编自张成志反思历史上的饥荒事件 材料二:中

32、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一个矛盾的局面交织于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史中: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两极现象,使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挣扎在安全与危机之间。在专家看来,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业时代,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在中国近 2000 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技术进展是宋代以后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础上确立的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但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影

33、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其被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在此阶段,中国传统农业单产水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亩产量 90 多市斤,上升到仅江南地区稻谷亩产量就达 337 市斤的高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 1950-1951 年的粮食生产水平计算,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谷物单产只有当时中国的 52%。因此,传统农业生产为古代社会提供的粮食数量在过去的 2000 年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然而

34、,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相反,中华民族的持久性饥饿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纵观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饥荒,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大了饥荒的范围、加深了其程度。从气候条件上看,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我国粮食生产的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时期是北方作物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秋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南方作物需要充裕的水分,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旱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

35、全的最大威胁。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口往往会随之增长。“人地矛盾”这个很现实的字眼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传统社会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着眼点。为了适应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形势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发垦植,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此前任何时期。但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缓解饥荒的压力,相反,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汉代中后期,因为大量森林被垦辟为农田,政府再也无力像汉朝中前期那样给无地流民发放公有

36、林地和皇家园林,此后的农业资源开发逐渐向边荒地带扩展。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高寒地区和山谷地区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据统计,公元 1 世纪至 9 世纪,每百年旱灾的发生频次都在 100 次以内徘徊,到了 17-19 世纪增加为 300-500 次。(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材料三:2020 年,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非常之年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从生产方面看,农业的保障能力处于历史高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5 年稳定在

37、1.3 万亿斤。从库存方面看,粮食库存处于高位,2019 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 2.8 亿吨。以此计算,仅库存量就可以确保全国人民一年的口粮消费。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保险系数提得再高些。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所以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一旦出了大问题,往后的许多年都会处于被动状态。(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

38、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 190 起,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B.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从而影响到中 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C.2020 年疫情和汛情叠加,农业依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的积极的制约作用。D.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垦可能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有一定关系。【答案:D。A 项,“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 190 起”偷换概念,材料一说的是“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 190 起”。B 项,强加因果。“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

39、荒”强调的是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进一步受到影响是宋代以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确立的结果,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C 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根据材料三,可知 2020 年农业有望丰收,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公众不必因疫情而恐慌。B.饥荒和自然灾害频发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凸显了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C

40、.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缓解饥荒,中华民族也没有因之摆脱长久的饥饿。D.要想不因粮食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已手里,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险系数,不松懈,不侥幸。【答案:A。混淆时态。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传统农业时代的粮食生产情况,而且根据材料三,可知“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除了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关,还与粮食库存量有关。】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证粮食安全应具备的要素的一项是(3 分)A.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诗经)B.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春秋左传)C.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

41、,十日一雨。(论衡)D.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答案:D。D 项,意思是“凡是足以供给百姓使用了,就停止。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增加百姓利益的事情,英明的君王是不做的”,强调厉行节俭,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点。A 项,意思是“划定疆界,平整土地,宣泄雨水,开沟起垄”,描写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属于应具备的要素。B 项,意思是尚书说: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想到了便有防备,有防备便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主劝谏”,此项强调要在思想上重视,体现了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的弦,属于应具备的要素。C 项,意思是“风和煦得不使树枝发出声音,雨不冲坏土地,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

42、场雨”,此项强调合适的自然气候条件,属于应具备的要素。】4.为什么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制饥荒,甚至还会加大饥荒的范围、加深饥荒的程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案: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口日益增长,而我国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农民过度毁林垦荒,加剧了环境灾害,进一步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每点 2 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答案:首先总说中国农业生产史存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矛盾局面。然后指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维护我国粮

43、食安全的积极作用。接着又指出高水平农业技术并不能遏制饥荒,并分析了原因。(答对 1 点给 1 分,2 点给3 分,3 点给 4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红蚂蚁 赵淑萍 货卸完了,拉着空车明显轻松不少。他又经过那个小屋,但是,小屋门已上锁。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他感到惆怅。同时,暗暗怨恨起自己的父亲,明知道那么远,却要他去受那份罪,还不如一个外人。学校危房改造,要重新装修。废弃的木板,由造房子的工程队收购,送货的钱则另算。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想不想赚钱买书?”父亲问他。他当然愿意。12 岁时,奶奶中风躺在了床上。

