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304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88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3最新命题题库大全2010-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生物分项专题汇编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2 年高考生物试题(2012 海南卷)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012 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

2、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2012 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2012 海南卷)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

3、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长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解析】对比三条曲线可以直接看出,纯茶园的物种数最少,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最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 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直接看出,10 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 错误。6 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物种的丰富度高,其

4、营养结构最为复杂,C 正确。群落结构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 错误。(2012 全国新课程)32(8 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 3 组实

5、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 2 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 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 1 个项圈和 1 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2012 广东)27、(16 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促使其释放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6、,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 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 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 ab 段呈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 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 FNE 体内的途径。(2012 天津)9.(11 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

7、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 ATP 含量的相对稳定。(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3)无机磷浓度高于 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 P1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

8、质浓度较高(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2012 江苏)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4)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10 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

9、鱼类的总量将会。(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2012 海南卷)28.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营养级。(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 100 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 100 只,其中有 10 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只。(2012 山东)26.(8 分)右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

10、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变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的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201

11、1 年高考生物试题 1.(2011 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A 解析:生产者既能固定大气中的 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O2 进入大气,故乙与丙是双向箭头;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碳元素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释放到大气中,A 正确。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双向箭头;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丙)分泌的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4、(2011 江苏卷)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5.(2011 新课标全国

12、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 6 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 5 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6.(2011 山东卷)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

13、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 10000KJ 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KJ 和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 K 值为 1000只,且 1 只兔和

14、 4 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 400只,则兔种群的 K 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引起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7.(2011 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的关系。(2)某

15、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各种群 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 排出体外。假设在这 5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 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答案:(1)竞争 捕食 寄生 (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其中只有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2)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

16、过程;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的浓度就越高。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和生物富集效应可以推断出,甲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丙丁处于同一个营养级。8.图 A 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 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3)

17、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能力。9.(2011 天津卷)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 1 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据图回答:(1)510 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从 GOG3中选填),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2)与放牧草地相比,8 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多选)。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

18、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3)据图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水平,410 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 措施是_.(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来表示。(5)在牧草上喷32P 标记的磷肥,检测32P 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 2.其中 A 消费者处于第_营养级。(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 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10(2011 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 只左右

19、,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优异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11、(2011 江苏卷)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

20、塘水体的N,P 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 N、P等含量。(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12(2011 广东卷)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

21、,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 12),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

22、系统的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NaCl、H2O 和琼脂。2010 年高考生物试题 生态工程(2010 年高考全国卷-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有些微生物可以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分解农作物制造的有机物,故 A 项、B 项都是正确的;建立农业生态系统

23、主要是为了实现能力的多级利用,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 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会循环利用,C 项错误。(2010 海南卷)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2010 年高考全国-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

24、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回归大气。(2010 年高考全国-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 AA 和 Aa 个体全部存活,aa 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 AA、Aa 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 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 AA 和 Aa 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2010 年高考重庆卷 31)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寄

25、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 31 图 1 所示 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要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 24 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 6 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 T 细

26、胞、B 细胞外,还有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 3 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 题 31 图 2 曲线 A 所示 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1)组 1 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

27、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2010 年高考新课标 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 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 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判断能力。因为水中含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当温度升高时为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血红蛋白含量必须增加,A 项正确。(

28、2010 年高考新课标 31)假设 a、b、c、d 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 a、c、d 的营养关系为 acd,a 与 b 的关系如图,a 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 a 和 b 的种间关系是_。(2)若 d 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 a 大量死亡,c 和 d 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 c 种群的密度,捕获了 50 个个体,将

29、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 40 个个体,其中有 5 个带有标记,c 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2010 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2010 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网身长 145,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 1

30、 物种 2 物种 3物种 4物种 5物种 6物种 7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甲类群 样本 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乙类群 样本 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

31、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2010 年高考天津卷 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

32、物的丰富度最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010 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 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2010 年高考广东卷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碳循环(2010 广东卷)26(16 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 A、B 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表中_

33、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2010 海南卷)23(10 分)请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和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

34、(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23(10 分)(1)CO2(1 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 分)(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 1 分,共 2 分)(3)3(1 分)兔和鼠(2 分)(4)食物链 营养级(每空 1 分,共 2 分)(2010 年高考江苏卷 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

35、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10 浙江自选模块)题号:18 科目:生物生物学科与社会模块(10 分)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空 1 分,共 10 分。下面是关于水体污染及净化的问题,请回答:(1)污水排入河道后,导致水体中的溶氧量下降,当耗氧速度等于复养速度时,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该点称为_,若污染不再加剧,溶氧量将逐渐回升。根据溶氧量变化绘制出的_曲线,可用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评估水体的_能力。(2)对生活污水,以往常采用将池塘改造成_方法来处理,其中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_和

36、大气;现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利用_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物,用_设备为上述生物提供氧气,然后经_分离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3)黑藻等水生高等植物在我省分布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 N,还可以储积底泥中的重金属。根据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名称 ,并写出需要检测的一个指标 。【解析】本试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综合考试氧垂曲线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

37、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饱和率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 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生态环境的保护(2010 年高考北京卷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 年高考江苏卷 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