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时 8和9(4)【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的第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8、9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巩固复习9以内各数的认识,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进一步提高口算8、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口算卡片等。【情景导入】1.通过拍手游戏复习数的组成。两人一组,如学生甲:“我说1,”学生乙:“我说8”,齐说:“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1和8”2.数数。两人一组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3.比较大小。4.口算。【进行新课】1.练习十二的第1题(1)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用自己的
2、语言叙述画面内容,要我们求什么?想一想,该怎样列式?列式:6+3=9师:为什么用加法?“6”、“3”、“9”分别表示什么?(2)仔细观察第2幅图,8只表示什么?(总数)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还剩几只小鸡,该怎样列式?列式:8-4=4。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2.练习十二的第2题把第2题的算式制成口算卡片,开火车回答,看哪组说得又快又对。3.练习十二的第3题(1)仔细观察第3题图,看看,同学们在干什么?看看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同桌讨论。(3)集体交流。【课堂作业】1. 我会算。2. 从2、4、5、9中先选出三个数字,再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3.看图列
3、式。(1)(2)(3)老师可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可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全班交流,集体订正。【答案】1.5 9 6 9 2 9 4 9 9 1 4 83.(1)7+1=8(2)8-4=4(3)9-4=5【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小结:通过练习,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了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希望同学们还要继续努力。【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第7课时 8和9(4)6+3=9 8-4=41使学生掌握8和9的加减法及其应用,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叙述情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
4、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2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
5、,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
6、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数和数字一样吗?我们学数学,整天和数及数字打交道,那么数和数字是一回事吗?你知道吗,小兰和小华还为这事吵起来了呢。事情是这样的。数学兴趣小组的张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讨论题: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是相同的?小兰不假思索地说:“当然相同。”张老师说:“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小兰很快地说:“1、2、3可以说它是数字,也可以说它是数。”小华不服气地问:“那么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吗?”小兰说:“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小华说:“你说的不对,69是一个数,是由6和9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
7、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小兰和小华互不服气。“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
8、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这时有的同学同意小兰的意见,有的赞成小华的说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一直统一不起来。张老师看着大家的认真劲,笑了,她说:“数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或排列顺序;数字是写数用的符号,也叫数码。我们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按一定数位顺序排列来表示数,用它们可以写出任意一个数。”听了张老师的话,小兰点了点头。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