44、父母都是老师,晚上经常要在学校办公。于是,父亲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奶奶,让他放学以后少出去玩,尽量陪在奶奶身边。“爷爷在爸爸 8 岁时就没了。长辈中,奶奶是爸爸唯一的亲人了。你能不能替我们尽一点儿孝心,做一点儿事?”于是,他听父亲的话,经常给奶奶翻身,还帮奶奶洗衣服。但是,酷爱看书的他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星期六可以进学校图书室去看书。秉公无私的父亲唯一一次破了例,每个星期六都拿来图书室的钥匙。也就是那时,他染上了“书瘾”。一星期一次,总觉得看不够,他好想拥有自己的书。可那个年代,大家的家境都不怎么样。经常有乡亲来向父亲借钱。父亲或多或少,从不让他们空手回去。一个月的

45、工资,没到月底就被借光了,常常捉襟见肘。天刚蒙蒙亮,他拉着一车的木板去送货。他读初二,个子已经很高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父亲说目的地是一个叫“红联”的地方,并告诉他,走了大路,看到山时,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出了山又是大路,在大路上问一下路人,就能到达目的地。路就这么一条,不会迷路的。他拉着手拉车,没走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他咬着牙一直往前拉。可是,这条山路好像无穷无尽,肚子咕咕作响,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时,来了一个看山人,帮他推了上去。一问,知道他要去“红联”,说:“小阿弟,还有很远的路,你一定饿了吧?不如先在我这里吃点饭,吃饱后有了力气再上路。”于是,他跟着看山人来到一间小茅屋。屋子里很简陋,只有

46、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自己做的椅子。看山人又是打水让他洗脸,又是忙着做饭,并拿出咸菜、咸肉和咸笋。这咸肉,看山人自己一块不吃,都夹给了他。他连吃了三碗。那顿饭真香啊,他从来没吃得这么香过。后来,看山人又帮他推车,翻过三个起伏的小山坡才回去。晚上 7 点,他终于到了目的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16 元。天黑的时候,他不敢进山,就在附近的野地里,搬了些稻草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路过看山人的小屋,门已上了锁。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后来,一天夜晚,有个老师来叫父亲。原来,有个学生是孤儿,是父亲捐助了学费让他读书。这学生得了中耳炎,耳朵流脓,突发高烧,很危险。父亲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赶。

47、父亲背着这学生,走了七八里路到镇里。镇里医生说医治不了,得送县城。当时没有公交车,父亲就租了一条船,和船老大一起,连夜摇船摇到县城学生转危为安。父亲回来了,眼睛布满血丝,一挨床就睡着了。看着父亲消瘦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看着看着,父亲和那个看山人的脸竟重叠在一起了。他原谅了父亲。那顿饭,香得他终生难忘。那位看山人,也一直印在他心里。他记得看山人放柴刀的套子上有个“何”字,成年后的他也曾去大山附近的何家村打听,但都没打听到。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很可能是最穷的人,但是,那天看山人却拿出了他的所有来招待一个陌生人。现在,他是江城最大的一家书店的老总,而父亲也退休了,住在江城。父亲退休后

48、的待遇很好,劳碌惯了的父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太闲适。一个周末,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他想,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如果大家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在社区里成立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互访互帮,情感互动。后来,加入互访团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青年志愿者。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想组建起一个志愿者团队。取什么名字呢?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叫红蚂蚁吧。”他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写“他”12 岁时就担负起照顾奶奶的重任,“他”因为

49、替父亲尽孝,所以得到了周六去学校图书室看书的机会。B.“老年互访团”是父亲退休之后成立的,而很多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父亲身上正能量的感召。C.“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的结论不仅能从打听不到看山人的消息得出,还能从前文中的“只有一张小床”进行推断。D.“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原因是父亲明知道去“红联”那么远,却还要“他”去受那份罪,“他”觉得父亲还不如一个外人。【答案:B】【解析】“老年互访团”是文中的“他”成立的,并不是父亲成立的,并且青年志愿者加人互访团的原因在文章中也没有交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写“木门上有一

