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同步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能力提升A卷一、单选题1.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没有进化2.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
2、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3.如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 化的模型,表中上为河东,下 为河西,甲、乙、丙、丁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B.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C.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共同进化D.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4.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
3、,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C.42%D.2
4、1%6.狮子鱼多分布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生存着通体透明的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现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C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7.
5、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8.现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同种昆虫种群,种群甲中Aa占48%,aa占16%;种群乙的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若将这两个种群完全合并,合并后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 64% B. 42% C. 36% D. 16%9.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新物种进化发
6、展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物种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10.下列有关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下降B.草原上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C.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11.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己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
7、(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红花植株白花植株黄花植株初次调查64%36%0二次调查38%16%46%A.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R、r+和r基囚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初次调查时,该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C.基因重组导致该种群三种花色的出现,为其发生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调查期间,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A.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B.猎豹捕食斑马C.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
8、传粉的蛾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二、填空题13.对于协同进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机制,不同物种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种进化机制对生物演化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结果,因为我们所谈到的协同进化实例体现的是一种协同的关系,从这些实例中归纳出了协同进化理论。有学者认为,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1)协同进化是指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在帕米尔高原,因低温导致植物A(2N=20)变成了植物B(4N=40),植物A和B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2)为研究捕食者在协同进化中的作用,生态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以下数据:引入捕食者之前适当引入捕食
9、者10年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kJ/(hm2n)1510814829物种的种类数425451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_的物种,避免出现_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3)据调查,蝙蝠有超强的防御能力,能与数千种病毒长期共存,请用协同进化观点分析、推测:现存蝙蝠身上病毒的毒性_(填“较弱”,“中等”或“较强”),其原因是_。14.程海是云南境内的内陆型大湖泊,并非真正的海。很久以前,湖水可通过某河流入金沙江,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该河流逐渐断流,使金沙江与程海隔绝,
10、程海渐渐成为封闭式陆湖。对生活在金沙江和程海中的鲤鱼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主要食物栖息口位置背鳍起点位尾鳍高与眼后头长比较程海鲤鱼浮游动物及丝状藻类中上层端位稍后小于眼后头长金沙江鲤鱼软体动物、昆虫幼虫、水草中下层亚下位稍前大于眼后头长(1)科学工作者近期对程海水系鱼类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20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 多样性。(2)结合题干中的信息,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两个水系鲤鱼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3)有人认为,“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你是否同意
11、此结论?请依据进化理论说出你的判断与理由: 。15.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
12、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 的结果,该过程 (填“是”或“不是”)定向的。(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试分析其原因: 。(4)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 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
13、。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 (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诱发与选择的作用,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14、,进而可引起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3.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A项正确;河东的乙物种与丙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迁到河西后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B项正确;由于地理隔离,物种乙与物种丙 之间没有相互影响,不存在协同进化,C项错误;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物种改变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4.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导致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B项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
15、在接触青霉素之间就存在的,青霉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5.答案:C解析: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80%+60%)2=70%,a的基因频率=(20%+40%)2=30%。由题意知,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6.答案:C解析:7.答案:B解析:A与a的基因频率的关系可以是Aa,也可以是Aa,还可以是 A = a,因此,在某种条件下两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正确;环境的选择和可遗传变异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B错误;环境通过自然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具有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
16、,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因此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正确;持续选择的条件下,控制不利于生存的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会持续降低,直至为0,D正确。8.答案:D解析:种群甲中基因型Aa的频率占48%,基因型aa的频率占16%,则种群甲中a%=1/2Aa%+aa%=1/248%+16%=40%,A%=1-40%=60%。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混合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60%+20%)/2=2/5,a基因频率=1-A%=1-2/5=3/5。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
17、平衡定律,则有(A%+a%)2=AA%+Aa%2+aa%=1,即(2/5A+3/5a)2=4/25AA+12/25Aa+9/25aa=1,所以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2/5100%=16%。9.答案:D解析: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新物种的形成必需经过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寄生或竞争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种间互助实现,自然选择只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能产生新基因。10.答案:A解析:A、广泛栽种抗虫棉,可以杀死不能抗毒蛋白的棉铃虫,只有能抵抗毒蛋白的棉铃虫才能生存,因此棉铃虫的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增加,
18、A错误;C、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C正确;B、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D、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11.答案:D解析:12.答案:D解析: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A正确;猎豹捕食斑马是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协同进化,B正确;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协同进化,C正确;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只对被捕食者单方面有影响,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13.答案
19、:(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 物种 (2)个体数量多 一种或少数几种 (3)中等 毒性较弱的病毒会被蝙蝠免疫系统淘汰,毒性过强的病毒已经随蝙蝠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的机会,只有毒性中等的、繁殖力强的病毒在与蝙蝠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下来解析:14.答案:(1)物种(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中断,每个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3)不同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而非形态结构出现差异解析:(1)调查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20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中断,每个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进而导致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能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15.答案:(1)基因库 自然选择 是(2)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4)60% 减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