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才华,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多,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
2、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直,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
3、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4、(摘编自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
5、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
6、、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也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摘编自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材料三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
7、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
8、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到沅水,由沅水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
9、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摘编自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B.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围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C.沈从文的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域的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
10、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D.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答案:A解析:B项,“创作颇丰”错误,原文为“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C项,“无意关注行政区域的划分”错误,原文为“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D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心雕龙提出的观点,而是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
11、了豪放词的形成。B.沈从文的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的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C.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答案:C解析:“不在于而在于”错误。原文为“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12、()(3分)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怀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D.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材料二主要观点为“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
13、实”。A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B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C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D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陕北地域环境的影响。故选D项。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了文章说服力;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两个层面,论证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解析:结合“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分析,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结合“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论及地域
14、,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等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结合“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等分析,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
15、法。5.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参考答案: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解析:结合“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分析,主要从自然层面和人文环境角度概括即可。(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边界望乡洛夫说着
16、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故乡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
17、旬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大陆的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有改动)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大陆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D.“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乡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大地。答案:C解析:“时
18、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诗人对抒情节奏的控制。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D.结尾的“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答案:B解析:
19、“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8.“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4分)参考答案: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解析:“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怯。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
20、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9.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为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
21、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赋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积淀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解析:“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绵绵不绝。诗中还运用了“杜鹃”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
22、。“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赋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23、,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
24、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算器:竹器。推毂:荐举。僦人:承雇服役的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
25、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答案:C解析:根据句式结构的相似性,“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应从“有势”“无势”前面断开,排除B项;“始”用在句首作状语,故从其前面断开,排除D项;“及废”中“及”译为“等到”,用在句首,“废”译为“免职居家”,这两个词语应该独立成句,据此可排除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26、的一项是()(3分)A.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B.秩,原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C.山东,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D.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答案:D解析:“用以补叙史事”表述错误。应为“用以议论史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B.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邀请并酬谢宾客,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C.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
27、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贬为平民。D.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答案:C解析:“后遭司马安诬陷”中“诬陷”一词没有依据,依据原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可知,郑庄所任用的宾客成为大司农承雇服役的人,拖欠了很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所以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2)“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参考答案:(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
28、己都是他的祖父辈。(2)“客人到来,无论高低贵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14.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自赎,但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或:作者获罪下狱时朋友无人救助,亲戚无人替他说话,因此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解析:此题应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遭遇来思考。参考译文郑当
29、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郑君不久便归附了汉。郑庄以好行侠义之事而自喜,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以邀请和酬谢宾客,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敬慕年长而德行高的人,唯恐不能相识。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议论,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
30、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置办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的物品,不过竹器和食物而已。每次上朝,等候皇上的空闲之时,言谈中从没有不称道天下的忠厚长者的。他推荐士人及其属下的丞、史诸官吏,谈到他们时确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常常以贤于自己的事情作例证。与官属谈话,从来不以名字称呼属吏唯恐使对方受到伤害。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进献皇上,唯恐拖延。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道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和武帝的意旨,不敢深入讨论是否妥当。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
31、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任用的宾客成为大司农承雇服役的人,拖欠了很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又做了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数年之后死于任上。郑庄开始列位九卿的职位,清廉而能自我检省。后来中途被免去官职,家中贫困,宾客愈来愈少。等到在郡中任长官,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能,得势时就有十倍之数的宾客,失势时就全没有了,何况一般人呢!下邽翟公说过这样的事,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居家,门可罗雀。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知道彼
32、此的交情。一贫一富,才知道结交的实情。一贵一贱,彼此的交情才会显现出来。”郑庄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安公子长川波潋滟柳永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注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词人舟行淮河的情景,河面波光粼粼,短暂的雨后,水边平地的烟雾也随之消散。B.