50、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意在与“他”的惆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父亲让“他”拉木板挣钱一事。B.文中类似“小屋门已上锁”这样的描述前后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旨在强调“他”想再次见到看山人,而又不得见的遗憾之情。C.前文写“他”喜欢读书以及为买书而拉木板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书店老总埋下伏笔,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D.文章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正直严格、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特点。【答案:C】【解析】“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理解有误,文章旨在通过写父亲和看山人助人的故事,表达对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精神的歌颂。8.“看山人”这一人

51、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答案:推动情节发展。在“他”又饿又累时,看山人的出现将“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然后帮助“他”顺利完成了送货工作。起桥梁作用。正是看山人对“他”的无私帮助,才使“他”原谅了同样无私的父亲。深化主旨。通过描写看山人对“他”的帮助,赞扬了看山人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而多年后念念不忘这一恩情的“他”继承发扬了这一精神品质。(结构、内容方面各答一点即可)9.小说中为什么以“红蚂蚁”作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红蚂蚁”寓意志愿者团队的团结、热心,表达对志愿者团队的希冀和祝愿。红蚂蚁”寄托“他对自己当年去“红联”那段成长经历以及对“看

52、山人”的怀念之情。作者借“红蚂蚁”表达了对乐于助人精神的肯定和赞美之情。(每点 2 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始兴忠武王萧憺字僧达。梁武帝起兵时,萧憺担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萧伟留守。天监元年,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当时(处于)战争之后,公家和私人(的物资)缺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广泛开垦屯田,减少劳役,慰问兵卒死亡的家庭,供养其中

53、贫穷困难的人,百姓非常安定。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批教,决于俄顷。萧憺从年轻时就开始担任要职,劝解人心,诉讼的人都站立着等待批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赋丈尺筑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洲在南岸,数百家见水涨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天监六年,州中发大水,长江涨满,大堤毁坏,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冒着大雨(按照)分派的丈尺数修筑大堤,但是雨大水多,众人都很害怕

54、,有的人请求退避。萧憺说:“王尊尚且想要用身体堵塞黄河大堤,我难道还有什么心思来躲避?”于是登上大堤叹气,整日停止吃饭。邴洲在南岸,几百家百姓看见水上涨而惊慌逃跑,爬上屋顶,攀缘上树。萧憺招募人去解救他们,救一个人奖赏一万。大概有几十个商贩响应招募,百姓都得以幸免于难,官吏、百姓赞叹佩服,都称颂他神勇。他又分别派遣各郡(官员)给因遭遇水灾而死的人提供棺材,给田地失收的人提供粮食种子。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天监七年,慈母陈太妃去世,他有六天没有喝一

55、口水,守孝超越礼数,梁武帝用嘉奖的诏书勉励他,让他代理州务。这年冬天,下令征召他按原来的封号回到朝廷。人们歌颂他:“始兴王,是百姓的父亲,救人急难,如同水火。什么时候再来哺育我?”萧憺性情喜好谦和,屈意接待士人,常常与宾客连着床塌而坐,当时的舆论称赞他。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天监九年,担任益州刺史一职。旧时地方县丞、县尉过年时讨钱,亲自到村子中,老百姓都以此为苦,并习以为常。萧憺到州上(任职后),严厉急切地制止(这种做法),百姓因而得到解救。又兴办学校,祭奠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因

56、此人们多向正直的人看齐。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稿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大小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天监十四年,迁任荆州刺史。同母兄长安成王萧秀将要到雍州去,在路上去世。萧憺听到丧事后自己扑倒在地,卧在禾秆上哭泣,几天不吃不喝,用尽财产帮助办理丧事,军队上下都取用充足,天下人称赞他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天监十八年,被征召为侍中。(萧憺)去世时,两座宫室里的人悲痛惋惜,皇上七次前来吊唁。追赠司徒,谥号忠武。萧憺对西土的百

57、姓有恩惠,荆州百姓听说他去世,都在街巷中哭泣,出嫁娶妻选有吉日的,也改换(时间)来避开哀思。(节选自南史萧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B.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C.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D.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

58、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答案:C。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有两处断点不同。一处是“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还”是“回到”的意思,“朝”是“朝廷”的意思,“还朝”意为“回到朝廷”,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两项。另一处是“赴人急如水火”,“急”是“危难”的意思,是“赴”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B 项。故选 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C.留守,古代帝王离开京城时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平时在陪都也有大臣留守。B.屯田,汉代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饷或税粮由政府或个人组织经营的集体耕

