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了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2.掌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3.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生用书P37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传入:梁启超和朱执信等人较早地介绍马克思,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2.正式传播:(1)主要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2)主要表现。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
2、克思主义观。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背景:五四时期,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论战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表现:(1)三次论战。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展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展开。(2)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理论指南1.方向转型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1)
3、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所作的科学分析。(2)陈独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1920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充分的理论准备。(2)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3.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易错点拨正确认识问题与主义之
4、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情境思考材料红色中华刘大白(1918年)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上表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提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易错点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情境思考材料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
5、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什么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关键能力素养探究学生用书P38主题一五四运动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两个时期的比较类别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旧道德、旧文学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作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
6、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开始就体现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特别提醒】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之争。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1.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青年。2.阶级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7、3.外部条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4.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5.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史料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据史料分析李大钊什么时候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有哪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提示:十月革命后。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主题二
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的贡献尤其突出。(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中发展传播的,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逐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所接受。史料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1)据史料及所学知识,
9、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历史解释)提示:说明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2)根据史料,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史料实证)提示: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该文章是()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庶民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文学革命论【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该文章是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因此A正确。B错,庶民的胜利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
10、文章;C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1919年李大钊发表的文章;D错,文学革命论是1917年陈独秀发表的文章。2.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该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马克思主义专号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选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近代中国第一篇较为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D正确。3.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他表达的意图是()A.坚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B.肯定进化是渐进的过程C.反对激烈的
11、社会变革D.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实际上就是要否定社会主义革命主张。【深化点拨】发生在20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次对于中国未来道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时至今日,“问题与主义”依然是需要国人深深思考的难解的问题。4.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是在()A.新文化运动兴起后B.辛亥革命后C.五四运动后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解析】选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12、,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选C。5.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并没有让马克思主义过时,而是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A.开放性 B.教条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解析】选C。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现在仍不过时,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故C正确;开放性不一定能够长时期适用于社会发展,排除A;教条指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重视实事求是,并不教条主义,排除B;材料信
13、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排除D。【深化点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6.(2020台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材料三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
14、学习。以上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1)材料一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2)材料三与材料二有什么联系?材料三中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解析】第(1)题,注意辩证分析洋务思想的利弊影响。第(2)题,注意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答案:(1)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理解: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以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洋务派虽然比排斥一切外国势力的顽固派进步,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腐朽统治,仍然是对历史的反动。(2)材料三是对材料二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