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四)(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姚文通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胡中立便告诉他说:“这是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姚文通不肯吃。康伯图道:“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B同光新政时期的仿洋改制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同时也将外国的饮食带入了中国,故选A。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此时早
2、已有外国人将西餐传入中国,B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早已出现了西餐,C项错误;民国初年早已出现了西餐,D项错误。2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选B。民国期间,政府学习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据此判断应选B项。3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3、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解析:选D。本题以中国民间对“元旦”节日日期认识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应明确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传统上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A、B、C三项中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和“彻底改变”及“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都有悖史实。4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
4、此表可以证明()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选C。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上表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故应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5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C父母官人民公仆 D自由放任
5、国家干预解析:选A。粮票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体现,股票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体现的是以市场配置为主、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A。6“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次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
6、道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C、D三项。7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选C。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通讯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8下表所示白色柱状、黑色柱状分别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后()A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
7、 B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C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 D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19782000年,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数额不可能如此之低,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在改革开放初非常少,此后逐步增加,选择D项符合题意。9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C D解析:选A。报
8、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阅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10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信息“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你就是”即可选出A项; B、C两项本身
9、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题目中未涉及互联网激发信息技术革新的功能,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10、,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2分)(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10分)解析 (1)注意审题要突
11、出婚姻态度的变化;(2)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3)从社会史观的视角考查,全面认识婚姻自由,要从多角度分析。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9世纪初报刊诞生以来,大众传播媒介经过100多
12、年的演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材料二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材料三这是一个用手奔跑而不是用腿脚奔跑的时代。“数字时代”也就是“手指时代”。我们成天用手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逐渐远离真实的泥土路。电脑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青春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以巧妙的方式远离大地和尘土,让我们毫无痛感地截去了下
13、肢或者下肢瘫痪。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把现代人的悲剧描述为一个自负、虚伪的坐在轮椅上的富人的悲剧。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有妻子、有仆人、有庄园,甚至拥有一个矿山,然而这一切早已不属于他。他在自己制造的幻觉里自得其乐,实际上他只能被囚禁在家里“发财”,足不出户地体验着“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也是一种“孤独的狂欢”。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1)据材料一说明电波声像媒介的主要载体。(6分)(2)结合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12分)(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同意作者这种观点吗?为什么?(12分)解析 (1)注意电波声像这个特点的限定;(2)强调了报刊与政治运动的关系,可结合教材知识回顾近代史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报刊加以说明论证;(3)把握材料中“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下肢瘫痪”等信息综合作答。答案 (1)广播、电影、电视。(任意两个即可)(2)戊戌变法时期的国闻报时务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3)对网络的依赖让人“自觉地”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世界,被“禁锢”在电脑前,生活在虚幻中。不完全同意,作者观点片面。因为网络的作用有弊有利,关键是应正确对待,合理使用,并注意网络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