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63593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首发》福建省连城一中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年毕业班连城一中围题卷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2)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4)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5),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6)挟飞仙以遨游,。(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金石录后序李清照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

2、丞相作礼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

3、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与书史百家,字不刓(wn损失)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

4、,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参校李文漱玉集(有删节)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遐方绝域 绝:独特的 B、亦复脱衣市易 市:购买C、余性不耐 耐:忍耐 D、人亡弓,人得之 得:得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B、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 计无所出而还之 C、以中否角胜负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D、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 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

5、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亲朋故友在收藏图书,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能接触到许多散轶的珍贵图书。 B、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经历了无数打击,其间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却能平常心看待,着实不易! C、李清照记忆力非常出众,经常以此和丈夫比试来决定喝茶先后。 D、李清照夫妇家庭虽寒贫,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书画或者古董,往往都会买下来,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5.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3分)译文:(2)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

6、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分)(2) 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宝玉生日,大家做“占花名”的游戏。黛玉掣的是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是荚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写着“莫怨东风当自嗟”。袭人却取了一枝桃花。B.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而来,至博望坡夏侯惇一行身处险境刚猛省便遭孔明火攻加各路拦截而大败;其后,曹仁引军十万又杀向新野,孔明再用

7、火烧新野城之计大败曹军。C.端午过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李玉亭决定当和事老。李玉亭找到赵伯韬,赵伯韬立刻洞悉了李玉亭此行的目的。李玉亭尽自己的努力,可惜最后还是没有成功。(见子夜第10章)D、高老太爷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只有周氏逃过了一劫,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声称他不是高家的子弟。(见家33回)E、葛朗台遇到要应付、要解决什么生活上或买卖上的难题时,他就搬出四句口诀,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就是:我不知道,我不能够

8、,我不愿意,慢慢瞧吧。(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不愤 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注】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二)

9、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几:委婉。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劳:忧愁。过:过错。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_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

10、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

11、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

12、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

13、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选自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

14、据文意分条概括。(3分)答:_3.文章第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3分)答:_(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清洁天使佚 名不久前,我到一个城市去拜访一个老朋友。中午,他开车把我带到很远的一个餐厅吃饭。这家餐厅并不豪华,也没什么特色。朋友领着我径直直到一张临街的桌前坐下。他点菜的时候,我透过的玻璃窗观望这座新兴城市的街景。这里大概是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四处涌动着一股现代文明焦灼的气息,和我到过的第一座城

15、市的市中心一样。但这座城市却出奇地干净,街道规划井然有序,街面十分清洁,我不禁暗暗称奇。扎啤端上来了,朋友沉静的话语连同清凉的啤酒一起涌到我的心头。“我给你永无休止故事吧。”我点点头,把目光从街边那位撑着绿色太阳伞的中年妇女那里收了回来。“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极偶然地走进这家餐馆,也是坐在这个位子上,那天我的心情糟透了,只想一醉方休。“我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街景,一边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啤酒。这时,我看到一对母女走了过来。年轻的妈妈虽然不是异常美丽,但她的娴雅的气质和异常的微笑吸引了我这就是一个母亲的美吧!还有她的小女儿,大约三四岁,穿着一套白纱裙,头上扎着两个蝴蝶结,打扮得跟天使一般。她一只手里拿

16、着一支冰淇淋,一只手被妈妈牵着,一蹦一跳的。我真羡慕她们的快乐。“忽然,她们停下了。女孩把吃完的冰鸿雁淋的包装纸扔在了地上。年轻的妈妈指着地上,跟女儿讲着什么。小女孩把包装纸捡了起来。随后她们开始四处张望,我知道她们在找垃圾箱。“这时,小女孩指着马路的对面,她发现那里有个垃圾箱。我想,其实年轻的妈妈早就看到了,但她想在这边找到,不想让女儿过马路,可是这边没有。我看她犹豫了一下,然后指着对面的垃圾箱,想让女儿把包装纸扔到那里面。“小女孩拿着包装纸,活蹦乱跳地穿过马路。突然,一辆轿车像幽灵一样疾驰过来,随着一阵急促的刹车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女孩飞了起来,然后就倒在一片血泊里。”朋友的眼里盈满了

17、泪水,“有谁能想到,女孩横穿马路,仅仅是想往垃圾箱里扔一张废纸!”“那”我用纸巾拭拭眼角,“女孩的妈妈一定很痛苦了。”朋友的手往窗外一指,“她在那儿”我揉揉眼睛,顺着朋友手指的方向,又看到了那把太阳伞,那个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着,痴痴地望着街头。朋友继续说:“女儿死后,她疯了,就在这里捡废纸,捡树叶,然后扔到垃圾箱里去。后来,人们都知道了,都不再乱扔垃圾,还帮她捡拾我们都很感激她和她的女儿,是她们使我们这座城市干净起来了。”我默不作声。朋友说:“我们都把她当天使,她飞翔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飞翔在每一个人的心里!”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女孩拿着

18、包装纸,活蹦乱跳地穿过马路”的描写,突出“活蹦乱跳”是要将小女孩所焕发的勃勃生机,与死亡的冰凉形成强烈地对比,强调了小女孩为了这座城市的容貌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B.“那个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着,痴痴地望着街头”的描写,前半句强化了人们对她所遭受的心灵创伤的感受,后半句凸显了年轻母亲的执着一念清洁这座城市。C. 小说开头写朋友“开车把我带到很远的一个餐厅吃饭”,显然朋友的目的是要让我好好的享受这座新兴城市的地方风味,只是不经意地让我看到了那位撑着绿色太阳伞的中年妇女,于是就讲了那个故事。D.当作者的朋友讲完那个故事后,眼里盈满了泪水,是因为这个故事特别令人感动,也特别令人感伤。作者