59、作制度。C.席稿,坐卧在稿席上,是古人居丧的一种礼节。稿,用禾秆编成的席。D.舆驾,帝后乘坐的车,亦借指帝后。驾,古代车乘总称,亦指帝王的车,也借指帝王。【答案:B。“个人组织经营”错误。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萧憺精心为政,百姓安定。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十分安定。D.萧憺积极防汛,毫不惧怕。州中发大水,大堤多处损毁,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修筑大堤,因雨大水多,有人请求退避,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C.萧憺关心民

60、生,注重教化。担任益州刺史时,萧憺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积极兴办学校,有好多人向正直的人学习。D.萧憺孝悌双全,居丧过礼。母亲陈太妃去世时,萧憺六天没喝一口水;兄长萧秀去世时,萧憺好几天不饮不食,倾尽财产帮助办理丧事。【答案:B。“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错误,萧憺是用王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绝不躲避,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批教,决于俄顷。【翻译:萧憺从年轻时就开始担任要职,劝解人心,诉讼的人都站立着等待批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关键词“居”“符教”“俄顷”各 1 分,句子大

61、意 1 分。)】(2)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翻译:萧憺对西土的百姓有恩惠,荆州百姓听说他去世,都在街巷中哭泣,出嫁娶妻选有吉日的,也改换(时间)来避开哀思。(关键词“惠”“薨”“移”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15.始兴王萧憺在积极防汛时,为受灾百姓做了什么?请简要回答。(3 分)【答案:招募人解救被困百姓,救一个人奖赏一万;让受灾的各郡官员给因遭遇水灾而死的百姓提供棺材;给田地失收的人提供粮食种子。(每点 1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62、。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注】傅说: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奴隶出身,因在(今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梁甫吟:古代用作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也是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后的作品。此诗借用古题,袭用立意,通过、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欻(x):忽然,迅疾。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

63、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E.“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F.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答案:C】【解析】C 项“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说法错误,该诗主要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诗人的志向没有泯灭,也表达出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志向的想法。“何必求知音”并不是说诗人没有朋友关心,而是表达想要青云直上需要自我的努力,而不必寻求知音帮助。】18.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6 分)【答案

64、:傅说与李斯的典故启示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必先经历一段艰辛的时光;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要实现青云壮志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整首诗表达了人要志存高远,切不可被自怨自艾的情绪击垮。(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作品译文:在醉后摘下宝剑,旅憩在高堂安眠。夜半忽然惊觉,起立站在明灯前。打开窗户放眼望去,拂晓的飘雪更加陪衬了河冰的壮观。哀哀歌声咏叹苦寒,郁郁寡欢,独自惆怅。宰相傅说曾经做过夯土的工作,宰相李斯也曾经是个鹰犬狩猎人。忽然而起匡扶社稷,难道没有经历长期的艰辛。而我在干什么呢,在龙门的客栈独自叹息。富贵不可预期,满腔殷忧向谁说。永别了龙门,高声吟颂梁甫吟,泪

65、流满襟。青云直上要靠自己,何必求知音举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直接点明宋荣子和列子分别存在“”和“”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2)李白蜀道难中借助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之困难的两句是:“,。”(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通过描写又冷又硬的被子以及小孩子蹬破被子表现了诗人生活条件的艰苦。答案:(1)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到

66、了峄城,才知晓这里的石榴树不是以株来论的,。【甲】十二万亩石榴园,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株石榴树?【乙】你看,前边、后边、左边、右边、近处、远方、路旁、山坡上、沟涧里,全是繁茂的石榴树。那古朴苍劲的树干上,枝条纵横交错,树枝或围拢一起,或旁逸斜出。碧绿的树叶中,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丙】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丁】古人曾绘写过石榴花胜景:“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我顿时感到,这些诗词,描绘的正是眼前这壮美景象。文人们 。有的细致描摹石榴形象,大写特写其仪容。诗人透过石榴

67、外表,挖掘其内涵,赞扬其精神,“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不求结果,但求过程。“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不与桃李争艳,独自盛开在另一个季节,不争不抢,不卑不亢。朵朵石榴花,开在历代文人的笔尖之上。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四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甲句中“到底有多少株石榴树”是“不知道”陈述的对象,没有疑问语气,因此应该将问号改为句号】21.文中第二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B.设问 比喻 引用 B.顶真 反复 排比 C.拟人 比喻 排比 D.排比 顶真 比喻【答案:C】【解析】“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

