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40分钟 6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观点作者、出处“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君主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解析】选C。“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与材料中“益干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不相符,不能认定“
2、诸侯推举”,故A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B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主位,故C正确;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等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D错误。2.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A.神权政治空前强化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解析】选C。根据“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商王求丰年和降雨”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材料无
3、法体现神权政治空前强化,排除A;材料与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的信息,排除D。【加固训练】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解析】选D。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错误;材料不在于突出国王的集权与否,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错误;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D正确。3.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
4、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C.冲击了封建统治D.强化了统治秩序【解析】选D。商朝和西周时期还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故A排除;贵族特权并不是开始于西周,故B排除;商朝和西周时期还没有进入封建统治时期,故C排除;材料反映原来只属于地方方国的臣民也成为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4.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同构B.等级森严C.君主专制D.官僚政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比例减少,同姓公卿
5、比例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配合,西周的政治统治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A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据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点,B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C、D错误。【加固训练】“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D.礼乐制【解析】选B。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正
6、确;郡县制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错误。5.西周,从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由此可知分封()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解析】选C。西周时期,天子没有形成专制权力,故A错误;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B错误;材料中提及姬姓与姜姓封国由河南(中原地区)移往远方,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并开发边远地区,故C正确;西周建立后,周武王最先进行分封,其后周公进一步进行分封,故D错误。6.(2020徐州模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
7、、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君臣等级,故A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错误;D不符合材料“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排除D。7.西周晚期周
8、王的婚姻状况表(部分)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申姜申国周厉王姜氏齐国番改番国齐姜齐国周宣王陈妫陈国丰妊单丰国苏改苏国周幽王孟姜齐国褒姒褒国据上表可知,西周晚期()A.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B.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解析】选B。从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表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对象出身于不同的诸侯国,这说明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故选B;“开始”的说法错误,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始于黄帝尧舜,排除A;材料强调周王的政治联姻而不是周文化的传播,排除C;西周晚期周王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说明其天下共主地位削弱,排除D。8.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
9、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选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错误;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错误;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正确。9.(2020徐州模拟)学者在评价某制度时指出:“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
10、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佐助晋商强盛起来。”学者认为这一制度()A.始终推动社会进步B.强化皇权至上理念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D.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指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影响“天下共主”的理念、门阀士族的形成和晋商的兴盛,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故D正确;A错在“始终”,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信息未体现出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理念,故B、C错误。10.国语楚语记载
11、:“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实行政治专制,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11.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12、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夏、商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而且在水平线上,王宫全部建于地面之上,民居有的处于地面之下,这反映了王的地位明显上升,体现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和意识影响城市建设,故A正确。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都城建筑模式,并不能代表后来的中国都城建筑模式,故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所体现的等级特点,反映不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故D错误。【拓展延伸】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
13、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12.(2020徐州模拟)左传僖公记载:“冬,(鲁僖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卫侯与元咺(卫国
14、大夫)发生争讼,卫侯在争诉中失败,元咺回到卫国后“立公子瑕”,诸侯与大夫发生争诉,结果大夫获胜并另立新国君,体现了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故D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12分)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材料二 西
15、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收取人头税与田租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
16、出现的意义。(6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2分)【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周天子对分封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国家政策、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社会发展、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二“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诸侯
17、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变化:根据材料二“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收取人头税与田租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4分)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2分)(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2分)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
18、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2分)(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14.(12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
19、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
20、展中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解析】本题比较新颖,以“家谱”这种形式来考查宗法制度,要求比较高,注意语言表述也要得当。第(1)题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第(3)题注意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展开。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3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3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