19、记录下这个故事就是要让这样的故事传扬,让读者们牢牢地记住这“清洁天使”。E.文章第二段写这座城市“四处涌动着一股现代文明焦灼的气息”,是要反衬年轻母亲娴雅的气质,因为正是她这种娴雅的气质透射出居住此地的人们已经净化了的心灵。13. 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讲述这个令人心酸故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4分)答:14.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人认为标题“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生命的小女孩,有人认为“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女儿的妈妈,你的看法呢?为什么?(6分)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

20、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

21、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

22、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

23、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

24、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A、 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B、 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C、 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 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E、 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

25、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3.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1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听了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的声明,观众的怒火像山洪爆发一样不可遏止。本来,旧标准荒唐,挨批评,难实施,改了就是,没准还能博得闻过即改的赞誉。可是,像主办方这样怕别人批评而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说媒体造谣,问题就严

26、重了。为了对于读者负责,也为了本报的声誉,我们今天把原始资料公之于众。相信公众自会判断。(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2分)错别字:_更正为_。(2)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替代画横线的部分。(2分)成语:_。(3)加点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2分)答:_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_,_,_,_;_。_。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然而小学校里

27、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A BC D17、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曾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的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答:_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一“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其中5 000万属于差生,差生中80%是男生。而且男生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荣华在2012年两会上呼吁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材料二著名青

28、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曾出版了拯救男孩一书,他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印证着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_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

29、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要套作。2015年毕业班连城一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1) 春江花朝秋月夜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4) 衣冠简朴古风存 (5) 君子生非异也 (6) 抱明月而长终2. A(遐方绝域:指边远偏僻的地区)3.A(A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的;B表转折/表承接;C用/表目的;D代收藏的事/多么)4. D(“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文中无据)5.(1)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 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

30、过。(2)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 【参考译文】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才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 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

31、、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尔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

32、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

33、,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象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收藏书籍本为寻求适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场不愉快。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采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向来家传的周易和左传,原有两个版本源流,文字最为完备。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娘到赵家; 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现在我己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

34、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宙,易安室题。6.( 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解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

35、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

36、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

37、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

38、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39、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7.AD(A项黛玉的是芙蓉;宝钗的才是牡丹 D项连周氏也挨了骂;是“登报声明”)8.(1)施教要把握好时机;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

40、与方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应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通过已知推知未知;应遵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学会自省反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9.C(文中第段说到“中国古代有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第段说:“汉书货殖传谓”,由此可见这两本书都不是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所以A项有误。第段说到各学派重视时令变化,但未说其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故B项有误。D项中“只要就”太绝对,错误。) 10.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1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1分) 11.有一定的礼制规定,在各方面须有度有制,不得

41、逾越;(1分)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1分)加强监督,对违规者有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制度惩处。(1分)(甲)12.C(目的是要告诉我这个“清洁天使”的故事,而非尝地方风味) E(不是反衬年轻母亲娴雅的气质,而是反衬这座城市出奇地干净,街道规划井然有序,街面十分清洁) 13.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文章开篇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一座刚兴起的四处还“涌动着一股现代文明焦灼的气息”的城市,却出奇的干净?从而使得文章末尾“那个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着,痴痴地望着街头”的镜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收到了吸引阅读兴趣的效果,强化了这个故

42、事带给人们的警醒! 14.答案示例一:“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生命的小女孩,因为前文作者就有了这样一个比喻“她的小女儿,打扮得跟天使一般”。但从全文看,“清洁天使”还应该包括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女儿的妈妈。因为妈妈虽然失去了女儿,心灵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但她仍然用她那执着的行为延续着女儿的生命,正是这一对母女共同唤醒了人们的心灵,清洁着这座城市。 答案示例二:“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女儿的妈妈,因为心灵遭受了严重创伤的母亲,用她那执着的行为延续着女儿的使命,从而唤醒了人们的心灵,清洁着这座城市。但从全文看,“清洁天使”还应该包括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生命的小女孩。因为前

43、文作者就有了这样一个比喻“她的小女儿,打扮得跟天使一般”,她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乙)12、(5分) 13、(4分) 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4、(6分) 三个方面: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15、(1)“爆发”应为“暴发”解析(1)“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2)“讳疾忌医”:

44、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3)介词使用不当。(2)讳疾忌医(3)“为了对于读者负责”去掉“于”字16、B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紧承句分析,是教育弊端的两面,分别与相对应,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17、绝句是一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王维把绝句运用得出神入化。他曾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18、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地概括题目材料所介绍的“现象”,以便为表达看法提供评论对象。题目的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存在互补关系,材料二实质是材料一的原因解说,因此概括题目材料所介绍的社会现象,可通过筛选材料一的关键词来实现。据此可概括出材料所

45、揭示的社会现象是:教育中存在“男孩危机”。对“男孩危机”的评论,可以从成因、后果、解决方法等多个角度考虑,也可以综合多个角度来组织答案。答题时应列举两个角度以上的理由,并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示例一)男孩和女孩的差异不是危机,是正常现象。从成长发育角度看,中小学女生普遍要早熟一两年,理解能力、自理能力都要好一些;现行的中小学教育的应试体制,适合记忆力好、能静下心学习的女生。男生比较占优势的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往往难以通过现在的书面考试方式检测出来,而且男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很多在工作中才有所体现。(示例二)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确实有必要。一些娱乐节目的影响,以及父教缺失、母亲溺爱等社会大环境导致男生不够阳刚。应“因性施教”,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让男孩的优势在学习中也能够得到认可;研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尊重男孩喜欢竞争、对抗、刺激和实验等兴趣差异;在师资上,国家政策要鼓励男教师多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改善教师性别比例。-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