33、上片描写雨后的芳草犹如用染料着过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充满生机,画面色彩非常鲜明。C.下片“又是”可见词人旅途劳顿,有多次投宿旅店的经历,暗含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D.结尾描绘船家投宿前的欢乐,“渔灯一点”既是投宿目标,又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答案:D解析:“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理解有误。“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译为“知道了已临近要去的地方,于是船夫相呼,向远处渔船上的一点灯火指去”,点明终于可暂停夜宿消除疲劳了,“渔灯一点”就是指投宿目标,并无暗示仕途之意。16.“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
34、作用。(6分)参考答案:“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词人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作用:写景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作铺垫。解析: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首词写景手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词人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35、这是词人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这就是两首词在写景上最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词作品中写景的作用。诗词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词结构的作用。本词即景抒情,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词人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词人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词人更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作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节选)中写
36、出诗人身上披着香草,佩秋兰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是:“,。”(2)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答案:(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
37、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
38、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答案:A解析:A项,该项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都表示着重强调。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直接引用。19.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39、,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参考答案: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根植于生活的沃土解析:第处,根据“正所谓”可知,先要抓住前边语句中的关键词“无理”“痴情”,再确定句间关系。第处,依据横线前“但是,它不是纯主观性的”和横线后“生活是想象的基地”以及该句是以“诗的想象”作为主语,可整合出“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类意思的语句。20.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4分)想象。想象。想象。答案:示例(想象)的内容是生活(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解析:改写句子时应注意:明确
40、陈述的主体,本题的陈述主体是想象;改后的句子要通顺。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目前还没有能够消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来抗击新冠病毒的。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能痊愈,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新冠病毒之前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认识它们。一开始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通常很少,并不会立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免疫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这一新的病毒。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其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会越来越显著。免疫系统这时才会意识到目前的当务
41、之急是对新冠病毒进行大规模的“剿杀”。参考答案:“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改为“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改为“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改为“当病毒不断自我复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目前的当务之急”,去掉“目前”。解析:“增加免疫力”搭配不当,“增加”改为“提高”或“增强”;“是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修改为“是由造成的”或删掉“造成的”;“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语序不当,“不断自我复制”应放在“达到”前面;“目前的当务之急”语意重复,“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事,“目前的”赘余,删掉“
42、目前的”。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5分)本报北京3月19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日发布消息,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稳步提升,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在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方面,目前组织专车16万车次、专列309列、包车厢1292个、包机514架次,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超过410万人。与此同时,各地持续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开通远程招聘、视频面试、网络直播等招聘服务,提升供需对接效果。据介绍,人社部还将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参考答案:3月19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称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
43、工到岗率稳步提升,各地为了复工复产采取了“点对点”服务和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具体措施。解析:本则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属于导语,涵盖了本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日发布消息,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稳步提升。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各地为了复工复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点对点”服务和开展线上“春风行动”。第四句是作补充介绍,还将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据此分析组织答案即可,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则深圳某学校招聘的教师好多是来自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帖子,并配有姓名、学历和毕业学校等信息的
44、图片,一时引起网友热议。其实,关于深圳高薪招聘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的新闻并不新鲜,在去年就有一则“76名清北学子应聘深圳中小学老师,这是不是在浪费人才?”的帖子,也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很多年轻人对那些去应聘的高学历大学生表示支持和赞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学历高了就不能教小学”;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这些大学生的做法,“辛辛苦苦这些年真是白培养了”“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同时,也有一些社会人士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走在大家的前面,“教育才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艾中华”的名义给年轻人或家长或社会人士写一封信
45、,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材料给出了一则“深圳某学校招聘的教师好多是来自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信息,并把社会各界对此现象的评价展示出来,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群体对于高学历者教小学的态度是不同的,作文任务是要给其中一个群体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希望和建议,所以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任务写作。首先是“年轻人”群体,大多数表示支持和赞同,这里体现出年轻人择业观的自由与尊重他人选择的特点,如果给年轻人写信,可以肯定他们的看法,表达对支持个人追求的赞同。也可不赞同他们的看法,因为“人才”选
46、择教育,究竟是出于热爱教育还是只为获取一份工资?目的很重要,其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是否符合本人专业特长也需要考虑,尤其是高精尖专业人才,本该在某些专业领域进行前沿研究,如果去教小学,确实会导致“大材小用”。其次是“家长”群体,家长往往对于大学生父母的付出更能感同身受,因此纷纷感叹“辛辛苦苦”“白培养”,这是家长特有的心理,即家长认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孩子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理想与追求,也含有一种希望孩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能“对得起”自己的投入与培养,希望获得一定回馈的心理。针对该论点,可以分别理性讨论家长虽“辛辛苦苦”,但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培养”人才不仅是为了家庭,还应该是为了国家、民族、社会,高素质人才教小学恰恰是一个能回馈社会,促进教育发展的方式,家长的眼界应放得宽广些;“大材小用”同样是对高学历人才教小学的价值认识不清,可引导家长认识到其价值的巨大。社会人士的看法较为客观公正,如给社会人士写信,既可赞同他们的观点,也可针对“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走在大家的前面”这一点,探讨师资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社会现象。参考立意:(1)尊重他人的选择;(2)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3)人才不仅属于家庭,更属于社会;(4)眼光放长远,基础教育才是国家的根基;(5)人才要摆正位置,放对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