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12月月度考试高二语文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
2、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
3、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莱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
4、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
5、的生命调性)材料二: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书法中的横、竖
6、、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
7、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
8、的舞姿。”(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淳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B.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摆脱传统束缚的来源。C.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不易被人理解。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B.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
9、命力。 C.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B.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C.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将草书称为“纸上强烈的舞蹈”。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
10、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魔鬼心里的上帝雨果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
11、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 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德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
12、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 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胖阿兰喊道:“我怕。”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房,
13、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踢打拉杜。 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若尔热特。”她说。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
14、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 “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
15、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朗德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当朗德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
16、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回应却低声无力。这是对朗德纳克仁爱救人的敬意和赞许。 B.小说彰显了歌颂战争中人性善良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 C.“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众人都得救后,朗德纳克思绪复杂,有成功救人后的如释重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有束手就擒抑或葬身火海殉道的抉择。 D.当三个孩子被困火海之时,“母亲”全然不顾自身伤势,撕心裂肺地呼救;当孩子得救后,因过度兴奋晕倒在地。(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在若尔热特被救出来的场面描写中,既有特写镜头,又有全景镜头,点面结合,写出了小姑
17、娘被营救后人们如释重负,一片欣喜之情。 B.小说以朗德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C.当三个孩子被救后,作者对站在梯子下的母亲运用了一系列的语言、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D.文中的场景描写细腻逼真,或者提供背景,或者营造气氛,或者烘托人物形象,让读者如临其境。(3) “细微之处见精神。”这篇小说的描写颇为细腻,请从场景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中任选两个方面举例分析。(4) 本节选部分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作用。3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育苍生之道也。昔汉元帝纳贾捐之之谋而罢朱崖之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
19、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束之
20、,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B.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待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C.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D.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
21、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蛮貊,亦作“蛮貉”,古称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亦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B.戊申,干支之一,前一位是丁未,后一位是庚戌,文中属于干支纪日。 C.国老,甘草的别名,可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文中指国之重臣。 D.桃李,文中指贤才,后来以“桃李满天下”喻老师培育的优秀学生多。(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狄仁杰认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 B.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本来答应了,但狄仁杰拦马规谏,她中途返回,并称赞他
22、是正直之臣。 C.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不准许他因病告老还乡的请求,狄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 D.狄仁杰为国举荐人才,他认为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卓越出众的奇才,可以为宰相,太后马上听从了他的意见。(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5) 有人如此评价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面已。“狄公之贤”体现在哪此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陆游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暮年自适何妨退,短景无营亦自长。况有小儿同此趣
