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的文学艺术与人物评价文学艺术:朱自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但作者毕竟小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小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接着他又想起采
2、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
3、。”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右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小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4、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在松堂游记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姗姗来迟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喻为害羞的乡卜姑娘。让人感觉情趣无穷。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
5、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涟漪”、“于是人们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嵘朦胧胧”“富富丽丽”等,这一些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岩回环的听觉美感。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洗炼中现出多样化。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
6、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人物评价:郁达夫:“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李广田:“朱自清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毛泽东:“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杨正声:“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