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425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江苏考试说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2)影响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2)影响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注重门第。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

2、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考向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史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史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唐太宗贞观三年史料三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资治通鉴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2史料二中的“中书舍人”隶属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给事中、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官;黄门侍郎掌出纳帝命,相礼仪;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3史料三反映了唐代宰相名称

3、过多,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容易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提示:(1)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2)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史论归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

4、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

5、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命题分析考法1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考法2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考法3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

6、现象来分析。1(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执着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 ,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7、,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答案A2(2017江苏盐城模拟)唐代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签署下由中书省发到门下省的敕书,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这反映出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A皇权专制 B宰相专权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解析三省分权是指三省权力的相互制约。材料“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史料研读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

8、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后汉书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三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美斯

9、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2史料二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3史料三关键信息“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科举制。1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1)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2)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

10、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2根据史料三,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提示: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史论归纳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

11、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命题分析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不同选官制度的内涵。考法2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考法3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解题时可联

12、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分析。1(2011江苏单科,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主要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主要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答案D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

13、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一郡国并行制1(2017江苏如皋模拟)班固汉书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武帝改(王国)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碌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

14、亦千石。成帝(公元前8 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汉初分封王国有利于中央集权B提高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C逐步削国如郡加强对地方控制D王国事务一直由中央统一管理解析根据材料“诸侯王,高帝初置”可知,刘邦设诸侯王治理王国,但分封诸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武帝改(王国)损”得出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没有提高,故B项错误;根据“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逐步削国如郡,故C项正确;根据“诸侯王,金玺绶,掌治其国”可知,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并不是由中央统一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江苏南菁中学质检

15、)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汉武帝的“推恩令”。其意图是众分侯国,削弱其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结论与题意不符。答案C考向二三省六部制3(2017江苏扬州模拟)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行中书省解析门下省封

16、驳审议,与材料“大事则称扬德泽小事则署而颁之”相符,故选B项。答案B4(2017江苏苏州新区质检)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分权制衡”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是C项。因为三省体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答案C5(2016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联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

17、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解析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之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相,这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和削弱相权,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的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答案C6(2017江苏苏州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

18、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体现了科举制,材料“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体现了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答案D7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

19、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三行省制度8(2016江苏南京、盐城质检)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地方的最高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

20、,故D项错误。答案A9(2017江苏淮安模拟)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表明元朝()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四选官制度10(2017江苏扬州模拟)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

21、,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年龄)。”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A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C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D杜绝了选官过程中的舞弊现象解析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与材料“自可不拘年齿”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与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相符,故B项正确;从材料“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看出,材料涉及察举制,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B11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

22、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并非只重门第,而且对于人才的挑选标准,仍有不少是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也就是须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所以说是乡论余风,故D项正确。答案D12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自

23、由报名,唯才是举解析“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没有是自由报名,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7江苏苏州调研)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

24、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

25、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26、;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14(2017江苏如皋模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续汉书 百官志 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27、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合。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琦戈穆国史新论请问答:(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3)据材料三,概

28、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汉代选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结合所学得出“四科取士”指察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高下任意”“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顾才实”“或以货赂自通”,从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等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合”概括。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