23、,一窗相对弄朱黄。【注】流光:此处指流水般逝去的时光。朱黄:古人用这二种颜色批改校对古书。(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开篇诗人说自己一生创作了很多好诗,展现出诗人自得甚至略显自傲的情绪。 B.第二句笔锋一转,诗人选择了屋顶上的霜景,点明了题目中的“初冬”时令。 C.颈联诗人写到人至暮年,整日无所事事,尽情享受这无忧无虑的晚年时光。 D.尾联勾画出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老人点校古籍,孩子信手涂鸦,其乐融融。(2) 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但这首诗却格调迥异,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曹操短歌行
24、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_ , _ ”。(2)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样,发出了“ _ , _ ”的激越之音。(3) 韩愈师说中的“ _ , _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 ,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
25、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 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 ;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
26、的群体利益,那么,()。儒、道两家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B.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C.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D.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 A.形同陌路顶礼膜拜应接不暇相得益彰B.势如水火奉若神明应接
27、不暇相辅相成C.势如水火顶礼膜拜席不暇暖相辅相成D.形同陌路奉若神明席不暇暖相得益彰(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B.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C.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D.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
28、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7. 阅读如图的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选自漫画集DK)(1) 任选一幅图,用一句话(不超过10字)作为漫画的标题。(2) 分别针对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寓意,谈谈你的认识。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近乎完美的表现让她一夜爆红。当她还没有回到家中时,一套任意选择户型的房子、一间商铺、20万现金这些丰厚的奖励已比她先到家,显然这些加起来价值几百万的财产对于家境贫寒的全红婵一家来说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可她的父亲表示不能消费全红婵的荣誉,拒绝了这些可能会给女儿带来隐患的奖励。张桂梅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她千辛万苦筹钱,又千辛
29、万苦地去山里找需要读书的女孩子。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 100万余元,都花给了华坪女高的山区的孩子们,可她却怒斥一名大学毕业后当起全职太太的学生,拒绝了她的捐款。身处当今的时代,正值青春的你总有一份内心的坚守,对以上材料有着怎样的触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材料一从杜甫诗歌和新唐书关于张旭的描述出发,通过引用论证与类比论证,指出观公孙大娘舞剑和“以头濡墨”“脱帽露顶”等多种因素一起作用,激发
30、出张旭等书法家颠与狂的生命调性,得出“这种生命调性是狂草取得创作突破的关键”的结论,并延展到书法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更深刻的话题。【小题5】书法与舞蹈有审美共性(书法与舞蹈是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感波澜,可以互相借鉴。书法中蕴藏舞蹈的特质,行草系列舞蹈的编排者可以学习借鉴行书和草书的点画特色、造型变化、运动迁转等,从而取得审美突破。书法爱好者可以学习行草系列舞蹈的气势、节奏以及神韵等,从而得到提高。【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31、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解答】A.材料一第一段中杜甫诗既写公孙大娘舞剑之“动”来如雷霆收震怒,也写了其“静”“罢如江海凝清光”;材料二第五段写到“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B.材料一第二段说,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材料一第七段说,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C.材料一第五和第六段分析张旭创作时“以头濡墨”和克莱因的绘画都强调“即兴”,但文章没有提到公孙大娘舞剑也强调“即兴”。另外,“不易被人
32、理解”无中生有。D.材料二第五段提到公孙大娘剑舞已失传,但从杜甫的诗和张旭的草书中可以感受到她优美的舞姿。故选:C。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解答】A.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说,“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 B.材料一第十段说“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错,原文的观点是唐代的书法在不断传承与创新,才得以保存其强大的生命力。 C.材料二第一
33、段“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错,只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书法贯穿了舞蹈的精神。 D.“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错,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研究的是里面的精神。 故选:A。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A.只是说裴旻的剑舞、李白
34、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同时并存,而看不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B.说的是诗歌和舞蹈之间的审美共性,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宗白华的论述谈论书法与舞蹈之间的审美共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说的是舞蹈和绘画之间的审美共性,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材料一共10段。1-3段由杜
35、甫诗歌和新唐书关于张旭的描述引出作者对狂草形成原因的分析;4-7段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引用论证与类比论证,指出观公孙大娘舞剑、“以头濡墨”“脱帽露顶”等多种因素一起作用,激发出了张旭等书法家颠与狂的生命调性,才有了狂草的诞生;第8段分析狂草带给后世的影响;第9、10段谈唐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的答题思路是:舞蹈和书法为什么可以互相借鉴?行草系列舞蹈借鉴了书法中的什么?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书法
36、爱好者可以从行草系列舞蹈借鉴什么?可以从材料二中1、2段中找到以下信息: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可以从材料二第4段中找到以下信息: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尤其是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可以从材料二第5段中找到以下信息: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2.【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小题4】【解
