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9.10 )一、单选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 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3. 汉书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196,口
2、数109000;多者户数80000,口数246000。由此可推知,当时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国家收入以户税为主4. 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C促进儒家正统地位的形成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5. 水经注清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这表明当时()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
3、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6.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7.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政府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于“出盐之乡”设置盐官,垄断收购盐户生产的盐,再“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该措施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B有助于规范和发展商业C顺应了工商经济发展趋势 D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8.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
4、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C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9.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10.“朝贡体系是从
5、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11.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
6、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12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类别 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 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解决 形式 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 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 提诉后在当地调停的诉讼 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 数量 38例 5例 27例 5例 比例 506% 67% 36% 67% 合计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 官府解决的纠纷 70例(933%) 5例(67%)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
7、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13.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14. 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 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1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
8、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16.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年份 丝茶 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1871-1873年 8720% 128% 1891-1893年 5150% 485% 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17.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
9、社会的变化有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18. 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署内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其中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由一名亲王担任总署大臣,共同办理衙门事务。这反映出当时的总理衙门A具有临时性机构的性质 B全权处理涉外事务C与军机处处于同等级别 D受内阁大学士牵制19.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A战争
10、影响人口布局 B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C上海经济发展迅速 D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20. 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A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C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实施天朝田亩制度21.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A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
11、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22. 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A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23. 洋务运动期间,盛宣怀以官的身份积极争取官方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他又以商人的眼光和经营手段管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这反映了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 B官督商办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
12、发展 D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发生了新变化24. 19世纪中后期,“西学源出中国说”“中体西用说“托古改制说”曾先后出现并流行于中国思想界,这些学说的共同进步性是A论证传统文化的先进 B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C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D阐释中西文化的优劣25.(25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13、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2)根据材料并结
14、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26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
15、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7.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
16、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BAAAB ACCBB AABBD BAAAB CABC 25. (1)(15分)背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
17、;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2)(10分)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26. 示例 启示: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 说明: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 27.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