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496KB ,
资源ID:165570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557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2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

2、当时(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C诸候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诸候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C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4如图为2019年4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行省制5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

3、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6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7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

4、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贵君轻8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功绩中最值得人们称颂并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祖国疆域B开创一系列政治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统治的基本格局C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确立了中国的行政区划D修筑长城、灵渠等大型工程,惠及后世9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秦朝中央官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叙 述出 处“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诸大臣皆受

5、成事,倚办于上。”史记李斯列传“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始皇闲之,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秦始皇本纪A丞相权力很大并得到皇帝信任B丞相为百官之首并独揽大权C御史大夫位尊权重等同于丞相D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10一位历史老师在暑假期间参观了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拍摄了一些典型历史图片(部分见下图)并在班上展览,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学生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再现了秦朝的强盛国力 B暴露了秦始皇的奢侈残暴C体现了秦民的勤劳智慧 D反映了秦朝人的保守落后1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

6、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12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13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A开启了思想专制先河 B引动了教育面貌变更C成就了考试选官制度 D型塑了读书至上观念14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

7、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对郭解评价变化反映了( )A游侠严重威胁社会安定 B东汉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C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史学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15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东晋 前秦 梁 北周B西晋 前秦 吴 北周C东晋 北魏 吴 北汉D西晋 北魏 梁 北周17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

8、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18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9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20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

9、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21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 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22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据此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李建成和

10、李元吉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李世民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23据史料记载,清代四川中进士者达786人,他们大都出生在四川各府、州、县的一般家庭,有不少幼时贫困者。这反映出科举取士( )A杜绝科场舞弊现象 B固化了民众价值取向 C受到统治阶层重视 D体现了客观公平原则24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A品行、门第、才学 B血缘、门第、才学 C品行、才学、门第 D军功、品行、才学25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

11、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26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下列赋税制度体现孟子这一思想的是( )A什一税B初税亩C两税法D租庸调制27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 )A农民人身相对自由些了B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C改革适应商品经济需要D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了28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

12、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29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30阿倍仲麻吕(汉名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遭唐留学生之-。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脯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

13、仿效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

14、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 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4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8分) 32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

15、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

16、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4分)33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政治制度篇)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 (走向衰亡篇)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

17、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4分)(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5分)参考答案1A【解析】【分析】【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

18、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A;三公九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BCD。2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散氏盘记载了散国和夨国交换土地时,须经周王核准、认定等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方有效,D选项正确;仅此一事不能充分说明“莫非王土”观念的根深蒂固,A选项错误;周王室对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说法,不符合分封制的史实,B选项错误;土地变更经过了王室认可,王土“流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3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立嫡

19、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的原则,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A正确;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B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周朝一朝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错误;宗法制不仅适用于王权,也适用于其他贵族权力的传承,D错误。4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燕赵、齐鲁、三晋和分封制度有关,选项C正确;郡县制、行省制与题干限定词“直接相关”不符,排除A、D;宗法制强调血缘,和宗族、祭祀有关,与地方名称无关,排除B。5B【解析】【分析】【详解】老子的思想含有辩证法成分,“贵柔

20、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可知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还主张“无为”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A是儒家孟子的言论,排除;C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D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故选B。6C【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 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D.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

21、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7B【解析】【分析】【详解】A项大概的意思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工具,这属于旧势力的观点,排除。B项大概的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属于商鞅的观点,故选B。C项是墨家的尚贤,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可利用选项字面意思进行简单理解。8A【解析】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祖国疆域,这至今仍有重大意义,故A正确;“开创一系列政治制度”属于政治制度方面,不是影响最深远的功绩,故B错误;“推

22、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属于政治制度方面,故C错误;修筑长城、灵渠等大型工程,也不属于影响最深远的功绩,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最值得人们称颂并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始皇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等信息可知,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故D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了丞相的地位和权力,并没有涉及皇帝与丞相的私人关系即是否得到信任的问题,故排除A。从“丞相受成事,倚办于上”可知,丞相并不是独揽大权,故排除B。从材料中的“御史大夫掌副

23、丞相”可知,御史大夫并不是等同于丞相,故排除C。故选D。10D【解析】【分析】【详解】ABC项,根据“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可知,材料图片中的历史遗存是秦朝当时情景的再现,不同程度的能正确反映真实的历史,从兵马俑的宏伟,一方面反映了秦朝势力的强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动用民力,劳民伤财,暴露了秦始皇的奢侈残暴;这些文物至今保存完整,能体现秦民的勤劳智慧,三项表述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与秦的保守落后无关,但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1A【

