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28KB ,
资源ID:166691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669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5年全国卷)2021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5年全国卷)2021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doc

1、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6-2020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2道,考查频率80%。【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主干知识排查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

3、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3)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从贵族政治

4、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3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a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c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a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b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习俗:“

5、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3)特点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6、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7、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2.春秋战国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

8、主义文学的源头。【真题例证】1.(2020全国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

9、没有统一,排除D项。2.(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

10、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3(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

11、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4.(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

12、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5(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

13、除D项。6.(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

14、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7.(2018全国II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

15、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8.(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

16、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9.(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

17、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10.(2017全国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

18、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11.(2017全国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

19、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12.(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

20、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强化练习】1(2020山东沂水县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

21、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会种植庄稼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 B C D【答案】B【解析】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故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北京人会种植庄稼,并且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也不会种植庄稼,故错误;据材料“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 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正确;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材料未涉及,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2(2021湖南A佳大联考高三拓展卷1)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

22、,百代不变,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成为姓的分支。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由此可知()A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 B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比极大C古代社会的姓氏百代不变 D宗法观念对姓氏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据材料“贵族的姓得自远祖”、“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可知姓氏与家族、宗族密切相关,故选D项;材料侧重姓氏的渊源,且据材料“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可知当时姓氏仍旧存在等级差异,并未实现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排除A项

23、;材料突出姓氏的来源,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并不能判定封国名占比极大,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可知姓氏变化较大,并非百代不变,排除C项。3(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西周时楚国国君熊渠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了公元前541年,楚令尹围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孟时,赋诗作歌,以诗言志,表现得知书知礼而有才学。该变化表明()A周王权威在楚国逐渐得到加强 B楚文化逐渐融入华夏文化之中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楚国实力削弱不得不遵从周礼【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楚国国君不接受西周的文化,但是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时期,楚令尹围已

24、经知书知礼,说明楚国文化已经受到西周影响,故选B项;公元前541年是春秋时期,当时的周天子权威走向衰落,在楚国也不会加强,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还处于分裂时期,后又经历了战国时期才走向统一,排除C项;西周时期楚国实力不如西周,但是春秋时期出现过楚王问鼎的事情,说明当时楚国实力是增强的,排除D项。4(2021山西太原一模24)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观兵于周疆”,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对方回答“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由此可推知,当时周朝()A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B仁政思想受到推崇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庄王竟

25、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结合所学鼎是周天子权力的象征可知,楚庄主企图取周王而代之,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C项;据材料“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可知天子权威依然存在,排除A项;据所学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在当时并不受重视,排除B项;据所学中央集权是秦朝建立后才确立,而材料时间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5(2021安徽安庆二模24)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A实现 “哲学的突破 ” 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

26、调 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答案】B【解析】据材料“显得最为温和”“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可知,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实现“哲学突破”是在前代思想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突出思想文化的传承精神,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实现“哲学的突破”的特点,并非单纯讲实现“哲学突破”,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百家争鸣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无法得出奠定传统文化基调,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百家争鸣在纵向上发展了我国的思想文化,但未涉及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整合,排除D项。6(2021河南洛阳二模24)战国时代,各国君主对于任职官吏的报酬普遍采用了支付俸禄的方式,官吏俸禄根据官职的大小、职责轻重而给予一定数额的粮食或金银

27、。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吏进行监督、考核和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这反映了当时()A世卿世禄已经废除 B官僚制度日益成熟C君主集权渐成趋势 D尊卑等级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战国时代,出现了以俸禄为生的职业官僚,同时受到了政府的监督考核,说明官僚政治模式已经初具模型,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出现了集权趋势,故选C项;出现职业官僚不代表世卿世禄制已经废除,排除A项;秦朝时建立起官僚制度,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官僚选拔与考核的制度化体系化,是对贵族政治的取代,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7(2021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24)据记载,西周时期家臣为家主“事保撅家,不敢知国”;春秋时期

28、“季氏家臣阳虎主持家政,后欲叛乱除季氏代之执掌鲁国国政,终败奔晋受赵氏礼遇”,叛主现象时有发生。由材料可知()A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诸侯已脱离周王室的控制C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 D士阶层受诸侯重视和礼遇【答案】C【解析】据材料“事保撅家,不敢知国”“春秋时期叛主现象时有发生”,可知西周时家臣是为家主(卿大夫)管理家事,不敢过问国事,但到春秋时期家臣势力在上升,叛主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礼乐制被破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鲁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比较,不能说明其地位举足轻重,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周王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阳虎受赵氏礼遇,而且赵氏当时只是卿大夫而非诸侯

