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朱训同志在长期的矿藏勘探和研究中,总结出一套找矿哲学,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提炼出阶梯式发展理论。这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 B. C. D.2.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说:“哲学不能给人带来面包,但会让人吃面包的感觉更加香甜。”尼采也说:“哲学是文化的医生。”这说明()哲学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文化提供确切
2、的方法哲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要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A B C D3.古罗马文豪西塞罗说:“哲学是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设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这主要说明(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变化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A B C D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哲学的产生A B C D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
3、的关系问题,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6.上海某家公司向网易财经发布一份声明,称近期公司不断受到来自外部的歪曲事实、无中生有的谣言攻击,对公司的日常工作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公司的品牌声誉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下列说法与“无中生有”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我思故我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A B C D7.针对我国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问题,党中央提出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如今,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步入全面
4、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这说明( )真正的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哲学源于时代实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能为社会变革提高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A B C D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对社会变革起着先导作用。这种先导作用( )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培养了人们改造规律和科学实验的精神本质上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动力预见和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A B C D9.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B劳
5、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0.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这种观点(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错误地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 B C D11.就中国而言,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界是客观的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C物质世界是可知的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12.地震是造成人员死亡最
6、多的自然灾害,如何预报、预防地震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家们正积极深入研究地震高发区的地质结构,调查历史上的大地震,希望摸索出大地震规律,为大地震的预报、预防提供更加有用的参考信息。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人的意识能直接感知物质运动的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利用规律的基础认识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物质运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 B C D1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7、C神鬼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神鬼观念是人凭空想像出来14.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意识与物质同时产生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意识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于人脑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 B C D15.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A B C D16.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
8、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意识对人体生理有调节作用A B C D17.人生活在现实,思维又使人超越现实;人生活在现在,思想又使人构想未来。这种超越现实、构想未来的能力,就形成了理想。这表明(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C意识具有目的性D意识具有计划性18.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
9、的反映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19.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20.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在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真理具有具体条件性D意识具有决定性21.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
10、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B客观规律性C主观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2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变革社会B观看演出C科学实验D兴修水利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是骡子是马,牵出去溜溜。”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5.任何真理都
11、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表明真理是( )A客观的B具体的有条件的C抽象的无条件的D绝对的26.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27.下列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区别的叙述,错误的是()A整体就是部分相加的总和B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C整体功能可以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
12、8.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B盲人摸象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29.“有手的没眼,有眼的没手”,基层工作者常常抱怨,“最终统统落在街道、镇身上,而体制上条块分割:谁都能管,谁都只管一段,结果谁也管不好,问题久拖成顽疾。”“行政孤岛”现象警示管理者( )A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B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C要立足整体,注重系统的优化D整体的功能等于部分功能之和30.“冰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意思是,梅花片片落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风使柳树归来,也就是柳树发芽吐叶。这说明了()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B联系具有普遍性C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D物质决
13、定意识,意识正确反映物质3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2.发展当然是一种变化,但并非变化都是发展。因为( )A变化是数量的变化,发展是性质的变化B变化是旧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新事物的运动C变化是直线式的,发展是曲线式的D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33.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4.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
14、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A B C D35.从前有一个人,因饥饿一连买了六个饼子吃,但是还不觉得饱,于是就买了第七个,刚吃了一半就饱了。那人很后悔,说:“前六个饼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只吃这半个饼子就行了。”从哲学角度看,这个吃饼人错在( )不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否认了事物的质变看不到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地看问题A B C D36.“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
15、质变都不可能发生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37.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但不能依赖手机。当你低头看手机时,或许错过了与亲友的会心一笑;当你忙着把图片晒到微信群里时,或许错过了下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告诉我们()事物变化都有度,切忌过分与极端 事物都有两面性,切忌片面地看问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切忌静止地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切忌随意判断与选择A B C D38.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今,“顶层设计”已成为中国新任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要考虑事
16、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A B C D39.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这不仅关系着十多亿中国人的生存,而且关系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40.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
17、观能动性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中国梦,飞天梦。从“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虹湾区着陆,进行首次月球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并为探月三期工程采集月壤返回地球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嫦娥系列卫星探月工程将更好地满足国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
18、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42.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物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运用
19、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真正的哲学才能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错误;“在长期的矿藏勘探和研究中,总结出一套找矿哲学”,说明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正确;“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提炼出阶梯式发展理论”,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正确;故选D项。2.【答案】D【解析】“哲学不能给人带来面包,但会让人吃面包的感觉更加香甜”“哲学是文化的医生”都强调了哲学的作用,即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符合题意。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不提供确切的方法,错误;
20、强调了哲学的起源,与材料无关;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符合题意;是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C。4.【答案】B【解析】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符合题意。与材料无关。
21、故答案选B。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答案】B【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无中生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是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C【解析】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片面发展的现状提出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蔚然成风
22、,表明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符合题意;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表明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正确;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错误;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错误。8.【答案】D【解析】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预见和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确且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规律,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本质上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说法错误;故选D。9.【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世界
