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题抢分练27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名篇名句(限时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夕阳一落,这世界便完全安谧了。都市人以昼为夜,以夜为昼。在农村里,虽然男耕女织、的岁月早已破产,日落而息的流风遗韵,却至今犹存。小楼夜静,灯火青荧,一卷在手,固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熄了灯,无忧枕上,黑甜乡里,好梦不惊,更是最好的将息。常有破碎了无边恬静的断续歌声在更深夜阑、万籁无声的时候夹在小舟的欸乃声中送到了枕畔。歌声如飘风,如一缕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辨了。咿呀的桨声,夹着激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然后歌声又渐渐地远
2、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歌声是轻快飘忽的,但听起来却觉得苍凉。因为歌者是夜行的舟子,在长夜迢迢的旅途中,为破除岑寂而歌。这是最、耐人寻味的人间天籁。听了枕畔歌声,我常常想披衣而起,打开窗户,祝福他一路平安!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古代诗歌鉴赏(2023贵州遵义统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45题。(9分)寓感(其二十)高启鸿鹄横四海,鹪鹩恋蓬榛。长松凌风烟,小
3、草亦自春。各禀造化育,逍遥适其真。无将赫赫者,下比栖栖人。注鹪鹩:鸟名,鹌鹑类。栖栖:忙碌,形容不能安居。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句写鸿鹄志在四海,笔调高昂,而第二句转写鹪鹩,笔调低沉。B.本诗与蜀相都有“自春”之语,都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生命体验。C.这首诗用典并不晦涩,下笔十分讲究,如“逍遥”二字就可关合首联。D.诗人以议论入诗,能够做到情至论随,情理兼备,全诗并无生硬之感。5.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2023广东佛山统考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望海潮中“,”两句,写无论白天还是夜晚
4、,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答案与解析小题抢分练27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名篇名句1.示例 自给自足心旷神怡动人心弦2.在更深夜阑、万籁无声的时候,常有断续的歌声,夹在小舟的欸乃声中,送到了枕畔,破碎了无边的恬静。3.排比:连用三个“渐渐地”,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歌声逐渐消逝的过程有层次地表达出来。通感:将听觉形象“歌声
5、”比作视觉形象“轻烟”,生动地写出了模糊的歌声终于消逝的情景,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的怅惘之情。4.A解析 A项,“而第二句转写鹪鹩,笔调低沉”说法错误。应从整体来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整首诗是强调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价值,“鹪鹩恋蓬榛”是写鹪鹩的追求,并无低沉之感。5.第一问: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每个生命都应有各自的追求与价值。生而平凡,也要努力创造自我的价值。世间万物,顺应自然,承受各自生命的造化,也能逍遥自在,不失本真。第二问:不要轻视生命的价值与力量,尊重每个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6.(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