29、,排除D项。8(2021河南六市一模24)西周时,兵源主要来自贵族;春秋时,诸侯国开始向庶人征兵;至春秋中后期以后,士兵阶层来源更加多元化。这一变化()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 B推动了土地国有制度的发展C起源于兵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D体现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答案】A【解析】题干显示从西周到春秋中后期以后,兵源由单纯的贵族到包含贵族和庶人,再到兵源更加多元化,说明随着春秋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原来由贵族主导的社会结构,变成贵族、庶人和其他阶层共同主导,从而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故选A项;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在春秋时期已经逐步瓦解,排除B项;兵源结构的变化起源于战争对兵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不是

30、兵家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题干是关于兵源的变化,不是关于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9(2021山东聊城一模1)淮南子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昭,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这主要表明,禹()A制定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B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C利用宗法思想进行统治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五音听治以待四方之士”、“教寡人”、“谕寡人”、“告寡人”、“语寡人”可知禹在治国注重倾听民声,故选B项;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其完善是在西周,且与关注民意不符合,排除A项;宗法思想强调血缘亲疏,与

31、禹广泛倾听民意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禹重民意,并非等级森严,排除D项。10(2021山西吕梁一模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行为客观上()A有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整合C加强了各级贵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D蕴藏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巨大隐患【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原有众多邦国里人为插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这种行为客观上必然也会把西周文化带到众

32、多邦国去,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整合,故选B项;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是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排除A项;这种“插队”行为不是严格按照血缘关系来分封诸侯国,不会加强各级贵族的血缘关系,排除C项;这种“插队”行为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避免造成地方的分裂割据,排除D项。11(2021河南新乡二模24)自周朝建立以来,王族家系愈加复杂化,因为除了与周王同姓的直系家族外,还有异姓世系,其祖先曾是先王近臣。甚至商朝世系亦未中断,其中宋国仍保存安阳王国的古老传统。这一现象()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B使分封制得以全面推行C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D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D【解析】据材料“王族

33、家系日益复杂”和“商朝世系亦未中断”,可知分封制下各诸侯国仍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分封制,并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周朝分封制得到了推行并没有体现“全面”二字,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的消极影响,而扩大周朝统治区域属于积极影响,排除C项。12(2021福建厦门一模1)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D国家的地域化治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

34、族的道路之人”,可见过去氏族聚居所形成的宗族生活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凸显了国家的地域化治理,故选D项;中国古代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排除A项;从材料“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可见宗法观念一直延续,排除B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建立,受社会环境影响,影响力有限,排除C项。13(2021广东一模1)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A延缓了先秦宗法制度的衰落 B模糊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C激化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D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材料中戎

35、狄由“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到“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说明其与华夏主体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宗法制度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决定的,材料中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其衰落速度,排除A项;据材料“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戎狄部族生活范围的变化,而非牧区和农耕区的区域变化,排除B项;据材料“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可知,既然是空地,就不容易激化人地矛盾,反而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排除C项。14(2021山东济南高三3月模拟考试1)殷商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无)常

36、,惟德是辅”,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 B以宗法人伦取代天命C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 D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答案】D【解析】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灭亡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即“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故选D项;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西周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排除A项;材料“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体现敬天保民,既没有宗法人伦又没取代天命,排除B项;从“天命神授”到“以德配天”说明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但材料更强

37、调“保民”,排除C项。15(2021四川乐山二模24)表1东周时期王畿之地的封赏情况(部分)表1中周天子的做法()A巩固了宗法血缘体系 B提高了周王室的权威C强化了对诸侯的管理 D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D【解析】据“护送周天子东迁有功”、“平定王子颓叛乱”、“匡扶周王室”等分封缘由可看出,周天子并未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分封诸侯,反映出周天子的衰落及诸侯势力的增强,反映了分封制的不断瓦解,故选D项;表格中的缘由并未出现血缘关系,排除A项;表格主要涉及东周时期王畿之地对诸侯因其他缘由的封赏,强调诸侯势力的增强,排除B项;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利于对诸侯的管理,排除C项。16(2021四川南充二模2

38、5)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 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答案】C【解析】据材料“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讨论政府的手工业政策,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在于小农经济,与政府禁止手工业创新无关,排除B项;政府禁止技术创

39、新,不利于手工业技艺的精进创新,但不代表产品质量不能提高,排除D项。17(2021福建泉州一模1)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有经济、军事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还实行国家“专利”制度,对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征收专项贡赋。这些改革()A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度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加速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厉王在政治上改变“世为卿士”的惯例,在经济上对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征收专项贡赋,这些改革举措明显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才开始瓦解,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B项;周厉王的改革旨在巩固西周的政治统治,加速社会制度转型的是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排除C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