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A.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 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D. 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C项明显错误,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 D项为无关项
2、,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故选择A项,理性体现了公正正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2.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
3、“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利的制衡3.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明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 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的国歌”和歌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4、的伟大功绩。故答案为A项。歌词没有涉及共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 民法大全B. 权利法案C. 1787年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C【解析】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并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并非成文宪法。故B项错误。1787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于1871年制定,时间晚于美国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
5、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A. 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 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C. 它是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D.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它与联合国宪章的某些原则一致,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标志我国外交成熟”、“是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和“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其世界意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6.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
6、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A. 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发展B. 偏安江南成为商业发展的选择C. 两宋财政收入倚重于海外贸易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南宋在江南水上交通发达的情况下,市舶收入很高,这说明南宋地理位置的优越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故选A;南宋偏安江南,是因为当时金军南下占领了北宋的黄河流域,偏安江南是无奈之举,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里面没有提到南宋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所以没法得出C的结论,故排除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7.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
7、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松江府和浙江余姚大力扩种经济作物,粮食则依靠越南、缅甸输入。这反映了当时当地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且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正确;这一现象冲击了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统治地位没有丧失,故A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商品经济,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故D错误。8.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南海知县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
8、887年,清政府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封建势力的阻碍,同时又依附于封建势力,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故答案为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
9、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9.1953年2月,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在这里,“组织起来”指的是A. 建立农业合作社B. 实行计划经济C. 推行公私
10、合营D. 开展生产互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农业农民问题,组织起来就是学习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建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农业通过适当方式改造,服务工业化的需求问题,并未论及计划经济,故B项错误;推行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开展生产互助,是农业走向集体化的一种过渡,不是最终目的,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农业改造10.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B项排除;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十三大,故C项排除。11.中央
12、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B.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反映了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
13、成为“世界工厂”,故A正确;英国并不是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故B错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不是17世纪,故C错误;英国在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并不是18、19世纪,不符合材料“17世纪下两个世纪”,故D错误。故选A。1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 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 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C. 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D.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答案】B【解析】【分析】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角度干预
14、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没有说明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故A项错误;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借鉴了苏联等社会主义的经验,故B项正确;材料“扩充道路、港湾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信息不能说明日本已经建成发达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经济“滞胀”发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详解】13.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而采取主要措施不包括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属于政治范畴,故B项符合题意
15、;ACD三项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14.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A.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B.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C. 宗教改革代表人物D.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改造社会的途径最终设想无法实现,成为“空中楼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都是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A
16、BC项。点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1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 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
17、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B项正确,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故D项错误。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8、材料二(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材料三中国顺应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GDP由1985年的3090多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33820亿美元,经济年增长11.5%,比世界均速快了4.8个百分点。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源于哪一事件?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19、知识,指出二战后“受美国左右”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指的是什么?分析美国能够“左右”这一体系的根本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2)布雷顿森林体系。原因:二战削弱了英国等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积极加入WTO。(4)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掌握主动权,是最大的
20、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在1500年前后”可知是新航路开辟;联系所学回答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以及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即可。(2)第一问,根据“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可知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受美国左右”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实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中国顺应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分析回答。(4)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
21、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材料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2、”邓小平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1)“新经济政策”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4)启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相互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解析】试题分析:(1)据
23、材料内容,利用商品、货币等来发展经济可知,材料所述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其实施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新生政权。据材料“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得出第二问答案。(2)据材料“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可知,材料所述为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挽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所说的“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
24、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4)上述材料中涉及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其中苏俄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张在本国发展市场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则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相互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
25、政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8.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
26、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材料二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材料三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27、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概括材料一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其措施的目的。(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农业为例说明这一观点。(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答案】(1)措施: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目的: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2)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培
28、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超越性。(3)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解析】(1)措施:根据“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得出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使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2)说明:根据“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归纳。(3)理解: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说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根据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