37、析】(1)C.朗德纳克镇定,有威严,“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与人物性格不符,朗德纳克在面对敌人的孩子被火围困时,无惧地冲入火场,救出孩子,选项不符合原文。 故选:C。 (2)C.作者对站在梯子下的母亲进行刻画时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C。 (3)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细致描写大火燃烧的程度,也为救人介绍了背景,可见救人的困难,营造氛围,为主人公出场造势。人物动作描写:“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
38、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通过“找”“拖”“抓住”“搭”“滑”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主人公救人时的心理状态和品质。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将朗德纳克比作幽灵,并且运用了神态描写“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可以看出朗德纳克的威严,进而揭示主旨。 (4)首先解释标题含义,“魔鬼”和“上帝”是西方宗教中相反品行的代表,“魔鬼心中的上帝”是指“朗德纳克”,因此,朗德纳克有着“魔鬼”的一面,也有着“上帝”的一面,就“魔鬼”而言,则代表是朗德纳克人性中的凶残、邪恶和冷酷,“上帝”则代表
39、朗德纳克善良、正直和仁爱的一面。通过读文段可知,“魔鬼心里的上帝”就是指朗德纳克,他作为旺岱叛军首领,以维护封建势力为己任,在故事的最后,抓捕了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可见他在对待资产阶级有着魔鬼的一面;上帝的一面则表现在不顾生命的威胁,努力去救对手的孩子,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题,是最合适的。从主旨而言,通过朗德纳克的行为,可见在生命面前,阶级不同不是阻碍,进而表现了标题也暗示主旨歌颂人性善良和人道主义思想。 答案: (1)C (2)C (3)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
40、大难临头。”对火场的细致描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特殊背景,营造了紧张气氛,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人物动作描写:“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迅速娴熟,突出了朗德纳克沉着冷静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精神品质。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物神态,既体现了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和威严,也歌颂了无情战火中人性的伟大。 (4)“魔鬼”意味着人性中的凶残、邪恶和冷酷,“上帝
41、”则预示着善良、正直和仁爱。小说中的朗德纳克是旺岱叛军首领,自觉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有“魔鬼”的一面,但在连绵的战火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到威胁时,却能跨越心里的藩篱,挺身而出,救人于火海中,闪耀着善良、正直和仁爱的光辉,说明这个魔鬼心里也有上帝。节选部分写的主要人物就是朗德纳克,重点表现的是他“上帝”的一面,所以,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题,是对本节选部分的最贴切概括,彰显了歌颂人性善良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主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主要考虑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等。 (2)本题
42、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弄清故事情节,再审读题干,划出关键点,进行比对原文,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常考查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等。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命题者偏爱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小说标题的含意: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3.【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小题5】【解析
43、】(1)“彼胡僧诡谲”是主谓句,在其后断开,排除AB。“不容侍卫”中“侍卫”作“不容”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 (2)B“后一位是庚戌”说法错误,“戊申”的后一位是“己酉”。 (3)D“可以为宰相,太后马上听从了他的意见”错误。原文为“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可知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推举柬之为司马。 (4)“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引”,揭发奸伏;“屈”,使动用法,使委屈,这里引申为改变。译文:狄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
44、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 “宿直”,在夜间值班,“直”,通“值”;“自非”,如果不是;“烦”,烦劳。译文:(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劳狄公。” (5)由“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事虽不行,识者是之”可知他体恤百姓、富有远见。 由“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可知他正直,敢于直谏。 由“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
45、人虽老,宰相才也”“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可知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 答案: (1)C (2)B (3)D (4)狄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 (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劳狄公。” (5)体恤百姓、富有远见;正直,敢于直谏;一心为国,举荐人才。 参考译文: 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而今关东闹饥荒,蜀汉也有逃亡的情况。江、谁以南地方,征发求取不止,民不可以恢复本业,便结伙做强盗,根本一动摇,忧患就深远。这现象的原因,在用武去争取蛮貊不长五谷的土地,违
46、背爱养人民的道理。以前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谋议而罢弃朱崖郡,汉宣帝采用魏相的计策而放弃车师的田,岂是不想崇尚虚名,只是怕劳苦人民。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武则天)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理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
47、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
48、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张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做一个司马的。”太后是就提拔张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
49、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啊。”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0、(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