24、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铸钱这一问题与抑制农业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C项彻底表述有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领域,排除D项。12A【解析】【分析】【详解】秦汉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促进秦汉文化发展繁荣,故A正确;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C错误;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排除。13B【解析

25、】【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被汉武帝采纳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而推动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B正确;最早的思想专制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A排除;考试选官制度始于隋朝确立的科举制,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4C【解析】【详解】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此时儒学独尊的地位刚刚确立,社会影响有限,而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儒学早已成为主流思想,因此,班固从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郭解的行为,认为他“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 ,故选择C;材料未体现出游侠群体到东汉发生了质的变化,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东汉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排除B;作为史学编著者

26、,代表的都是统治阶级利益,排除D。15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B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饮食习惯是无法推断出北方统一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与中外交流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昌盛问题,D选项排除。16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之后西晋完成了暂时的统一,故应填写西晋;十六国中统一北方的是北魏政权,故处应填写北魏;宋齐梁陈合称南朝,故处应填写梁;北齐是和北周对应,故处应填写北周;综上,故选D;ABC对应的内容均有一定的错误,排除。17B【解析】【分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

27、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C错误;D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

28、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选项。A、C选项是从政治文明发展来看;D选项是从文化方面来看。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9D【解析】【分析】【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故排除;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故排除B项;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故排除。20A【解析】材料可知封建史学家描述的“贞观之治”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材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比真实的历史情况美好很多,故选A。材料叙述的是贞观之治的繁华的社会情况,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D。21A【解析】

29、【分析】【详解】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不能猜忌,主张“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互惠,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唐太宗的民族观念,其对应的应当是民族政策,而非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排除C、D。22A【解析】【分析】玄武门之变结果是李世民最终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从图表看出李世民代表“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代表“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即世家大族,故玄武门之变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故A正确;B表述错误;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控制初唐政权,C

30、错误;D与材料无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3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科举制制度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的是公平公正,D正确;A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4A【解析】【分析】【详解】察举制是按照品行和才学进行举荐,然后考察授以官职;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来确定官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以才学进行选官,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5D【解析】【详解】按照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起草工程相关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审核通过之后尚书省指令工部负责实行工程,D正确;A、B、C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排除。26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布缕

31、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可知,这里涉及的赋税有谷物、布匹以及劳役,这与租庸调制相符,D正确;什一税是教会征收的税收,指的是收入的十分之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初税亩中主要征收的是粮食,不涉及力役,排除B;两税法未涉及力役,排除C。27A【解析】【详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使得农民的人身相对自由了一些,A正确;两税法中资产是主要的征税标准,排除B;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排除C;宋代以后,

32、租佃关系日渐普遍,两税法本身与租佃制的发展无太大关联,排除D。28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都城长安中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盛极一时,体现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中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源远流长和影响深远的特点,故B、C、D三项排除。故选A。29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柳宗元看来,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正因为儒释有其融合的地方。所以答案选D;A宠弊端材料没有

33、体现;B中统治地位错误;C中佛教不是主流思想。30C【解析】【分析】【详解】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自信的胸襟,选项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制参考资格,选项A排除;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材料未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31(1)原因: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非材料二中的主张不得分)【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得出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根据“私学的兴起”得出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根据“我

34、无为而民自化”得出无为而治;儒家:根据“施仁政于民”得出实行仁政;法家:根据“以法为教”得出推行法治;墨家:根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得出以贤治国或尚贤。32(1)表现: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士大夫夺位(或答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私学兴起。影响: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推动思想解放。)(2)原因: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3)特点: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国家法律与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以儒家伦理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以统

35、一(大一统)为治国理念。【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王室衰弱”可知,周王室衰微;根据材料“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可知,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根据材料“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可知,士大夫夺位(或答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根据材料“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知,私学兴起。影响:根据材料“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从思想方面看,私学的兴起有助于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推

36、动思想解放。(2)原因: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根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秦国内部纷争较少内部相对稳定”可知,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战略上看,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3)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知,制定了一整套国家法律与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

37、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知,以统一(大一统)为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知,以儒家伦理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33(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3)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是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舟君”“水黎庶(百姓)”“载舟”“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举例即可,如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人口数据可看出,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政策的调整,出现治世和盛世局面。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