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上第二单元总体目标统编本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这一任务群主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选编了儒家三篇论说,第二篇课文选编了道家两篇短文,第三篇课文是从墨子中选编的,三篇课文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单元学习目标1.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
2、之根的理解。2.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4.渗透“红色精神”,落实特色教育目标中的“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独立精神”等特色育人目标。课时安排论语十二章2课时、大学之道1课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课时、老子四章2课时、五石之瓠1课时、兼爱1课时,按照进度,兼爱为本单元第8课时。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感知文章严谨的逻辑。2研读文章语言,感知墨子文章质朴而有力量的语言特点。3. 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
3、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读文章语言,感知墨子文章质朴而有力量的语言特点难点:比较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 教学资源和工具教材、补充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诸子百家纷纷给出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韩非子在显学中提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由此可见在当时墨家和儒家一样都有着较大影响。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记录墨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现存53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学界认为,墨子一派大多出身于下层手工业者,墨子的学说偏重于实用性。二、 学习任务一请阅读课文兼
4、爱,梳理全文思路结构,绘制思维导图。三、 学习任务二清代学者孙诒让说墨子文章“质而不华,务申其意”,你是否认可此说法?说说你的理由。参考角度:(1)“必”的使用,表意坚决;“故”、“虽”等词语的使用,追根溯源,层层深入;从对君臣、父子、兄弟不相爱扩展到对大夫乱家、诸侯征伐的现象,引导读者不断进行追问和思考。(2)类比论证,“治天下如攻疾”,通俗易懂。(3)对比论证,反复强化观点。(4)多用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观点的阐述。四、学习任务三主问题:墨子对爱的认识有哪些独到之处?问题1:兼爱一文是如何阐释这种“爱”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
5、若其身、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补充:(1)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选自墨子兼爱中)(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3)“墨子讲兼爱,常用兼相爱交相利六字连讲,必合起来,他的意思才明。”(梁启超)明确: “兼爱”这种利是互爱互利,这是一种大爱,绝不是单方面的个人私利。问题2: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从字形看,你觉得这两个字各代表什么意思?问题3: 以下是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谈谈“仁爱”和“兼爱”有什么不同?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
6、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墨子耕柱)明确:儒家“仁爱”: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有远近亲疏之别。虽然这对维持封建社会人伦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墨子“兼爱”:建立在人类社会人人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虽不免太过理想化,但毕竟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四、小结阅读墨子的文章,要关注各部分和题目之间的逻辑关联,探究作者如何围绕题目展开思考。关注“必”“故”“虽”等关联词,结合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体会其说理方式和效果。理解墨子思想的独到之处。五、作业设计1.随笔:请就“仁爱与兼爱哪个更普适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发表你的看法。2.阅读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修改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