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兼爱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在力学方面,墨子首先定义了力。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墨子的另一重要是提出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
2、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思就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标得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并驾齐驱贡献诠释水平B.等量齐观奉献诠注平衡C.等量齐观贡献诠注水平D.并驾齐驱奉献诠释平衡答案:A解析: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语境中
3、说的是墨子和孔子的比较,应用“并驾齐驱”。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奉献:恭敬地交付。语境中说的是墨子对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科学理论,因此第二空应用“贡献”。诠释:说明;解释。诠注:注解说明。根据语境,应用“诠释”。水平:跟水平面平行的。平衡:形容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也形容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线匀速转动的状态。语境说的是“杠杆”,用“水平”更恰当。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基础B.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
4、定律与其理论相似C.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D.牛顿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础上的贡献与墨子是相似的答案:C解析:前文的叙述对象是墨子对力的定义,只有C项用“这”与前文衔接最紧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参考答案: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很多关于论述”前加谓语动词“有”;二是中途易辙,应将“被尊为”改为“将其尊为”,使前后主语一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天下兼相爱兼:兼顾,无差等。B.视弟子与臣若
5、其身,恶施不慈恶:何,怎么。C.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贼:残害,伤害。D.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之:的。答案:D解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不知乱之所自起臣子之不孝君父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故窃异室以利其室D.此何也当察乱何自起答案:B解析:A项,第一个“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第二个“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
6、,第一个“何”,疑问代词,“为什么”的意思;第二个“何”,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6.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参考答案:“别墨”是
7、指以相里勤以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解析: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要确定属概念新墨学派,最后明确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
8、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
9、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
10、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答案:A解析:“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句式相似,中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最后一句中有判断句“此者也”,“天飘风苦雨”不能断开,排除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
11、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百官族姓也。”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答案:B解析:“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
12、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级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级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答案:B解析:“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是主观臆断。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
13、之义,故交相非是也。(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参考答案:(1)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并以此来批评别人的道理,因此互相指责。(2)上级用这个原则来进行赏罚,就能明察秋毫而且符合实际。11.联系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的认识。参考答案: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所说的话,都有不同的道理。人越多,这些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并
14、以此来批评别人的道理,因此互相指责。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即使有余力也不能互相帮助;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启发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区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许多国家,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
15、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都要报告给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级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级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与上级一致而不在下面结党营私,这是上级所称赏下面所赞誉的做法。假如听到好的与不好的意见,不向上级报告,上级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级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级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级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级一致,这是上级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级用这个原则来进行赏罚,就能明察秋毫而且符合实际。
16、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你们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暴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罚,确实是用它来治理人民的。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束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