23、的物质性原理,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观点与题意无关。10.【答案】D【解析】“世界的本原是水”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错误地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正确且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世界的本原是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说法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是不彻底、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
24、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除。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A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纯粹自然界的客观性,故排除。B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没有涉及规律自身的客观性,故排除。C正确,题中事例表明物质世界是可知的,故入选。D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仅仅表明人们认识规律,而没有涉及利用规律,故排除。12.【答案】B【解析】科学家们正积极深入研究地震高发区的地质结构,调查历史上的大地震,希望摸索出大地震规律,为大地震的预报、预防提供更加有用的参考信息。这说明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利用规律的基础,认识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适合题意;意识本身不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
25、;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中“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表明神鬼观念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观念、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不能入选。14.【答案】C【解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故错误,不能入选;中“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说法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故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即C项。15.【答案】C【解析】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
26、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故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意识的形成,故与题意不符。16.【答案】A【解析】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这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确且适合题意;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表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正确且适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说法错误;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选A项。17.【答案】B【解析】“思维又使人超越现实;人
27、生活在现在,思想又使人构想未来。”这说明思维(思想)能对现实和未来“加工”和“创造”,表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C、D说法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18.【答案】B【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而是经过人脑加工的。材料中“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是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选B。A错误,意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可能是对现象的反映;C错误,意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D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的反映。19.【答案】C【解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28、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愚公移山不能用炸药炸,用汽车运,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20.【答案】B【解析】实践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意识具有决定性属于唯心主义观点,D说法错误。21.【答案】D【解析】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
29、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说明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观点符合题意;A、B、C是实践的特征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2.【答案】B【解析】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一定义决定了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A、C、D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B项中,观看演出体现的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23.【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排除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
30、之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决定认识,故排除C。24.【答案】A【解析】“是骡子是马,牵出去溜溜”强调的是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A符合题意,当入选;材料强调的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故B、C、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25.【答案】B【解析】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正确且符合题意;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C说法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
31、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应排除D。26.【答案】D【解析】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是因为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受到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符合题意;中“总是”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项。27.【答案】A【解析】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A说法错误,故应选。28.【答案】A【解析】整体与部分是联系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而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看见微小的一部分,就能预知事物的概貌,看见一叶落就知秋天到,这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故选A项。B、C、D三项皆体现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32、不能当选。29.【答案】C【解析】体制上条块分割,造成“行政孤岛”现象,警示管理者要立足整体,注重系统的优化。C正确且符合题意;A、B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D说法错误。30.【答案】A【解析】冰雪消融,春风归来,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3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观,题干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故D观点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32.【答案】D【解析】
33、变化有数量的变化,也有性质的变化,A说法错误;变化和发展都可以是旧事物或新事物的运动,B说法错误;变化有直线式的,也有曲线式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说法错误。D正确且符合题意。3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A项是指发展的原因,B、C两项都是错误的,所以应选D项。34.【答案】A【解析】发展的普遍性表现为: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故选A。35.【答案】D【解析】这个吃饼人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地看问题,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所以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6.
34、【答案】C【解析】“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故C符合题意。A错误,量变引起质变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错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指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消灭和改变。D错误,量变引起质变,也可能是向下、倒退的变化。37.【答案】A【解析】“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但不能依赖手机”,说明事物变化都有度,切忌过分与极端,符合题意;“当你低头看手机时,或许错过了与亲友的会心一笑”等说明顾此失彼,事物都有两面性,切忌片面地看问题,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
35、A。38.【答案】D【解析】从题中“顶层设计”的概念可以看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也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故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舍去,答案应选D。39.【答案】B【解析】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节点,B正确;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C、D与题意无关。40.【答案】B【解析】“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也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A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题目强调的是质变的重要性,D与题意无关。41.【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来源于探月历程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月球的认识随着探月实践的发展而
36、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发射“嫦娥三号”进行科学实验,验证未来的“嫦娥四号”的一部分技术。(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探月工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表现。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需要从对材料的分析中找出答题有用的信息。题中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嫦娥系列卫星探月工程将更好地满足国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题中材料“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来自于探月实践活动”,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虹湾区着陆,进行
37、首次月球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并为探月三期工程采集月壤返回地球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2.【答案】(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上丝绸之路是正确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形成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
38、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经济、交通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支持。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解析】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根据本题设问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联系客观性原理,切入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题型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联系是客观的含义、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和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等三个角度并结合材料来分析说明。第(2)问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本题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根据本题设问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特点,切入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题型属于理解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首先答出实践活动的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然后找出材料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最后将知识和材料相结合来组织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