51、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答案】【小题1】C【小题2】【解析】(1)C.“整天所事事”理解有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冬天天光已短,不用刻意安排,自然也变得兴味悠长。故选C。 (2)“平生诗句领流光”是说自己一生写了不少好诗,颇有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成就的自豪之感。“绝爱初冬万瓦霜”的意思是特别喜欢初冬季节屋顶上满是霜之景,颔联又写了枫叶和梅花,枫叶越残炊越别有意蕴,梅花没有随风摇动,但它依然到处飘扬。可见诗人对初冬美景的喜爱之情。“暮年自适何妨退
52、,短景无营亦自长”写人到暮年,何妨退出喧嚣的尘世,体味家院小景中无尽的美好。尾联更是勾画出一幅动人画面:祖孙(或父子)二人窗下相对而坐,老人赏阅古籍,孩子信手涂鸦。表达了诗人对晚年退隐自适、清闲自在、尽享天伦之乐的满足之感。 答案: (1)C (2)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成就的自豪之感。对初冬美景的喜爱之情。对晚年退隐自适,清闲自在,尽享天伦之乐的满足之感。 译文: 我的一生写了很多好诗,但是最喜欢初冬季节那屋顶上的瓦霜之景。枫叶越是残破,我就越觉得好看,梅花还未绽放,但是梅香已然在我心中流转,早就闻到了它的香气。我年纪大了,原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在短暂的光阴中感怀生命的永恒。我在一旁欣赏着初冬的美
53、景,沏上一壶香茶静静地品读古籍,一旁的孩子信笔涂鸦,玩的不亦乐乎。 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诗人说:“我的一生写了很多好诗,但是最喜欢初冬季节那屋顶上的瓦霜之景。”第一句诗人在谈论到自己一生的创作时,很显然是自豪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点骄傲,其中“流光”这两个字,指的是流水般逝去的时光。诗中的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虽然写诗颇多,但是却偏爱初冬屋顶上的霜景。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初冬天气渐冷,万物归于平静和祥和,而最能体现冬天来临的景物,自然就是霜了。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全诗的精髓,也是这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枫叶越是残破,我就越觉得好看,梅花还未绽放,但是梅香已然在我心中流转,早就
54、闻到了它的香气。”这里的“意”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而用心去嗅梅花的香气,颇有一种禅学的思想。诗人恬淡从容,才会在梅花还未开放的时候闻到香气,这是一种优雅的境界。而枫叶之所以残破的才好看,说明枫叶在此之前经历了春天的滋润,夏天的繁华,秋天的艳丽,到此时节渐渐枯黄,已然是走过了人生的起起浮浮,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了。诗人在此隐喻自己的一生,犹如枫叶最后寻到归宿,在苍凉中深藏住最初的美好,淡然平静,哀而不伤。诗中的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诗人的一番慰藉之语:“我年纪大了,原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在短暂的光阴中感怀生命的永恒。” 我们从此句可以推断出,此时的陆游到了暮年,也许是时日无多,才会发出这种无欲无求的喟叹,而
55、在最后却用了一个“长”字,从侧面又表明自己希望光阴变得漫长,好尽情享受这无忧无虑的时光。此句细细品读,一方面带着伤感,一方面又充满对未来的期望。诗中最后两句诗人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祖孙父子三代人在窗下对坐,老人在一旁欣赏着初冬的美景,沏上一壶香茶静静地品读古籍,一旁的孩子信笔涂鸦,玩的不亦乐乎。这里的“朱黄”指的是两色的笔墨,古人用二种颜色批改校对古书时,更加容易区分。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生活写照,陆游在晚年与子孙同住屋檐之下,彼此互相陪伴,是多么地幸福和惬意的事情。这种美好的生活,想必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吧! 纵观此诗,诗人开头以骄傲的心情把读者带入进来,随后说出自己喜爱初冬屋顶上的霜景,随
56、后层层递进,在梅花未发动之时,用意念就嗅得了梅花的香气,最后在写自己隐退和目前的生活,构成了一幅暖冬家人团聚图。(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意象,挖内涵,然后抓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感情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
57、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
58、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答案】【小题1】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小题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小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解析】故答案为: (1)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重点字:讌)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重点字:孰)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
59、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6.【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B【解析】(1)第一处,括号前的陈述对象是“人”,因此此处要填入的句子也应是以“人”开头,排除AC项;第二处,括号句与前面的够了构成的是假设关系,前面分句是以“儒家”开头,括号句就要以“庄子”开头,排除B。 故选:D。 (2)第一处,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原来很熟悉的朋
60、友或是刻骨铭心的爱的人,再次在街上碰见,却像是陌生的路人一样。势如水火: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此处强调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持观点,应使用“势如水火”。第二处,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现多含贬义)。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此处与后面的“中国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对比来写,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含有对神的恭敬之意,而且“奉若神明”与句中“对各路神灵”矛盾,因此用“顶礼膜拜”恰当。第三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席不暇暖:席子还没有坐暖就离开了。
61、形容忙着奔走,坐不下来。此处强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不停歇,应用“席不暇暖”。第四处,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想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此处强调儒道两家的思想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因此使用“相辅相成”恰当。 故选:C。 (3)原句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根据前后句子结构来分析,此处应使用“当时”的句式,而且“生前”位置不当,应放在“建树”一词之前,因此应调整为“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排除AC两项;二是重复累赘,“把目标设定为”句意已经完整,但在“以求永生”后再加“目标
62、”一词,就显多余,去掉此处的“目标”,故排除D。 故选:B。 答案: (1)D (2)C (3)B(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63、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7.【答案】【小题1】第一问,要求给漫画拟标题
64、。漫画标题拟定要仅仅围绕画面或者寓意,能够传递漫画的主题,直接揭示或者暗示漫画的寓意。 图一漫画的主要构成是:一个人的眼睛被蒙住了,蒙住眼睛的布的接口处是一个表示金钱的符号“”,正在用劲地扭转,整个漫画内容要表示的是人的眼睛被金钱蒙蔽了,寓意是要讽刺一些人被金钱蒙蔽的双眼,告诫人们不要被金钱蒙蔽双眼。就此可拟标题为“金钱蒙蔽双眼”。 图二漫画中一个小人缩在黑暗的墙角里,紧挨着一堆用梯木燃烧的火,梯子上头是明媚的蓝天,而他却只顾着低头烧梯木,梯木已被他烧的所剩无几了。这小人忽略了梯上那明媚的蓝天,光芒已顺着梯木流泻下来,可他却不曾抬头看一眼,只顾愚昧地拆下一截梯木取暖。或许顺着木梯向上爬,一直努