68、,亮出娇美的面庞”等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等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等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等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设问、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故选 C。】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答案:而是以亩来论的 也有很多描写石榴的文字(每处 2 分,意对即可)】【解析】第处,由横线前的“不是以株来论的”,可推知此处应填“而是以.来论的”,由横线后的“十二万亩石榴园”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而是以亩来论的”之

69、类的内容。第处,由横线后的“有的细致描摹石榴形象,大写特写其仪容。诗人透过石榴外表,挖掘其内涵,赞扬其精神”“朵朵石榴花,开在历代文人的笔尖之上”,加之此处的主语是“文人们”,且第 2 段“古人曾绘写过石榴花胜景”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也有很多描写石榴的文字”之类的内容。23.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即使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汛情的不利影响,8 月份国民经济仍旧保持稳定复苏,需求端出现积极改善,特别是供需两端加速回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消费和投资继续好转。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使居民外出消费活动增加,各地区各

70、部门加大的投资力度,资金保障和相关要素保障得到了有效加强。【答案】语句改为“8 月份国民经济仍旧保持稳定复苏态势”;语句改为“供需两端加速回暖,特别是需求端出现积极改善”;语句改为“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或语句改为“居民外出消费活动增加”;语句改为“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了投资力度”。(每处 1 分)【解析】成分残缺,“保持”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复苏”后添加“态势”;不合逻辑,先说“供需两端加速回暖”,再说“需求端出现积极改善”;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随着”或者“使”;结构混乱,应将“的”改为“了”。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71、近年来,我国网剧发展迅速,成就喜人。不少作品口碑热度双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在不同媒介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手机用户数量快速增长,视频网站弹幕、话题等互动方式迭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网剧成为最受益的网络文化产品之一。网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市场的推动。从完善申报备案公示、制止创作“跑马圈地”,到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再到落实“限薪令”、严防天价片酬反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持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的导向管理,实施一系列举措推动网剧行业良性发展。从市场趋势来看,观众更青睐具有内容创新与价值表达的精良之作。同时,创作者的创新、努力与坚持,也

72、让网剧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展现更多亮色。【答案:我国网剧(1 分)取得喜人成就(1 分),其发展迅速的原因(1 分):一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1 分),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市场的推动(1 分),三是创作者的创新、努力与坚持。(1 分)】【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语段大意,然后筛选其中的主要信息(关键词或关键句),最后对主要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此语段主要说的是近年来中国网剧取得喜人成就及其原因。答题时只要筛选出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一个世纪斗转星

73、移,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也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或许你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请用尽量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纪念活动中发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4、;不少于800 字。【作文解析】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了写作背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开创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更是一条“信仰之路”。正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谱写出一曲曲伟大的诗篇。在此背景下,材料又明确指出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身边会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会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考生要立足于上述情境,坚定立场,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体味党开创中国道路的艰辛与自豪,学习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树立民族信仰,为“两个一百年”奋发努力,再创辉煌。2.典型任务的限制。“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书写你心

75、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明确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文章的昂扬基调。考生要审慎读题,一定要明确自己选择的写作任务,做到题目、内容、场合、文体符合要求,万不可混淆任务,张冠李戴。写演讲稿,在党百年华诞纪念活动中发言,就要搜集尽可能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做到事例真实、典型、感人,语言铿将有力,彰显革命精神。3.价值判断的限制。“百年大党”“可歌可泣”“伟大”,这是题目所规定的价值取向,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有幸喜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带领人民走上民主、富强、自由、文明的幸福之路。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中国道路”,更是一条“信仰之路”。我们的党正是靠着这样的信仰谱写出了一曲曲伟大的诗篇。考生必须坚定立场,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心中对党充满真挚情感。【解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关注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认识身边的优秀党员、搜集新时期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党员的精神风貌,激励自己的爱党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努力奋斗的决心。1.胸怀信仰,风华百年。2.百年华诞,中国信仰。3.共克时艰钟南山。4.敦煌女儿樊锦诗。5.焊接专家高凤林。6.两弹一星程开甲。7.时代楷模,党员风采。8.新长征路上,党员剪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