65、力,自己能得到更广阔的蓝天,能获取温暖的阳光。漫画讽刺了那些眼界较低、目光愚昧短浅,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前途的人。就此可拟标题为“眼界决定高度”。 第二问要求分别针对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寓意,谈谈你的认识。 图一可围绕着不要被金钱蒙蔽双眼,人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来谈即可。 图二可围绕着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长远,为以后做打算;也可谈眼界要高,面对困难要敢于尝试等。 答案: (1)图一:金钱蒙蔽双眼。图二:眼界决定高度 (2)图一:雨果说:“没有比金钱更能腐蚀人心的了。”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就会失去同情,失去良心,失去做人的底线。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满心满眼都是金钱第一
66、,那么他是不会走得长远的。 图二:眼界,是我们思想见识的广度,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眼界广者,能为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眼界高者,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寻觅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眼界低者却愚昧短浅,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前途。眼界决定了我们的高度,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上的道路。成功只属于眼界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的人,不去拆梯木取火,而去规划未来蓝图的人!【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
67、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8.【答案】少年壮志青春许国 为国争光,完美一跳,获得了无数鲜花、掌声,当然还有数不胜数的奖励,家境贫寒的父亲选择拒绝,因为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他希望女儿离开安逸,飞得更高、更远;张桂梅校长怒斥全职太太学生,拒绝了她的捐款,因为希望自己的学生不止步于“全职太太”,而应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由此可见,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坚守肩上的重任,坚守理想信念,少年立壮志,青春应许国。 在
68、我国的历史上,很多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平均年龄27.7岁,最小的不过19岁;长征的队伍里,一半以上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回首来时路,一代代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民族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这群年轻人中,有些出身富裕家庭,他们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自愿舍弃安逸的生活,以启民智聚民心为己任四处奔走;也不乏身世贫寒之人,他们见到了国家危难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决意将毕生奉献给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从“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呼号,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69、了”的呐喊,再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大潮,镌刻高扬信仰的青春印记,无数人的奋斗牺牲值得铭记。在湖南长沙,有一座郭亮纪念园。“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1916年,年仅15岁的郭亮在街头看见革命党人被杀害的场景,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染。他坚定革命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指导工农运动,直到英勇就义前,都在为发动工农开展武装斗争而不懈奋斗。像他这样的一批年轻人,为什么见到了流血牺牲仍然会慨然以赴?为什么
70、明知艰难险阻依然舍生忘死?就是因为他们胸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因为他们葆有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心志。 青春只有一次,如何书写青春华章、成就不凡人生,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青春之问”。革命先辈们挺身而出的担当、前赴后继的奋斗,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经过岁月的淬炼熠熠生辉,照亮后来人前行的道路。不久前,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青年为主要原型讲述建党历史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收获不少好评。剧中,100多年前的绝望与希望、衰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徐徐展开;剧外,于当代青年而言,这些伟大人物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同龄人。他们为寻找一条救国救
71、民道路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决心,深深感召着年轻一代,“信念”“使命”“做有为青年”成为观众评论的高频词。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百年前,风华正茂的青年救亡图存,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神州大地。在今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重任在肩。重温年轻共产党人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是为了让当代青年领悟自己的使命责任、感知信仰的坚不可摧、坚定奋斗的决心信心。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家国的呼唤,更应是当代青年为
72、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全红婵从7岁开始练习跳水,每天坚持跳水400次,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书写华丽青春,夺得奥运冠军。面对价值几百万的财产,面对贫困的生活,她的父亲依然选择了拒绝,因为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拒绝从天而降的财富,可以保护全红婵的赤子之心,可以让她继续为自己的未来和理想奋斗,可以更为从容地迎接属于她自己的荣耀,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选择眼前的安逸,收起拼搏的勇气、信念等。 张桂梅校长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她千辛万苦筹钱,又千辛万苦地去山里找需要读书的女孩子。她的理想和信念只有一个,让孩子走
73、出大山,见识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获得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不是困于大山的一隅,走着前辈的路。因此,她拒绝全职太太学生的捐款,甚至怒斥责骂。只是因为她怕自己的学生从此选择安逸,忘了初心,忘了理想,忘了青春应有的模样。 材料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事例,思考正值青春的自己应当坚守什么?可以坚守纯真的初心,可以坚守青春的理想,可以坚守拼搏的信念,可以坚守肩上的重任总之,不能选择安逸,放弃拼搏,放弃理想。 参考立意: 1面对诱惑,坚守淡泊的心境。 2面对安逸,坚守拼搏的信念。 3坚守为国奋斗的青春理念。 4坚守青春壮志,拒绝安逸享乐平庸一生。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
74、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